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博客文化探析

点赞:3354 浏览:1110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方式,发挥出的巨大潜能,以及形成的各种现象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在综合分析专家学者及权威刊物对博客定义基础上,本文从博客功能的角度对博客文化进行了全新的界定,解析了博客的文化传播意义.

[关 键 词]博客博客文化传播意义

自人类诞生以来,人们对信息传递的要求和情感交流的渴望就从未停止过,多元化的传播环境给了每一种媒体生存的可能性.博客为人们提供了一个自由、宽容、平等的交流平台,被中国博客网的总裁方兴东誉为“每个人在网上可以随意布置的家”.

一、博客的定义、分类及发展

1.什么是博客

Blog,中国内地译为博客,中国台湾译作部落格.Blog实际上是WebLog的缩写,Log本来的意思是“航海日志”,后来泛指任何类型的流水记录,Web是指互联网,所以说Blog就是“网络日志”,一个Blog就是一个网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子所构成的,这些张贴的文章都能够按照时间索引组织网上出版内容.Blog的内容和目的有很大的不同,可以是其他的网站的超级链接或评论,也可以是自己的日记、照片、诗歌等.Blog是由个人创建,面向大众传播,是基于互联网Web2.0的个人化网络应用.Blogger,则指习惯于日常记录并使用Weblog工具的人.

博客博客文化探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互联网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2.博客的分类

博客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生活博客、科技博客、军事博客、文化博客、经济博客、新闻博客、娱乐博客、文摘博客等.按照层次划分则可以分为精英博客、草根博客.

3.博客的发展

历史地看,博客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诞生于美国,美国博客的发展对包括中国在内其它国家的博客发展有着示范和辐射作用.2001年初,发表在《数字财富》杂志上的《可塑媒体》一文,充当了博客在中国的基本启蒙;2002年是中国博客的“元年”,其标志是“博客中国”网站的建立,著名的网络评论家王俊秀和方兴东共同撰文提出中文博客一词,撰写了《中国博客宣言》;2003年,博客爆炸性增长为20万人,木子美让“博客”概念走向大众;2004年,近百万博客形成一个庞大的博客潮流;2005年,博客正式走向大众,企业开始启用博客作为营销工具,传媒企业为博客开辟了专门的版面;2006年,博客数量继续出现大幅飙升态势.2007年“博客”被认为起到了“让人们更广泛地了解与参与政治决策”的良性作用,政治博客以交流的非实物性、对话的去身份性、组织的非正式性、议题的非私人性在博客公社里行进着草根政治的操练,围绕焦点政治议题在零壁垒的网络空间里恣意地进行个性化叙述,从而不断诠释着公共网络社区的后现代政治话语,政治博客的迅猛扩张必然改变着全球政治生态.现在中国有2亿1千万网民,几千万人玩“博”,各类博客网站已经发展到上千个,对社会政治生活正产生不着可估量的影响.


二、博客文化的界定及特征

1.博客文化的界定

博客文化的定义,尽管有林林总总的诊释,但是不能脱离博客这种新兴事物的作用和存在方式;即:“博客概念一般包含了三个要素:网页主体内容不断更新的、个人性的众多‘帖子’组成;它们按时间顺序排列,而且是倒序方式,也就是最新的放在最上面,最旧的在最下面;内容可以是多种主题、各种外观布局和各种写作风格,但是文章内容以‘超链接’作为重要的表达方式”.

博客给我们以极大的生存空间,是一个文化平民化的时代,博客文化实际上就是由于博客(blog)或(blogger)所引发的社会现象.

2.博客文化的特征

方兴东在《博客:E时代的盗火者》中将博客的核心特征概括为:个人性、即时性、开放性、拿来主义、交互性、可信度.其中,博客的个人性、开放性、交互性使博客文化成为一种大众文化.

(1)个人性:博客是一种“零进入壁垒”的网上个人出版方式.博客书写没有内容主题的要求,也没有文体限制,纯粹是一种个人的自发行为.

(2)开放性:博客本人就是编辑,没有把关人的控制.博客的空间是一种开放型的场域,任何话题,任何话语,只要不违反国家的现行法律,都可以在博客自由表达.

