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等教育教师口语

点赞:14893 浏览:6798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教师口语是初等教育教师最常用的必备能力之一.目前,初等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升自己语言水平的标准,往往以普通话等级考试为目标,这就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易停留在语音的层面上.事实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口语中的修辞方式远比这些丰富得多.因此,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的发展必须结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适时调节,以顺应教学的发展.

关 键 词:初等教育口语教师教学

初等教育的品质标准有许多载体,教师口语就是其中一个重要的衡量标准.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初等教育的教师口语处于一个“文火慢炖”的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口语的火候,为了提高口语表达的接受价值和亲切感,应尽量儿童化,不可操之过急,使用过多的书面语,同时又要起到汉语普通话的示范作用,注意避免追求儿童化而附带了“儿童话”的各种口语错误;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小学生的语言发展正处于一个由语言文字片段学习向整体语言感知过渡的阶段,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初等教育教师的教学口语特点不仅由教师“传道、受业、解惑”的职业特性决定,也取决于学生对于教学口语的接受特征.基于这两个层面,教师要辩证地处理好书面语与口头语之间的关系,同时要深入了解小学生的语言特点、心理特点、文化知识背景、思维特点等方面的教学语言接受特征,才能使初等教育的教师口语有本质上的发展和应用.

初等教育教师口语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初等教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1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教师口语对初等教育教学的意义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意选用口语方式,可以使教师语言达到一定的艺术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学质量.

1.可以使教学具体、浅显、明晰.教师的口语艺术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调动学生的联想能力,加强语言的表现力,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浅显化,让教学内容生动而明晰.

2.可以增强语言的可信性和说服力.教学过程中,使用经过实践检验的教学语言说明事理,阐明观点,可以增强教学表达的可信性和说服力.

3.可以增强教学的逻辑性.富有逻辑性的语言,用于说理,令人信服;用于叙事,情节生动;用于抒情,扣人心弦.

二、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的基本原则

1.在口语表达的“度”上.初等教育教师口语应以表达流畅为基础,“语清意自明”.因此,初等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具备的口语能力就是清晰、简洁、不卡壳,才能促进师生间表达与接受信息的准确及时,同时也可以为学生的语言发展起到示范作用.

2.在口语词汇的选择上.应该时刻以汉语普通话为基本口语准则,并能呈现出“儿童化”的特征.避免出现晦涩书面语、文言词汇,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逐渐熟悉和把握小学生这个接受群体的语言接受特征,尽量避难就易;

3.在口语句子的组织上.尽量多使用短句和常见句式,并能根据课堂需要灵活变换,最终达到答疑解惑的目的.

4.在口语表达的形式上.应尽量避免教师说、学生听的单线表达教学模式,要努力营造表达与接受双向互动的课堂氛围,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在课堂或多或少展开口语的交际,增强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5.语言表达要有逻辑性.在教学过程中,每一门科学都有自身的逻辑,如果教师语言无法遵循学科规律,模棱两可、含糊不清,将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学语言必须具备严格的逻辑思维,做到条理清晰,环环相扣.


三、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的表达方式

目前,初等教育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提升自己语言水平的标准,往往以普通话等级考试为目标,这就具有较大的局限性,易停留在语音的层面上.事实上,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口语中的修辞方式远比这些丰富得多.结合初等教育的教学实际,根据小学生的语言接受需求,教师应具备基本的口语表达方式.

1.简洁.即准确清晰,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用直截了当的肯定句式清晰地传递的知识信息,这不仅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即使接受信息,而且会对课堂思路保持明晰完整的印象,同时凝炼的表达也能够及时地调动了学生的思维,令课堂保持积极的氛围.

2.互动.初等教育课堂教学中必须时时穿插形式多样的互动,教师可以通过各种“问”的形式来调节课堂的互动,例如设问、反问、追问、商问(用“是不是”的方式商量式询问)、在讲述中设置悬疑的“问”等.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多样地把丰富的“问”作为表达者和接受者沟通的桥梁,以增强互动效果,促进沟通和交流,把学生引向活跃且正确的思维轨道.

3.具象.初等教育教师在讲述中尤其需要显示、再现某个景象或物象,突出色彩性和形象性.可以将简笔勾勒与声情并茂、绘声绘色融汇穿插于教学中,以便诱发学生的想象力,使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

4.补充.教师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对即时信息作出补充说明或引证.主要有连续性补充和间隔性补充,选择性补充和整体归并性补充.恰当的补充可以突出重难点,调节教学的节奏,增添课堂的趣味性,也可以使表达得到更周密、更完善的调整.

5.启示.在面对学生存在的问题时,就事论事反而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心理和叛逆心理,常常事与愿违.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或是批评教育时,先言他物,绕个弯子,接着再引出所言之辞,并对语音、语态、语意、语势等作变通处理,这样往往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对事物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而且愿意进行自我反思,一般能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技巧的核心是暗示”,教师用口语技巧启示学生,就是一种教育“暗示”.

6.灵活.在应对教学过程中的短时、多样的课堂情况时,采取应变性的语言策略.当学生理解发生障碍时,教师应及时转换语言角度,换一种方式把意思说得更明白易懂,避免停留在同一逻辑形式的语言重复.

7.突显.教学照本宣科,该讲的都讲了,其结果往往是平淡如水,过眼云烟.因此,教师在讲述中必须要有所侧重,要突显“面”的倾斜和“点”的着重,在这些地方倾注足够的表达,并保证其足够的“语量”.

8.修辞.教学活动以及日常师生交流主要是凭借语言来进行的,比如知识的传授、思想品德的教育等.因此,教师口语的运用应讲究语言艺术的运用,使教学语言不仅具有感染力、号召力、震撼力而且本身就可成为学生审美的对象,使学生能够从课堂及交流中获得审美感受、审美想象、审美情趣.在这个基础上,教师的语言可以适当运用修辞化语言艺术.如运用“比喻”,用具体的、形象的事物或通俗的、浅显的道理打比方,可以使与之相似的、陌生的事物,或抽象的、深奥的道理变得容易接受;运用“引用”,引用历史故事、成语、寓言等,可以使表达内容充实、语义丰富;引用格言、警句等,可以使表达内容充实、语义丰富;引用格言、警句等,可以增强表达的哲理性;引用谚语、歌谣、俚语等,可以使说理、叙事简练,深入浅出,表达内容更富有情趣;运用“双关”,可使语言风趣、简洁.

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的发展及其研究,一直滞后于丰富多采的教师口语实践.而教师口语的表达及发展,是处于动态语境中的.因此,初等教育教师口语的发展必须结合不同的教育教学情境适时调节,顺应教学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