传统的建筑与建筑的传统

点赞:3085 浏览:809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我国古代建筑历史悠久,虽经时间沉淀,朝代更迭,但具有鲜明特色的建筑风格和样式一直传承下来.我国古代历来不重视工匠,建成建筑在文献中虽然辉煌,但并未形成建筑学科.历经宋、清两代,建筑传统做法仅藉由两部重要建筑法典得以传世.时至今日,如何面对传统建筑,及如何继承传统建筑中不受时间、样式所影响,也即是建筑的传统,成为现代建筑师所关注的焦点.本文尝试列举并分析了建筑具有自主性的三个因素,并结合我国传统建筑中的特点,提出现代建筑设计时,如何利用建筑的基本问题来回应对传统建筑的继承和表达,在面对传统时应采取何种态度.

关 键 词:传统建筑建筑自主性

1925年,从康奈尔大学毕业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完成了南京国民政府委托的中山陵设计,这一项目被誉为“中国固有式”建筑的开山之作.建国后,梁思成在《祖国的建筑》中发表的两张“想象中的建筑图”,力图说明中国建筑的“民族样式”及传统形式在新中国的表现.及至20世纪80年代,北京、天津、承德等地大规模兴建仿古街,1996年北京西客站投入使用.从1910年代到21世纪初,在近一个世纪的历程中,各代建筑师始终以将传统建筑为我用为己任,力求在传统文化、传统样式中寻找出新中国可以继承并具有文化自豪感的建筑设计方法.直到今天,虽然在表达手法上已经从简单的大屋顶,隐藏到建筑背后的建构逻辑,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尝试依然不断,建筑师从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责任感,不断对所谓“传统”及“建筑的传统”进行解读与应用,寻找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及建筑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国际建筑文明的契合.

一、何为传统

传统是一种社会积累的经验,还是一种民族共同的生活方式,或者是某种文化的积淀?传统既有让人骄傲的一面,也有令人不堪的无奈,传统也许是家族赖以传承的道德枢纽,或者比习惯势力更加持久而顽强的旧意识.很难给传统下一个定义,就如同很难给文化下定义一样,但传统本身无处不在.

传统具有一种强大的懒惰力量,这种惰性,并不能完全看做负面力量.传统本身是个过程,是在一种变化中维持和延续着的,束缚了社会发展的传统,就是负面的力量,在历史进程中会被剔除;而在人民无所适从时,利用传统的惰性,能够维护文明与文化的根源,这就是一种正面力量,在特定时间内会被发扬和尊崇,直至经过仪式化,成为一种形式,最终从新被社会所检视.

传统的范围也很难确定,我国的传统,多指特定区域和民族的特性,多强调政治权利与道德关系,而忽视多民族特性与民间现象.

在目前的建筑学中,我们总是提及的发扬传统建筑特色,更多的是一种文化象征性的意识形态,所谓的传统建筑,也多指明清官式建筑或个别地域特色非常明显的建筑风格.我们所定义的传统,具有强烈的局限性和风格特点.这很容易在设计时,陷入对形式的模仿,而脱离建筑学本身的意义,寻找美学、哲学或经济等其他学科的依靠.

二、传统的建筑

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说明传统建筑的范围到底应如何确定.普遍意义上,我们认为能够代表我国传统的建筑特色的多为清代及以前的古代官式、民间建筑.包括古代殿堂、住宅、祠庙、塔、桥、陵墓等多种建筑形式.经过朱启钤中国营造学社的努力,经由梁思成、刘敦桢主持,我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在对古建筑保护与测绘方面取得了相当详实的成果.这些成经过不断研究与发展,形成了我国传统建筑历史与理论的根基.目前教科书中所讲述的古建筑传统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木材、砖瓦为主要建筑材料.主要原因并不是技术、取材等方面,实际上自秦汉起,我国砖石建筑就已经颇有成就,唐宋已经有很辉煌的建筑,与西方宗教性建筑非常强调纪念性相比,我国古建筑用材的最主要原因应从美学、信仰等方面解释.首先道家强调阴阳八卦,而木主生,石主阴,故而常人用的房子多用木材,而陵墓多用石材;其次,对时间的理解,不追求物的永恒,而追求在生命在时间中的轮回,有来有去,生生不息,即为永恒,所以建筑不求永立于世,而是希望能以新代旧,与我国文化有较大相似性的日本,其伊势神宫每隔二十年重建一次,轮流使用,更是将这种态度表达的淋漓尽致.

2、木结构为主要结构形式.具体有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抬梁式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在宫殿、寺庙等高等级建筑上使用斗栱.建筑的承重与围护结构分工明确,外墙遮光挡雨,内墙分隔空间,完全不承担受力.梁柱为结构受力体系,不参与空间划分.

3、大屋顶形式.我国古代建筑的大屋顶,是建筑形式中最具符号意义的元素.也成为现代建筑师设计时不可回避的问题.多数设计普遍采取直接从建筑的外观形式上模仿大屋的形式,利用符号的所指,既关于大屋顶的形成原因有多种解释方法,目前没有定论,随着各种研究方法的介入,相关研究结果也很丰富,但普遍较为接受的原因是为了保护柱网外的地基受雨水侵蚀,同时为尽量保证室内采光,出现屋面反曲的形式,根据木材材料的特点,利用榫卯结构搭接而产生举折.


4、组群的布局模式.传统建筑的组成都以“间”为单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再以庭院为基础,形成更大规模、形式各异的组群.建筑组群大多采用均衡对称的方式,沿横轴、纵轴进行布置,礼制明确.