(3)交互性:在博客文化中,博客与读者的交流是关键,没有互动交流的博客也没有生命.博客与博客,博客与读者,读者与读者间多重交互的沟通,是博客的生命力之所在.

同时博客还呈现出其他特征:①博客既是边缘化的也是主流化的;②既是精英化的也是大众化的;③既是个人化也是社会化的.博客文化变成一种多元化的大众文化.博客文化的多元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主体多元:博客的门槛很低,任何人,从草根到精英,从记者到政客,都可以成为拥有博客的个人;而各种各样的社会机构,比如政府和企业,也可以应用博客.2002年6月,美国犹他州政府的信息主管(CIO)PhillipWindley宣布了一个新的计划,要求州政府的2000名IT职员和18000其他政府雇员,都使用博客软件作为新的交流和沟通工具.他认为,如果政府官员都养成习惯,用博客的方式反映问题、解决问题并进行部门之间的协同,那么将可以形成一个政府知识库.

(2)内容多元:博客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主要传播新闻的新闻博客,有提供专业知识的专业博客,也有专门抒发情感,记录个人生活的个人博客.2005年10月发布的首份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调查发现Blog内容总体上呈现一种多元化的趋势:主要以感性生活为主,占调研中博客用户的81.3%,其次是娱乐休闲,其比例占调研中博客用户的34.4%;再次是教育学习、电脑技术,分别占占调研中博客用户的21%和18.5%.其他的内容相对较少.

(3)动机多元:博客精神最重要的是“分享”.实际上,这只能说是一种理想.无论个人还是机构,写作博客的目的存在着很大差异.2005年10月发布的首份全球中文博客调查报告对博客的写作动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77%的博客用户同意博客是“表达自己情感的一个很好的方式”;54%的博客用户同意“想要与别人分享自己的一些资源”;小部分同意“与其他Bloggers进行交流”、“希望自己的观点获得别人的支持”、“备份自己的资料”;还有少数博客认同“通过Blog辅助的研究/工作/学习”,而最少被选择的一项是“通过Blog成为某圈子的焦点人物”.

三、博客的文化传播意义

博客能够将个人的信息最大范围地传播到虚拟社会.博客传播的本源来自于个人的解放,充分发挥个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人人都有发布信息的愿望,人人都希望能够自己去选择信息.这种愿望一方面体现了人类天生的个性差异,另一方面体现了人类的社会生物属性.由个性差异产生的交流需求,导致了新媒体的出现.新媒体使不同个体之间的交换和反馈成为现实,用户主导信息的获取方式正逐渐取代传统的大众传播模式.

Blog秉承的是奉献、无私、坦荡的思想道德理念,记录的是Blogger的思想轨迹和心路历程.在较大程度上Blog左右着网络、社会等舆论.在中国,孙志刚案就是一个典型的个案.博客在国外出现之初,就表现出不同凡响的社会价值.在对伊拉克战争的报道中,博客报道客观中立,找回了主流媒体在战争中失去的中立原则,2002年,博客披露了美国参议院多数党领袖洛特的言论,而导致他被迫辞职.博客行为独立自主,在揭露事实真相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但是作为网络新宠的Blog,它在带来言论和新闻自由的同时,也必定因为缺乏对社会责任的担当而带来一系列负面的影响,如传达言论的偏激、将个体虚无扩大化,虚检测信息泛滥和危害社会的刺激性信息猖獗等等.

Blogger们对知识的渴求与无畏的探索精神,促使其不断探索提炼信息,加之对相关知识的加工、整理与链接,形成源源不断的新知识.其间他们变得越来越“博”,而这种知识的彻底共享性,也是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根本叛逆.与此同时,博客又是信息时代的知识管理者.他们的知识与思想不再是封闭的,就像自由软件运动贡献出的是程序源代码一样,他们在日志中贡献的是思想的代码.博客作为一种新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机制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已经开始显示出来,得到公众的认可.博客的文化精神激发了人们求知与表现的.作为一种媒体现象,其影响力有可能超越传统媒体,将成为网络中重要的沟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