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礼仪教育提升旅游文明素质

点赞:8624 浏览:336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腾飞,我国旅游也蓬勃发展起来.然而,我国游客不文明问题与我国旅游蓬勃发展极不协调,特别是当我国的游客走出国门,这个问题就更加明显了.文章分析了我国旅游者的不文明行为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认为根治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最好办法,是借助于礼仪教育从观念到行为修正一些国人的不良习惯.文章还阐述了开展礼仪教育的意义和内容.

开展礼仪教育提升旅游文明素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礼仪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关 键 词]礼仪教育旅游文明素质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旅游业迅速发展,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和道德水平不断提高.但从整体上看,当前我国公民的文明素质与高速发展的旅游业还不适应,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称.一些公民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不修边幅、不讲卫生、不懂礼仪、不守秩序、不遵法规、不爱护环境和公共设施、喧哗吵闹”等不文明行为,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的形象,引起了海内外舆论的广泛关注和批评,群众反应强烈.

2006年8月,为了提升中国公民的旅游文明素质,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公开向社会征集“中国公民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和“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建议”.同年10月,文明办、国家旅游局联合颁布了《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与《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近年来在海内外一些旅游地发现,中国游客的不文明现象仍屡见不鲜.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非一朝一夕.就此,笔者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旅游不文明行为的现象

一是公德缺失.如在公共场所不守秩序、喧哗吵闹、排队加塞等,自认为习惯所为,无伤大雅,谁也管不着,但这种不讲社会公德的行为,唯我独尊,置周边人于不顾,有损自己,也“伤”及他人.

二是违章违规.如随地吐痰、随意刻画、乱扔废弃物、攀折花木、越位游览、违章野炊露营、随意给动物喂食等.景区提示、导游提醒,明明有禁令,却置若罔闻,我行我素.此种不文明行为当为突出,影响较坏,破坏较大.不少古物严禁拍照,因照相机闪光灯会对文物表面造成损坏,可一些游客仍然偷偷甚至明目张胆拍照留念.

三是“入乡不随俗”.游览中不尊重旅游地习俗、触犯宗教禁忌,出国后不了解境外文化,甚至了解一些也不放在心上.如在中国,看到可爱的小孩喜欢赞美几句甚至抚摸一下头部,但在泰国,除和尚外,任何人不能抚摸他人头部,也忌讳赞美自己的婴儿,据说这会引起恶鬼对婴儿的注意.作为国际旅游,这种“入乡不能随俗”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容易误导“他者”对客源国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很容易使“他者”对客源国的形象作出消极、歪曲评价.我国公民在国外的不文明行为对我国国际形象的消极影响即源于此.

二、旅游不文明行为产生的原因

不文明旅游行为的广泛存在,既跟旅游活动自身的某些特性有关,也跟现阶段我国旅游者素质普遍较低而旅游消费教育管理又长期滞后有关.具体来讲,不文明行为现象复杂,呈现多因,旅游者、环境、管理方均有“责任”.

一是文明程度不够.旅游活动作为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最明显的特征在于异地性和暂时性,这一特征在旅游者行为上则表现为道德感弱化、责任约束松弛、占有意识外显等特点.“旅游者――无姓名――无责任”的结合,容易形成“抛弃旅游耻辱”的倾向.旅游者随意丢弃废弃物、乱刻乱画、随意采摘等行为多源于此.旅游者文明程度不够,认为可以不拘小节,外出旅游是休闲,凡事不必认真,不懂得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等.在这种“模糊”心理驱使下,一旦空间置换,便极易放松,暴露自己.一些旅游者国内国外“判若两人”,国内还能注意形象,但走出国门,便语言不美,行为不雅,甚至违法乱纪,关键在于文明程度不够,修养不到家,不能做到“慎独”.

二是跟客观环境有关.有些不文明行为是旅游者“自愿”,如随地吐痰、乱扔废弃物,完全是个文明程度不够所致.但类似于过马路不走斑马线,不看红绿灯,这些行为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客观环境造成的,此时稍微缺乏自觉性,便很容易促成不文明行为的出现.如国内交通人多车多,尤其是上下班拥堵高峰期,许多人担心影响上班不得不“明知故犯”,一次“侥幸”成功,助长了更多次数“侥幸”的发生,结果养成了习惯.如果交通便利,秩序井然,恐怕就不会有人担心误点而产生毫无意义的“闯红灯”想法.

