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管理哲学,更是励志

点赞:15256 浏览:689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目录

引子企业管理哲学:华为成功的神秘力量

第一章常识真理:以客户为中心

第二章常识真理:以奋斗者为本

第三章开放:顺应者兴,逆则衰

第四章妥协:丛林中的生存之道

第五章灰度理论:凝聚十万知识分子

第六章自我批判:恐惧造就伟大

是管理哲学,更是励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管理哲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第七章变革:渐进与激进

第八章战略:“战”靠勇气,“略”靠智慧

第九章均衡:力量,弹性,规则

后记

市面上描写华为的书籍众多,但2013年初,一本与众不同的书籍引起人们的热议―《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以下简称“《下一个》”).(3月26日,《下一个》在亚马逊经管类图书销售排行榜中名列第68位.)

最先引起人们兴趣的是此书两位作者:田涛―任正非多年朋友,华为顾问吴春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参与制定过《华为基本法》,与华为“在一起”长达18年之久.两人因此也被称作“最熟悉任正非的人”.而这本书的副标题就是“任正非的企业管理哲学与华为的兴衰逻辑”.

中国企业界对所谓“华为成功”的讨论由来已久,而这本书被称作唯一受华为认可的专著.《下一个》2012年12月正式出版前,华为的六七十位高管曾试读,原书稿的两个章节也因此最终没有刊出,一个讲华为的接班人问题,一个讲华为的未来发展(本刊刊登的《艰苦奋斗:初始逻辑与终极逻辑》即是其章节节选).因此,另一个让人们感兴趣的是,这是否意味着对华为成功现象的最佳解读?作者与任正非的争论

田涛说,写一本关于华为管理哲学的书籍,最初的机缘来自与任正非的争论.

2007年,田涛进入新加坡国立大学读EMBA.任正非一直觉得MBA对管理者存在负面影响,因为MBA告诉管理者如何赚快钱,应赶紧上市,这与华为的经营哲学完全不同.但田涛在就读后发现,“这些老师都很优秀,尤其台湾的老师.”他因此与任正非有过争论.

不过,田涛也发现,虽然新加坡国大EMBA的老师们很有水平,但讲解的都是传统的管理理论和案例,这与他接触到的华为及其他中国企业的实践存在相当大的距离.这让田涛萌生了一个想法―可不可以将华为写进管理学案例?

同年,他把这一想法告诉任正非,任正非的反应是,既不反对,也不赞成,但任正非允许田涛查阅华为所有可以公开的、半公开的资料,而这给田涛提供了写作的便利.

此后的三四年,田涛一直在读华为的各种资料,包括华为的两份主要内部刊物《华为人报》和《管理优化报》、任正非历年的内部公开讲话、华为的新声社区,积累了约200万字的素材.这也是为何《下一个》能够让联想控股董事长柳传志评价为“最全面系统地了解华为的论著”.难在架构

三年多前,田涛和朋友、蓝狮子出版中心的吴晓波谈起了准备写这样一本书,吴晓波也很兴奋,并在内部专门立项,规划了一个很理想的出版时间表.但是,书的进展并不是那么顺利.“几个月,不但稿子没出来,连整个的脉络、主线都没有形成.”

2009年到2010年,田涛开始和《第一财经日报》编委、评论部主任徐以升多次讨论《下一个》的大纲.2011年上半年,一个被田涛称作“歪歪斜斜”的架构总算搭了起来.

改变来自吴春波的加入.2011年6月,在任正非的引荐下,田涛认识了吴春波,作为《华为人报》和《管理优化报》的主编,吴春波对华为管理实践的熟悉程度极大地帮助了田涛.经过一个多月、十余次的讨论,《下一个》的大纲终于形成.《下一个》全文共分为九个章节,内容分别涉及华为的核心价值观及任正非对企业管理、发展战略的认知,包括灰度、均衡等极富华为特色的管理词汇.

2011年7月底,田涛开始“动手”写作―他每周抽出两三天用于写作,全文均手写完成,“总感觉用电脑写出来的东西属于‘速食文化’,写不出深邃和质感.”

