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化与节约型社会构建

点赞:32760 浏览:15409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工业化与构建节约型社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资源紧缺和浪费、低效使用并存,资源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构建节约型社会刻不容缓.在加快工业化进程的同时,构建节约型社会,必须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实施相关的措施.

关 键 词:工业化;资源约束;节约型社会

中图分类号:F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892(2006)05-0084-04

工业化一般是指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它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不同国家实现工业化的标准和道路有所不同.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工业化的过程,工业化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目前还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尚未实现工业化,加快工业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任务.

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社会生产、建设、流通、消费的各个领域,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切实保护和合理利用各种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产节约尤其工:业生产的资源节约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核心.工业生产中资源“节约”具有三层含义.其一,是相对浪费而言的节约.杜绝资源的浪费,这是节约的最底线.其二,资源需求减量化.即,工业生产中降低资源的消耗,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用尽可能少的资源创造相同的财富甚至更多的财富,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资源.其三,对资源的再利用和循环使用.即,对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也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循环经济”.

工业化与节约型社会构建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一、工业化与节约型社会构建的对立

工业生产本质上是人类参与的物质资源的形态转化过程,即将自然资源加工制造成可用于消费或再加工的产品,消耗自然资源是工业生产的必要条件.工业生产消费的资源包括:原材料、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环境资源.广义上,环境也是一种资源,而且环境资源的再生成本还很高,甚至有些环境破坏了是无法恢复的.工业化离不开资源的支撑,资源的承载能力也制约着工业化,任何国家的工业化,都要受到资源的制约.

工业化过程就是增加对资源的消费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不同程度地对资源的浪费和对环境的污染.经济发达国家工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工业化既是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也是大量消费自然资源的阶段.尽管由于资源禀赋、产业结构、产业和资源政策以及发展环境的不同,经济发达国家在相同或相近的发展阶段人均资源消费量存在明显差异,但人均资源消费量迅速增长却是各国工业化阶段的一个共同的重要特征.

工业化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过程.在人类享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物质财富的时候,也逐渐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和难题.尤其是进入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类在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空前提高的同时,由于多种原因也造成了一些严重后果,最明显的表现是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等生态平衡遭到破坏所引发的生态危机.由此引起人类发展进程中出现了一种片面化,即只强调对自然的征服和开发,而忽视了对环境的维持和保护.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物质财富增长最快的时期,但同时也是资源浪费、生态状况遭受破坏最严重的时期.在物质财富增长的另一面,则是人与自然资源之间关系的紧张或对峙状态.工业化进程中的资源浪费,导致了工业化与构建节约型社会之间的矛盾.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工业化还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未来的工业化过程中,增加资源的消费和对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当前中国工业化与构建节约型社会之间的矛盾已日益突出.

1.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资源浪费严重

我国工业化进程中,资源的浪费普遍存在.许多地方政府盲目投资、重复建设工业项目,致使大量生产能力闲置,许多工业产品过剩,造成大量资源浪费.2003年以来部分行业,如建材、钢铁、电解铝等已经出现生产能力过剩,今后还可能会有其他行业由于前期投资过热而陆续出现生产能力过剩.尤其是不少地方政府乐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使不少工业项目的竣工之日,就是废弃之时.现阶段,工艺落后、技术和设备高能耗、高物耗的工业企业和制查重冒伪劣产品的工业企业大量存在,致使在工业领域资源浪费成为普遍现象.仅从工业用水浪费情况就可以略见一斑,目前我国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为103立方米,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仅为40%,而发达国家为75%~85%.

我国是世界上能源利用效率最低的国家之一.从工业的能源效率来看,目前中国的能源综合利用总效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大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八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出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产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候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121这8个主要的工业部门占工业GDP能耗的73%.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大概是30%,比国外的先进水平低了20个百分点.2003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C-DP却不足全球的4%.1494年,我国(3DP按现行汇率计算占全世界3DP的4%,但耗费了全球8%的原油、10%的电力、19%的铝、20%的铜和31%的煤炭.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每增加单位GDP的废水排放量要高出其4倍,单位工业产值产生的固体废弃物高出其10倍以上.

中国单位产值能源消耗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劳动效率仅为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按美元计算,中国现在每百万美元3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中国一吨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10.3%.中科院调查表明,中国现有的水资源只适合供养4.5亿人;现有的土地资源只适合供养10亿人;已探明的能源储量资源,也只能负载11.5亿人.我国人口密度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而单位产值资源能源消耗为世界的3倍.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使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成本比世界平均水平高出25%,高投入、高消耗必然带来高污染和低效益.

