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6年年会综述

点赞:34493 浏览:15857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2008年6月21日至22日,由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主办,东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东北财经大学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和大连出版社承办的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08年年会暨成立20周年庆祝大会在辽宁大连召开.来自财政部、中国会计学会、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成本研究会、辽宁省财政厅、辽宁省会计学会、国内兄弟院校、科研机构、出版社、杂志社以及实务界的代表共160多人参加了本届年会.

会议开幕式上,东北财经大学副校长马国强教授代表东北财经大学致欢迎辞,辽宁省财政厅总会计师刘润田同志代表辽宁省财政厅和辽宁省会计学会致词.中国会计学会现任会长金莲淑同志代表中国会计学会致辞,并就进一步做好财务成本分会提出了建议.随后,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王世定教授、第二届理事会会长楼申光同志、现任会长刘明辉教授分别致辞.

财政部会计司司长刘玉廷教授作了题为“我国上市公司2007年执行新准则的有关情况”的主题报告.首先,刘司长概括了我国会计准则的试验、接轨、协调、趋同、等效四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我国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内搞活,对外开放.此时在经济改革的背景下进行会计制度的改革是会计准则的试验阶段.90年代初期,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一定成果,开始实行现代企业制度,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我国开始进行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实行“两则两制”制度,这是会计准则的接轨阶段.1997年关联方准则出台,1998年实施之后陆续出台一系列具体准则.由于全面推行会计准则的时机不够完善,出台企业会计制度导致了“准则”与“制度”并行的局面,这是会计准则的协调阶段.这一阶段的主导思想是,能够与国际协调的要尽量协调,适应对企业改革的要求.随着我国加入WTO,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改革开放政策从原来的“引进来”过渡到“走出去”.立足实际,会计准则不能照抄照搬国际准则,而是实现国际趋同,并以等效为目标.实现我国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等效有助于我国会计事业做强做大,更好地为我国经济发展怎么写作.刘司长指出,下半年进一步的工作是实现中欧会计准则的等效,使得我国审计的我国企业的年报同样在欧洲得到认同.我们还要进一步加强中美合作、中美等效工作.刘司长还对会计准则的未来发展进行展望,指出欧、美、中,国际几派势力正在形成,我国在国际上的发言权举足轻重,与大国相协调的国际话语权正在形成.随后刘司长就2007年上市公司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指出,新准则已在上市公司得到了有效实施,上市公司在执行新会计准则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针对这些问题刘司长提出拟采取的措施,并根据年报分析结果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财务成本分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王世定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会计国际化的历史进程”的专题报告.首先,王教授提出会计改革应当与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会计与社会资源配置有着天然联系,在资源配置的各个阶段,会计发挥了基础性作用.因此,会计改革不能超越也不能滞后于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阶段.接着,王教授简要回顾了我国的会计国际化进程.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接触国际会计准则,参加国际性会计组织的活动,并且观念逐渐开始发生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开始进行财务会计制度改革,实行“两则两制”制度.关于当时有关此制度的争议,王教授认为当时会计的改革提高了会计工作人员的地位,而之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影响了我国会计的发展.不同行业执行不同的会计制度是必要的,会计国际化趋同是大势所趋,但由于存在一些问题难以把握、操作困难,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显得尤为重要.随后,王教授回顾了公允价值在我国发展的曲折之路.针对众多的批评和反对意见,王教授从公允价值的政策后果角度进行解析后认为,公允价值在我国走了弯路,但公允价值对财务报表的确具有重大影响.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张龙平教授作了题为“中国CPA行业发展及审计理论研究的成就与述评”的专题报告.张教授首先简要回顾了我国CPA法规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就,认为从法规体系本身来讲,我国CPA法规建设是比较完善的.对于管理体制改革,主要介绍了:一是“”、“两所”、“两师”的联合.联合后的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对全国社会审计行业实行管理,并依法接受财政部和审计署的监督和指导;二是事务所脱钩改制.会计师事务所体制改革是完善我国社会监督体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工作.随后,张教授介绍了我国CPA行业规范与实务进步的主要成就.接着,归纳了1999-2007年我国近九年CPA审计理论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结合相关文章的数量及所占比例比,总结概括了审计在审计收费、审计意见、审计质量、审计风险、职业道德、行业管理和其他等方面的研究情况,以及五大期刊相关实证研究论文的数量变化趋势等.最后,张教授对我国审计理论研究进行了简要评价,指出我国审计理论研究成果丰硕,但稍逊于会计和财务研究,对发表刊物、研究对象、研究类型、研究方法、研究成果、研究人员等方面进行了总结,并对审计的基础理论研究、审计的准则制度、审计的实际问题研究提出了相关建议,提出规范研究要“范”,实证研究要“实”的观点.