三、建筑的传统

建筑作为一种人类文明的成果,谈及建筑本身的传统,就不应只局限于我国的建筑文化,而应该在更大的范围内.在这里,建筑的传统,指的是建筑活动本身对其中持续积累的经验、文化的积淀的一种统称.而这种经验和积淀,支撑着建筑具有某种自足自制特质,这种特质,使得建筑在历史的转变中,始终拥有其形式上的合法性和内在的意义,得以抛开风格、形式、审美、政治等其他学科的影响,成为具有明显自主性的学科.

这种学科的自主性,可以简单归纳为以下几类:

几何的形式

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笛卡尔坐标系一直是近现代建筑师在设计时所遵守的基本几何体系.虽然经过20世纪,哲学与科学界的广泛讨论,几何形式并不能成为建筑形式脱离意识形态的客观评判标准,不同的几何学观念会导致人们对形式的不同理解,如同现在所流行参数化设计,实际本质上是新的几何学与科学在特定哲学观点下所得出的某种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创新看起来似乎完全属于一种新的建筑观念,但其本质,仍然是一种建筑风格.而传统意义上,从启蒙运动的理性主义、各种新古典主义到现代主义的纯粹主义、立体主义,普遍为广大建筑师所接受,并为大众所理解的仍然是在科学界已经被视为落后代表的欧几里得几何学.这是一种久已定型,代代相传的文化习性与审美传统.无论几何学如何变,它在建筑界的统治地位依旧牢固,只是会随着科学的发展,偶尔会出现一些新的面貌,在本质上,依然遵循传统.

2、双重意义的空间

“空间”概念的出现是在现代建筑开始形成的时候.空间更是哲学讨论的话题,具有抽象的概念和理论,借助与其他学科的发展,来阐释和分析空间的概念;另一方面,在建筑学中,空间具有明确的实体性和物质性,建筑活动的本身就是为了营造可供使用的空间,这种营造受科学技术、社会环境,尤其是前面哲学对空间概念的解释的影响,而不断发生变化.

由此,空间的双重意义自出现以来,一直伴随着建筑的发展,而建筑学也一直在努力将其双重属性结合起来:使抽象的空间概念体现为建筑实物;或者从具体建筑物的建造和使用方面发展出抽象的空间形式.

传统的建筑与建筑的传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传统建筑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3、符合逻辑的建构

建构的概念可以简单理解为“对建筑结构的忠实体现和对建造逻辑的清晰表达”.建构理论的基础在于对形式原则的划分.“建筑的每一部分都可以通过核心形式与艺术形式这两种因素得以实现.建筑构件的核心形式是“结构机制与受力关系”的必然结果,而艺术形式则是呈现结构机制和受力关系的性格塑造”.可以说,建构确立结构为本体内核,巧妙化解了建筑学坚固形式、艺术与结构的关系.建构形态不仅要求本体建构作用逻辑清晰,而且还要能够在形式上充分体现建构.当前我们的建构研究还远没有达到一种还原建筑营造本质的状态,建筑师应更加立足建构的起点,并从现代主义的价值体系中转移到当代文化语境中.

四、现代建筑设计对传统的扬弃

在当代,建筑设计活动因为技术与社会文化的进步,可操作性变的更加广泛,建筑学本身也越来越依靠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建筑理论,并指导设计.除了将建筑学的外延尽量扩展之外,还应注意保持建筑学科本身自主性的研究深度,将建筑的传统延续下去.结合我国目前建筑设计业的情况,如何在保持建筑传统的同时,发扬传统建筑的特色,本文提出以下几点:

1、注重建构的传统.前面提到我国传统木建筑的核心是建造体系,是以工匠为主体的“营造”体系,第一代建筑历史学家梁思成等希望将中国古建筑提到与西方古典建筑相同的高度,提出中国古典主义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风格化的趋向.从营造法式到工程做法则例,突出强调的,除了工程管理,便是具体大木作小木作的详细做法.实际的建成建筑在规则的指导下突出建筑整体与局部的结构合理与逻辑清晰,除此之外的装饰等几乎都可以归为风格.在建国初期,风格的探索,大大遮盖了民间、工厂、公共住宅等建筑对于建构体系的实践,导致我们目前对建构话语的解释都直接来至西方,而完全忽略了建国初期这段实践,在建构路上所做的各种努力和尝试.因此在国内的实践应充分发挥中国营造文化的发达和历史积淀的深厚,培养和利用高素质的工匠,对古建筑的建构关系进行细致的分析,由此实现建构意义的发展,并体现中国建筑文化的传统精神.

2、注重空间的营造.日本学者伊东忠太认为中国传统的以相似单元组成院落的建筑形态,不能按照功能进行划分,并确定其唯一性;而后李允禾又提出“通用空间”的概念来形容所谓“通用式”空间.这种通用空间的提法,是为了区别西方建筑体系中“功能/空间”相对应的形态分类,而中国并为强调此两者的相互对应.实际上,传统建筑文化中所强调的是“形制/礼制”.形制是决定从民居到官衙、到寺庙和帝王宫殿蛋蛋形态差异所在,而差异的形成,则是礼制所决定.空间完全怎么写作于这两者,而对功能的需求相比起来弱得多.

3、对风格的扬弃.风格本身并没有错,是在特定阶段形式所表达的特定形态,但风格明显受意识形态、社会审美等非建筑学自主性的影响.在当代进行建筑设计时,不应一味的集中在建筑风格的处理,利用建筑手法寻找所谓现代中式,而更应从传统建筑中,具有建筑传统特点的方面入手.

综上所述,我国的传统建筑在当代并不仅成为文化回归的一种代表,从建筑形式的模仿、手法的简化去寻找现代中式,而应从建筑学科本身出发,基于建筑自主性的传统,结合时代与历史的发展,寻找两者结合的契机,为当代建筑设计实践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