田涛也曾试过寻找合作者.蓝狮子出版社向田涛推荐了几位合著作者,但是田涛感觉,总体上,他们对管理书籍写作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条条框框,受管理学的影响太深,而任正非的思想极为发散.比如,书稿中很多貌似与华为、任正非没有关系的天文、心理学、人文描述,实际上就是田涛日常与任正非交流的认识.“他整个思想是天马行空的,又能收敛集中到他所关注的一个点上.”田涛也曾想过自己口述,别人如何写,他曾请徐以升帮忙尝试过,但同样效果不佳.


田涛说,写作中最大的痛苦是思维和行动难以统一.由于患有一种肌肉疾病,田涛每写两三百字就必须休息半小时,但在架构理顺后,田涛自己会写着写着变得很兴奋,遇到思想活跃的时候,就会感觉痛苦.田涛写作的另外一个习惯是喜欢朗诵自己写作的内容,“如果我自己念得磕磕绊绊,没有节奏感,会把它撕掉.”最终的书稿,每章都有被撕掉、重新写的经历.

2012年9月,历经14个月的写作,《下一个》一书终于定稿.一条运河

《下一个》写作完成后,田涛曾问任正非,正式出版前要不要提些意见,但任正非的反馈是,还是不看为好,以免双方观点存在分歧,反而造成此书无法出版.

吴春波早期一本酝酿中的华为作品就曾经未能出版.1998年,华为基本法审议通过后,任正非曾给吴春波布置了一个任务,写作《华为怎么办》,但在写作完成后,没有被任正非认可.“那时候,华为还不到对媒体开放的程度,重要的是,华为认为自己还没有到逻辑清晰的时候,所以很好的东西被毙了.”田涛说.

最终,华为副总裁徐直军是华为高层中第一个看到《下一个》书稿的人,《下一个》最初的标题叫《伟大与孤独》,后来觉得伟大词义上过重,两位作者将其改为了《卓越与孤独》.但徐直军认为,华为还远称不上卓越,书名最终被确定为《下一个倒下的会不会是华为》.

此后,华为百余名高管在书籍出版前先睹为快,“大家都认为写得不错”.在本书正式出版后,任正非读后对《下一个》的总体评价是,华为过去有很多思想火花,但只是一个一个的湖泊,而两位作者打通了一条大运河,把这些湖泊连接了起来.华为高管的反馈是,这本书既能让社会认识华为,同时也可以作为华为内部的培训教材.批评与遗憾

《下一个》正式出版后,很多读者不适应其行文方式,比如,思科起诉华为的内容在多个章节都曾出现过.一位读者在亚马逊上留言说,《下一个》感性的东西太多,东一句禅机西一句基督,感觉到处是废话,而且行文松散,纲目不清.一位咨询公司的读者甚至自己拟出了他认为的更好的提纲.田涛说,如果读者不仔细看,会觉得结构是紊乱的、叙述是混乱的.但我想,认真看会发现其内在的逻辑,就像任正非的思维方式一样.

吴春波一直密切关注读者对《下一个》的评论,仅零散的读后感就收集了22万字.他说,总体来看,外部肯定的声音要比内部肯定的声音多,尤其是企业管理者的赞扬,“对这本书有点儿溢美,我们都有点儿不好意思了.”

内部的态度则是五五开,一些尖锐的批评甚至来自华为内部.比如,在华为内部的心声社区上,一位ID为“江南小周”的华为员工称,“没看到反思,基本是吹捧,真这么个调调,下一个倒掉的真是华为了.”田涛说,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思想、理念一般都是超前于现实的.比如,屁股对着老板、眼睛对着客户,这是华为的主张和理念,但在实实在在的管理现实中,华为很多方面都没有完全做到.

吴春波说,任何事情都会有所缺憾,也包括这本书的写作,比如,华为的薇甘菊战略没能重点介绍;华为的下半场的定稿未能放进来;此外,华为大事记、管理思想史及任正非讲话索引,这些帮助读者理解华为的内容,也未能出版.

田涛说,一本书或一个思想经过传播之后,会成为一种公共产品,1000个读者就会有1000个不同的看法,存在争论很正常.他觉得对这本书最大的肯定是,很多年轻人把这本书当作励志书籍,“一个44岁创业的人办了一个民营企业,经历了20多年,带领着一批年轻人,走到行业第一,这是很不容易的,关键是那种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