中国海洋大学王竹泉教授作了题为“改革开放30年会计监督的改革与创新”的专题报告.首先,报告从会计监督环境演变和制度安排、会计监督理论与实践的互动考察中对改革开放30年来会计监督的发展和创新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会计监督在30年中的发展和创新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即改革开放初期(1978~1984年),计划经济时期政府主导会计监督的延续;改革全面探索阶段(1984~1992年),利益冲突导致会计监督陷入困境;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年),会计监督不断探索和改革试点;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0年至今),会计监督体系逐步理顺,内部控制渐受关注.随后,王教授对未来会计监督体系的创新和发展、会计监督和内部控制的关系、内部会计监督机制的创新进行了展望.王教授提出构造新的会计监督体系,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进一步区分为经营者的会计监督、投资者的会计监督、债权人的会计监督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会计监督.关于会计监督与内部控制的关系,王教授认为,会计监督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而保证资产安全和会计信息真实也始终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线.同时对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来讲,加强内部控制是基础,其中又以内部会计监督(或公司治理结构中的会计监督)为核心,而有效的外部监督则是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王教授还对内部会计监督机制提出创新观点,建议未来的会计监督体制创新朝着“股东――职工型”会计监督体制发展.这种新的监督体系遵循的是分工监督的逻辑,每个监督组织有其明确偏好,只对其所代表的利益相关者群体负责,其发生的监督成本也由其所代表的那类利益相关者共同承担.

中山大学刘峰教授的专题报告题目为“30年会计理论回顾”.刘教授首先提出个人进行论文回顾与评价的取舍标准,指出标准要建立在程序规范、数据定量的基础之上.据此,刘教授分析了30年来会计理论研究内容的变化:“从天上到人间,再从人间重上天堂”.30年前的研究内容更多地涉及到基本面,如会计的属性、会计的定义、会计的职能、会计原则的目标等;到了20年前,学术界开始关注具体的企业与相应的问题,如一个关于承包经营的专辑,既有财务层面的问题,也有会计层面的问题,在研究手法上不乏描述性;10多年过去后,研究逐步转向关注企业层面的会计选择、经济后果等等.刘教授指出当下的研究,传统的“会计味”越来越弱,更多地是关注经济现象,包括一些比较间接的经济现象,如公司治理、组织制度演变等,并含蓄地批评了会计研究内容和目的的不明确,如公司治理――似乎什么都可以相联系等.随后,刘教授探讨了会计研究的社会作用,指出早期的研究,“经济后果”比较宏观和间接;新的研究,只要是严谨的,其“经济后果”比较明显,并认为会计研究的社会作用越来越强.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付磊教授的专题报告题目为“新中国会计史研究三十年”,在简要阐述了会计史的研究意义之后,对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会计史研究的主要成果进行了综述,并从中国会计(含审计、财务管理)通史研究、世界会计通史研究、会计思想史研究、会计专门史方面、行业会计、地区会计史研究、人物传记,会计史学研究、会计史译著、会计史其他形式的研究等十个方面进行了介绍.付教授简要回顾了自上世纪80年代起,我国会计史学者与澳大利亚、意大利、美国、法国、日本等国学者交流的过程与取得的成绩,并对自上世纪70年代后期会计史研究的组织情况进行了总结与评价.最后,付教授提出了会计史研究的三点欠缺,即目前尚未构成完整意义的会计史学、会计史研究对当前改革发展的现实促进作用也并不明显、会计史研究人才稀缺等,并针对上述欠缺提出了一些建议和展望.