三是管理不善造成.我国旅游产业的发展尚不成熟,景区管理尚需完善,行业运作尚需规范.入境、国内、出境三大旅游市场中,出境游起步晚、发展猛,政府、业界对这一与我国经济发展并不协调的“火热”现象准备不足,被动适应,不能及时出台有关规章,管理缺乏针对性、有效性.景区设施不足,怎么写作不周,导致旅游者“非自愿”违规,如垃圾桶间隔较远,厕所指向不明,卫生打扫不及时,容易使旅游者产生“不合作”心理,做出不文明行为.加之诚信机制缺乏,旅游者处处提防导游人员“欺客”、“宰客”,无暇顾及不良习惯,领队劳动强度太大,未能尽到提醒告知的义务.这些因管理怎么写作不到位都容易在旅游者身上体现出来.

四是文化习俗差异.有些不懂礼仪、违章违规、破坏习俗、触犯禁忌等不文明行为,固然与游客缺乏文化涵养、旅游常识及旅游规范意识等因素相关,但很大程度是由于地域、国度文化习俗的差异造成的.云南、西藏等少数民族地区,常见山坡、路边或城市中建有许多石头砌的“马王堆”,用于指示方向或象征吉庆,有的游客便感觉不伦不类,有失环境自然,类似这种行为当地是很忌讳的.外国人对中国人询问年龄、收入、婚否颇为反感,其实对中国人来说则是一种客气,请人吃饭不停劝吃,本是国人的热情,却让外国人受不了.文化习俗不同,旅行知识缺乏,入乡不能随俗也就在所难免.

三、文明旅游呼唤礼仪教育

细读这张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清单,笔者发现,其中很少是在旅游这种特殊情境下的偶然失态,绝大部分是一些国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习惯性常态表现.因此,根治旅游不文明行为的最好办法,是从观念到行为修正一些国人的不良习惯,让他们的常态表现符合文明规范,这就需要借助于我们阔别已久的礼仪教育.

礼仪是在一定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基础上形成的、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美誉并非浪得虚名,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管朝代如何更替,礼仪教育始终占据着突出和重要的位置.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荀子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把礼仪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古代教育在儿童启蒙阶段就要“教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围绕礼仪的著述更是汗牛充栋,形成了一个内涵丰富的庞大的理论体系.可惜的是,一段时期以来,特别是十年动乱期间,传统文化被全盘否定,文明礼仪被作为封、资、修的流毒予以扫除,致使全社会的礼仪失范,道德水准大幅度下降.旅游中的种种不文明行为,说到底是我们长期缺失礼仪教育收获的部分苦果.

当然,重新开展礼仪教育,并不是要求全部照搬过去时代的礼仪内容,而是应该在仁爱、中和、诚信、礼让、敬老、知耻、节制、勤俭等价值核心的基础上,继承传统礼仪中一些符合人性基本需要的礼仪要求,同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从科学精神、思想和现实生活实际出发,赋予礼仪以新的内容,以新颖、实用、简单、灵活的形式,体现高效率、快节奏的时代特点,展现我国应有的社会风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礼仪教育绝不仅仅是一般的礼貌教育,而是一种道德修养的教育,健全人格的教育.每一位旅游者必须有良好的礼貌修养,在旅游教育中必须把礼貌修养作为必修内容,每一位旅游者都应学习并实践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对礼貌的认识,包括文明礼貌是社会公德,文明礼貌的实质,中华民族文明礼貌的传统,文明礼貌在旅游活动中的重要性,走出“礼貌无用”、“礼貌是小事”等误区.其次是在旅游活动中一般性的礼节礼貌,包括遵守时间、尊重老人、妇女和残疾人,尊重各国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交往时的风度、举止、仪表、服饰、语言和称呼等.还有是在交往活动中,具体的礼节礼貌,包括见面、介绍、谈话、宴会、晚会和舞会的礼节礼貌.

总之,我国公民的旅游行为文明与否,是我国国情和公民综合素质的反映,提升我国公民旅游行为的文明水平,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全面提升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水平,同时认真执行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建议及相关文件,做到标本兼治,我国公民旅游行为的文明程度一定会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