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产生、其规律

点赞:5074 浏览:186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及信息管理系统,会计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社会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随着生产管理的需要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一、我国会计史研究现状

(一)我国会计史研究取得的成绩我国在会计史研究方面取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1)会计史研究组织不断进化.1983年中国会计学会第二届理事会决定筹建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并确定了学术研究计划.1996年,中国会计学会第五届理事会对专业研究组进行整合,成立了6个专业委员会,其中继续保留会计史专业委员会,作为其开展学术研究的主要形式.2003年,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再次对专业委员会进行调整,组建了10个专业委员会,其中仍然保留会计史委员会.(2)会计史学术研究活动日渐活跃.自会计史研究组织建立以来,先后在全国不同地方举办了5次主要的会计史研究学术活动.这些学术活动结合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其学术活动内容由宏观到微观,其范围由狭窄到宽泛,其对象由抽象到具体,其主题由历史到现实,其视野由国内到国外.(3)会计史教育逐步规范.从20世纪80年始,我国财经类高等院校相继开设了会计史课程,自1990年起开始培养会计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从1995年开始培养博士研究生.在国家级科研课题立项及具有广泛影响的出版社出版计划中均有会计史方面的教材.如由郭道扬教授主持的《会计史研究――历史现实未来》被列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计划教材,由王建忠教授主编的《会计发展史》被列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计划教材,这些教材的编撰和出版都反映出会计史课程在会计学科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和会计史教育逐步趋向规范化.(4)会计史教育和研究人员队伍日益壮大.以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研究组(后改为专业委员会)的成立为标志,以会计史教育纳入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尤其是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基础,形成了老中青年龄构成合理,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高水平的会计史研究人员队伍.(5)会计史学研究成果水平较高.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我国会计史学研究取得了一批水平较高的研究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有中国会计史综合研究方面的作品,有中国会计史分期研究方面的,有中国会计史资料汇编方面的,有外国会计史综合研究方面的,还有兼及中国和外国会计史综合研究方面的等.除了会计史著作以外,还有很多会计史专题方面的论文散见于各种会计刊物.另外,我国会计史组织还对我国会计史知识组织普及和教育活动,并加入国外会计史研究组织,开展同外国会计史学组织之间的学术交流活动.

(二)我国会计史研究的不足我国在会计史研究方面虽然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还存在一些严重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会计学术界对会计史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在理论分类时,将会计史与高级财务会计、会计理论等课程一起视为高级类层次,但与会计专业的其他核心课程相比,它不是核心课程,不属于显学,往往有被边缘化的感觉.(2)从事会计史教学研究的人员数量较少.正是由于上述认识的不足,再加上就业困难等原因,很多人不愿意从事会计史的研究工作,造成会计史的研究人员数量较少.(3)会计史学还没有建立起科学的学科体系.与会计类其他专业课程相比,会计史是一门比较年轻的学科,其内容结构具有较强的不稳定性,还没有探索出学科发展规律,因此,还没有建立起自身的学科体系.(4)会计史学的研究存在投入高、见效慢的矛盾.会计史是以会计的历史为研究对象,探索并揭示会计发展内在客观规律的学科,其研究方法不仅涉及到会计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广泛地使用经济史学、历史学研究中的历史分期法和双重分析法,甚至还运用到考古学、文字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结果.鉴于会计学的学科性质及特点,导致会计史学虽然投入了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没有收到应有的研究效果.


我国会计产生与发展史理论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会计史的专著、高等院校的《基础会计》教材及与会计史相关的学术论文中.在这些研究成果中,大多是按照社会发展的时间顺序,简要叙述我国会计产生发展的历史事实或者标志性的事件,很少对会计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做出概括性、特征性的定性,更没有对会计产生发展的规律做出较为完善的总结.笔者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我国会计发展的历史为线索,以更加翔实、更加具体、更加新鲜的历史资料为依据,运用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到具体的方法,以及逻辑与历史研究的方法,实事求是地进行比较、分析、归纳与综合,对我国会计产生和发展的每个历史阶段做出概括性、特征性的定位,并对我国会计产生发展的规律做出较为完善的总结,依据会计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预测我国会计的发展趋势,以促进我国现代会计的发展.

二、我国会计产生与发展的历程

(一)原始社会末期是我国会计的萌芽阶段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劳动产品日益丰富,产生了对劳动产品的分配、交换和消费等一系列问题.这种情况下,计数成为经济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情,人们逐渐形成数量观念,并使用实物、绘画、结绳和刻契等方式对经济活动及其数量关系进行反映.这些计数方式所体现的原始计量、记录行为,就是当时的会计行为,这些原始计量记录行为是会计的萌芽状态.