清华大学夏冬林教授作了题为“会计研究30年――商学院学术化”的专题报告,从美国商学院学术化的视角探讨了我国会计研究30年来的成就.首先,夏教授回顾了改革开放以来会计研究的一些重大事件,指出1978年葛家澍教授发表的《必须为借贷记账法正名》为会计研究“平反”打响了第一.1988年,财经大学的李爽教授翻译出版了世界会计审计名著译丛,为我国接触西方会计的知识和研究方法提供了一个窗口.2001年,实证会计国际研讨会召开,促进了我国会计实证研究的发展.随后,夏教授就我国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课程的变化这一专题进行了论述.认为本科的教育十分系统化,但到了硕士博士阶段,系统化越弱,对高学位的教育尚没有统一的标准.然后,夏教授回顾了我国会计研究研究问题、研究方法的变化,对会计研究的现状予以评价.最后,夏教授从1959年福特基金会报告:《高等商学教育》的研究问题人手,介绍了美国商学院学术化问题与商学院的学科建设,思考了关于商学院的社会角色和功能问题.

东北财经大学刘永泽教授作了题为“中国会计教育改革与发展问题”的专题报告.首先,刘教授指出会计教育在会计改革过程中的平稳过渡,新会计准则、制度的贯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刘教授对我国会计教育改革的评价主要包括以下方面:第一,我国会计教育改革主要特点,包括会计教育的大众化,办学体制、办学层次、办学形式的多元化,以及教学内容、培养方案、师生交流的国际化.第二,会计教育改革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一是教育结构不尽合理;二是教育理念比较落后;三是培养目标定位模糊;四是教育评价制度不够科学.随后,刘永泽教授从以下方面对我国会计教育未来予以展望:一是根据不同的办学层次、不同的培养对象,正确定位培养目标.二是更新会计教育理念,改革培养手段.要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再学习能力,应用知识的能力.三是加强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要加强案例教学,推行情景教学,努力培养合格的教师队伍,将实训课列入正式教学计划等.

西南财经政法大学杨丹教授作了题为“会计改革30年:经济和会计互动的中国之路”的专题报告.杨教授首先简单介绍了近30年间我国会计改革的基本成就,包括产生了会计产业,形成了系统的职业培训体系,准则的国际趋同,研究命题和领域与国际接轨等,指出其中的关键在于我国会计理念的变革,会计职能变迁与整合,被动的反映到动态博弈过程,以及信息需求特征的变化等.接着,杨教授从会计的目标、现代会计产生的基础、会计的主体和领域、会计的发展水平等方面详细阐述了经济发展对会计的影响.经济对会计的影响有平缓的和突变的方式,经济开放程度决定会计开放程度,会计成为国际竞争手段,本土化也可能成为国际化的.随后,杨教授从社会财富分配角度论述了会计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会计信息是社会财富分配的基础,离开了会计,整个社会经济制度就会失去赖以存在的基础.会计信息从外生到内生,成为经济体系的一部分,会计信息的质量决定经济运行的信心和效率.最后,杨教授指出了我国会计实务和研究的未来之路.会计功能向“投资者怎么写作和管理决策支持”两端扩展,会计信息的需求将呈动态变化.建议成立一个非盈利组织,作为实务和研究的新力量.认为我国国际化最好的学习对象是企业,并且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关于研究方式,杨教授提议大家关注行为会计研究.

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2016年年会综述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会计监督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6月22日上午,大会完成其各项议程后落下帷幕,闭幕式上回顾了本次年会的各项议程以及取得的显著成绩,展望了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和下一届年会的研究主题,并表示学会要将20年会庆作为学会发展的一个新契机,作为新时期腾飞的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