我国已进入工业的快速发展时期,但工业的粗放式发展并没有从根本上转变.一方面,工业发展仍然主要依赖资源的高投入来实现,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另一方面,资源产出效率较低,我国资源的短缺又和资源的严重浪费、低效使用并存,节约潜力很大.2003年出现了全国性的电力供应紧张,从而进一步造成了煤炭、柴油供应紧张;由于国内钢铁需求量大,导致钢铁生产能力急剧扩大,引起了国际市场上铁矿石的供应短缺.2003
年,我国石油消费量为2.67亿吨,进口石油9700万吨,对外依存度为36%.2004年,中国石油消费量2.92亿吨,进口石油1.23亿吨,对外依存度为42.1%;铁矿石进口2.08亿吨,对外依存度为40%左右.2005年铁矿石进口进一步提高至2.4亿吨,占世界自由贸易量的50%以上.我国资源进口不断增加,也助长了国际市场资源性产品的上涨.

我国是世界上单位生产成本最高的国家之一,从另一个角度说,也就是世界上生产过程中浪费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面对如此大面积的矿产资源供应紧缺的状况,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工业化之路几近极限,资源问题将会严重遏制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2.我国工业化进程中环境污染严重

尽管我国还处于工业化中期,但已经面临一些国家在工业化后期遇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问题.我们没有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比较严重的环境污染造成了高昂的经济成本和环境成本.

2003年,我国工业和生活废水排放总量为680亿吨,化学耗氧量排放1334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2159万吨,居世界第一;二氧化碳年排放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根据《2004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2004年度,七大水系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监测的27个重点湖库中,Ⅱ类水质的湖库2个,Ⅲ类水质的湖库5个,Ⅳ类水质的湖库4个,V类水质湖库6个,劣V类水质湖库10个.其中“三湖”(太湖、巢湖、滇池)水质因总氮和总磷浓度高而均为劣V类.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的人口占统计城市人口的33.1%,暴露于未达标空气中的城市人口占统计城市人类的66.9%.水土流失面积达3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1%.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不同程度地退化,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退化速度递增,草原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扭转.沙化土地面积达约170多万平方公里,且仍在继续增长,沙尘暴频繁发生.2005年初,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公布的最新“环境可持续指数”评价,在全球144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名中,中国位于第133位.

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我国工业化是人类历史上人口参与规模最大的工业发展过程,对资源的消费和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巨大.所以,我国工业化所受到的资源和环境约束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为显著.特别是进入21世纪,我国正处在工业化高速发展时期,资源总需求迅速扩大,资源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日益突出.无论是资源的消费还是环境的改变(特别是污染和破坏)都是有限度的,过度消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不仅会使工业生产无法持续进行,而且还将破坏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主要依赖自然资源来推动工业的长期发展不是中国工业化的可行之路.

二、工业化与节约型社会构建的统一

1.工业化为构建节约型社会提供物质和技术基础

工业化是推动社会进步、文明的主要力量.要发展经济,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工业化是必然选择.工业化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的同时,也推动了技术进步.从工业发展的历史看,工业技术路线总体上是沿着从“耗费资源损害环境的技术”(以下简称“耗费资源技术”)向“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技术”(以下简称“节约资源技术”)升级的方向不断进步.工业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耗费资源技术是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而当工业发展进入高级阶段,节约资源技术成为工业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即节约资源技术比耗费资源技术更具有竞争力(金碚,2005).工业化不仅为社会节约提供物质条件,生产出越来越多的节能产品,而且也推动了技术的不断进步,为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劳动生产率以及节约型社会的构建奠定技术基础.保罗斯特里顿强调过,为了达到正确主张的社会目标并为了同环境污染、原料过早耗尽、失业、不平等和市场狭小等弊端做斗争,工业增长是一个绝对重要的条件.工业化过程在增加对资源的消费过程中,也不断强化人们的节约意识,形成节约观念,促使人们普遍采取节约行动.公民普遍具有节约意识和自觉采取节约行动,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核心.

2.节约型社会构建是缓解工业化与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

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证.自然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需求是无限的,工业化必然受到资源约束.构建节约型社会是缓解工业化与资源约束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措施;是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节约资源将日益成为在有限资源获得下加快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条件,或者说,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降不下来,中国的经济增长、工业化也就难以为继.

3.工业化进程的节约状况直接关系到能否建成节约型社会

构建节约型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可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但构建节约型社会的重点是生产节约,尤其是工业生产节约.目前我国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费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而钢铁、有色金属、化工、建材等高耗能行业的能源消费又占整个工业终端消费的70%以上.也就是说,中国高能耗行业差不多消耗了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一半,正是这些行业的大规模低水平扩张,致使中国的能源和重要原材料供应出现紧张局面.工业生产中节约不节约,直接关系到整个社会能否建成为节约型社会.

三、工业化进程中构建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建议

工业化进程中的节约是构建节约型社会的关键,为此,政府在制定和实施工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投资管理等方面要把资源节约放在优先的地位,进一步推动、财政、税收和工资改革.

1.加强工业发展规划指导和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通过市场、行政和法律等多种手段,坚决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行业的发展,限制和加速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装备,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调整高耗能产品出口政策,限制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针对进口多为高附加值的产品,而出口一般多为低附加值的制造业产品,单位价值的进口与单位价值的出口消耗能源不同,形成国际间能源需求转移的实际情况,对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的初级产品出口加以控制.