(二)奴隶社会是我国会计的形成阶段到了奴隶社会,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经济不断得到发展,尤其是在西周时期,实行了以井田制为主的奴隶主贵族国家所有制的土地制度,青铜工具应用也逐渐增多,使其成为我国奴隶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时期.在西周之前的夏代,设置有监督奴隶耕作的官职“啬夫”,这是我国最早的会计人员.据文献资料记载,这一时期已产生国家贡赋,这是我国政府会计的历史起点.到了商代,根据甲骨文资料可知,这一时期,数字、文字高度发达,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汉字体系.不仅利用甲骨文记载有关会计事项,而且数字从一至十都已成型,并且使用“卯”和“埋”表示支出,“毕”和“获”表示收入,这是会计的雏形.这一时期,还形成了最早的会计制度.西周时期,不仅出现了会计科目、记账符号和会计报告,而且还对经济业务进行货币计量和实物计量.“会计”称号的命名、会计的职称也均起源于西周,“会”与“计”连用构成新词,用以表示会计核算的基本含义,其科学性是我国西周时代的会计位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据《周礼》记载,西周设立了对国家财务收支活动进行“月计”的“司会”一职,为了对会计业务进行详细处理,在其中还分设司书、职内、职岁和职币四种职务各司其职,并建立了一些会计制度,即定期会计报表制度、专仓出纳制度、财物稽核制度等.这表明在西周前后,我国已初步形成会计工作组织系统.为了保证财计方面职官的来源,还对奴隶主贵族子弟进行书计教育.在会计方法方面,产生了政府会计采用的入出记账法和民间采用的收付记账法,还出现了三柱结算法的萌芽.(三)春秋战国是我国会计的发展阶段春秋战国时期,地主封建经济得以确立,自由商人得以形成,货币经济得到发展,文字得到了传播,这些方面均促进了会计的发展.首先,在会计术语方面,确立了“会计”的命名;其次,在会计制度方面,西周的岁计、大计制度被继承,并命名为“上计制度”;再次,在会计方法方面,会计的各种要素基本形成,货币计量较多的使用,会计记录方法由文字叙述过渡到定式简明记录方法,会计凭证有所发展,名称不统一的账簿得以普遍使用;最后,在财经理论方面,理财家从不同方面论述并明确了会计在理财中的作用.

(四)秦汉时期是我国会计的成熟阶段秦汉时期,封建国家逐步统一,封建经济得到较大发展,尤其是统一了度量衡,使会计也得到了统一和发展.在秦朝,将财计制度基本内容法律化,并在后来得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记账方法正式进入定式简明记录时期,整数整盘成为当时的实物盘点方法.到了汉代,在会计记账方法方面,建立起一种新的单式记账法,即“入出(或收付)记账法”,它以“入”和“出”为会计记录符号,以“入-出等于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定期的会计账册和会计报表,进一步确立了会计报告制度.西汉时采用的“上计簿”可视为“会计报告”的滥觞,这是中式会计方面的一大基本建设.东汉时期对“上期结存”这个结算要素有了初步认识,为唐宋时期“四柱清册”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另外,该时期会计凭证的运用、会计簿书的设置、盘点方法的发展,对后代会计的发展均有重要的影响.

(五)唐宋时期是我国会计的完善阶段唐宋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会计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具体表现为会计理论与方法的进一步推进和会计机构的设置.第一,会计理论蓬勃发展.唐宋时期的《元和国计簿》、《太和国计簿》、《会计录》都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会计著作.第二,会计方法有所创新.期间,创立并运用了“四柱结算法”,这一方法将我国的簿记提升到一个更加科学的水平.会计上的方程式就是来源于“四柱结算法”中的四柱平衡关系,这不仅成为我国传统的中式记账法(中式簿记)的一个特色,而且传播到世界各地并一直沿用至今.在中式簿记中还采用了会计分析的方法――比较分析法来分析国家的财政经济问题,这都标志着我国会计核算和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第三,设置了政府会计组织.在隋朝“五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宋代建立了“会计司”,这是我国会计史上第一个独立的政府会计组织,这一会计组织总核全国财赋收入,提高了会计机构的地位.此外,在宋朝的文献中出现了“簿记”一词,这是我国最早的关于“簿记”文字的记录.

我国会计产生、其规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会计制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六)元朝时期是我国会计的停滞阶段元代战乱频发,社会经济很不稳定,官厅承袭汉制.在会计方面,大体沿用了宋朝的会计方法和财计制度,会计制度有名无实,会计方法停滞不前.元朝终结时,民间会计运用“四柱”形式记账和编制报表,并且有了各种特殊的账簿名称.