(3)通过技术进步改造传统产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形成有利于资源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的国际产业分工格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多渠道支持科技投入,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转化,为技术创新和成果应用创造更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

(4)推进社会信息化,争取用信息技术降低对能
源的消耗,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2.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进程

走节约型工业化之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建立一个经济激励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手段是手段.要加快推进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进程,改革的形成机制和结构,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让能体现资源的稀缺程度.

(1)形成机制方面,通过推进资源性产品的市场化进程,建立反映资源稀缺程度的形成机制.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对资源形成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加强政府对资源的引导.

(2)的结构方面,要形成有利于可再生能源发展,替代能源发展,替代技术发展的比价关系,要积极鼓励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优化资源结构.

3.加快节约资源的制度建设

(1)建立健全有利于节约资源的财税政策体系

制定鼓励资源节约和限制资源过度消耗和奢侈浪费的税收政策,完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实施鼓励资源循环利用、节能节材产品的生产和使用、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的财税优惠政策;调整和完善资源税,普遍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提高税率或补偿费率;尽快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和实施燃油税;调整消费税的征税范围,提高能源和水等资源消费品、环境高耗消费品、奢侈消费品、高档消费品的税率;对能源效率高的能源密集基础产业实施资源税减返制度,取消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

(2)完善企业资源节约标准

在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上实现高标准,一是从资源、环保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工业企业准人标准和准人制度;二是建立对高耗能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设备的强制淘汰制度;三是建立重点耗能的工业产品的市场准入制度.

(3)建立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状况的信息披露机制

这种机制应该包括: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基本状况的统计制度;资源禀赋及开发利用的评价,审计制度;资源开发利用的大众监督制度.

(4)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

工业发展中的资源节约,要从机制上解决问题,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政绩评价体系,建立综合反映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等体现科学发展观、科学政绩观的指标体系,构建绿色GDP考核指标体系,实现“政绩指标”与“绿色指标”的统一,彻底改变片面追求GDP增长的行为.

传统的政绩评价体系中,我国是以GDP的增长作为各级政府政绩的标志,导致一些地方形成顽固的“GDP崇拜”.GDP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驻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其主要功能是反映经济增长率.GDP固然是一项衡量一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但并不反映经济运行的质量,不能反映为经济增长付出的代价,不能反映能源、原材料的消耗以及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情况.许多官员为了追求GDP的增长,或不惜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盲目投资、上项目、办企业;或将GDP指标层层分解到各个单位和部门,杀鸡取卵,劳民伤财,甚至在数字上弄虚作检测,瞒上欺下.错误的政绩观,导致以高投入求速度、以高消耗求发展.要使一个地方从“GDP崇拜”转为对绿色GDP的追求,必须改变传统的政绩评价体系,建立绿色GDP的政绩评价体系,这样才能扭转一些地方不惜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换取GDP增长的错误做法.

4.提升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

加快工业化进程,必须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企业,但根据我国国情,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一个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仍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经济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发挥比较优势,而中国的资源特点是人力资源丰富、自然资源短缺、资本资源紧俏、生态环境脆弱.如果忽视这一点,就不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极为丰富的这一优势.不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的优势,那就根本谈不上节约,而是最大的浪费.


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并不是要长期保持低廉的劳动力;相反,要调整工资指导线,适度、渐进地提高劳动力.劳动力过低是当前我国生产要素扭曲的最突出表现.劳动力的低廉只是中国浅层的比较优势,应当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能力,充分发挥我国技术和管理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开发深层比较优势,才能进一步提升我国在劳动力方面的比较优势,并借此带动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低工资水平在给中国带来劳动力比较优势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效应.其一,从长期看,低劳动力成本严重制约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产业的结构升级和技术进步.过低的劳动力使得一些高耗能、高物耗的落后工艺、落后技术和落后设备的企业有了生存空间,也使一些企业可能宁愿多雇用劳动力,不愿更新技术、投入研发,失去加大科研投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劳动生产率和产品技术含量的动力.企业没有人工成本压力自然也就没有节约的动力.其二,劳动者所得太低,必然导致整个社会收入结构不合理,进而导致市场和生产结构的扭曲和畸形化,使社会生产资源得不到合理有效的分配.

工业化与节约型社会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节约型社会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所以,适度、渐进地提高工资,对我国工业升级换代、技术进步和节约资源都有好处.在这方面,日本的经验值得借鉴.日本早在上世纪60年代初就及时调整战略,走高工资、高生产率的道路.高工资逼着日本企业增加技术含量,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日本的机器人使用率为世界之最.中国不可能永远依靠劳动力低廉发展,必须对人力资源进行深层次开发,并形成相对合理的劳动力,才能促使企业实现从粗放式劳动力优势向集约式技术优势的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