(七)明清时期是我国会计的鼎盛阶段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社会经济更加发展.政府要求按照“四柱”即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来编制报表,体现了国家对会计报表的极大重视.明朝代表性会计著作《万历会计录》编著条理清晰,数据前后对照,尤其是突出了财政收支项目的对比关系,便于分析研究.明末清初之际,我国又发明了“龙门账”,这是一种适合民间商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不仅可以计算盈亏,而且能够检查账目的平衡关系,“龙门账”因此而得名.“龙门账”的诞生,是会计理论的一大突破,这标志着中式簿记由单式记账向复式记账的转变.清朝处于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虽然政府重农抑商,但还是实行了一些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在会计上,对会计凭证、账簿和报表进行了创新和改进.以大清银行为代表的官办企业,着手进行会计改良,会计制度在“龙门账”的基础上设计发明了“四脚账”.四脚账是一种比较成熟的复式记账方法,这种记账方法的基本原理已与西式复式记账法相同.

(八)清末及民国时期是我国会计的衰落阶段清末及中华民国时期,内有军阀混战,外受列强欺侮,经济发展停滞,会计逐渐衰落.这一时期,西式复式记账法开始传入我国,这是自战争之后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事件,1908年大清银行的创办,标志着借贷记账法在我国企业中得以实际应用.自此,我国会计处于中式簿记与西式簿记并存时期,中式会计渐趋衰落.北洋政府及国民政府力求仿效西方,在建设财政会计组织、会计制度和会计方法等方面有所发展.在财计组织方面,北洋政府部门首次采用了“财政部”这一名称,它成为会计的主管部门;在会计法制方面,制订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会计法》和《审计法》,这是中国会计法制化的开始;在会计方法方面,统一了会计科目、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与会计报表的名称和格式以及登记和编制方法,这是中国会计规范化的标志;会计人员队伍和会计学术组织得以产生和发展,著名会计学家谢霖、徐永祚、潘序伦等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

(九)新中国以后是我国会计的振兴阶段自新中国成立之初至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建国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至1992年南巡讲话,是商品经济时期,也是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时期;南巡讲话之后至今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时期.为适应每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会计也逐步得到了改革、发展和全面振兴.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法制建设方面.建国之初,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没有独立的会计法律,会计工作规范主要是国务院制定的《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和财政部制定的会计核算制度.1985年颁布了中国会计工作的第一部根本大法《会计法》,期间,国务院先后发布了一系列会计行政规章,这标志着我国会计法律制度体系初步建立.1992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实现了会计核算制度和财务管理模式的重要转变.这次会计改革初步建立了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为了规范企业财务报告,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完整,2000年国务院又发布了《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同年财政部还颁布了《企业会计制度》,实现了会计制度的真正统一.2006年财政部发布了39项企业会计准则,标志着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国际惯例趋同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正式建立.第二,管理体制方面.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财政部设立会计制度司,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管理工作的起步.政务院先后发布《预算决算暂行条例》和《国有企业决算报告编送暂行办法》,以国家行政法规的形式确立了我国的财政管理体制和预算会计管理体制.后来还不断健全与完善,但在“”中遭到破坏.改革开放后,财政部恢复会计制度司,并更名为会计司.在修订的《会计法》中,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对我国的会计管理体制作出了规定.这标志着我国会计管理体制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

第三,会计理论方面.建国之初,会计理论研究的重点是批判旧中国和西方的会计理论,学习苏联的会计理论.针对会计科学的属性、会计记账方法、会计职能等基本问题进行了讨论.改革开放后,会计理论的研究目标是建立有中国特色的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这一时期,在学习和借鉴西方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不仅对上述会计基本理论问题进行了更加深入地探讨,而且还就会计对象、会计要素和会计准则等问题进行了讨论.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除了对会计的基本理论问题作进一步探讨之外,还讨论了如何建立适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会计核算体系,主要围绕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等会计热点问题展开探讨,为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第四,会计教育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会计教育初步在高校展开,后来拓展到其他层次,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会计专业教育体系,对会计的学科体系进行了不断建设和完善,出版了很多高水平的会计教材,为各行各业培养了数以万计的会计人才.

第五,对外交流方面.建国之初,我国引进苏联的会计模式,改革开放后,会计的对外交流全方位展开,不仅参与国际会计组织的交流,如参与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的工作,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亚太会计师联合会,而且会计市场也对外开放.

此外,在企业会计、预算会计和会计电算化方面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和完善.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电子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现代会计的发展和变革也越来越快.

三、会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

(一)生产活动是会计产生的前提条件在原始社会初期,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取得一定的劳动成果,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要发生劳动耗费.人们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就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方式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观察、计量、记录和计算.这些生产活动为会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

(二)科学管理生产活动是会计产生的根本动因最初的会计只是生产职能的一个附带的组成部分,是人们在生产活动以外的,按照生产发生的日期,附带地把劳动成果和劳动耗费进行计量和记录.就当时来说,会计并非一项独立的工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规模日益扩大和复杂,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及其比较,仅靠人们在劳动过程中附带地进行观察、计量、记录和计算,已经不能满足生产发展规模日益扩大的需要了,为了满足这种对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管理的需要,会计逐渐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委托有关当事人的独立的管理活动.因此,对生产活动进行科学管理为会计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

(三)使用文字和数字计量记录会计的行为,是会计产生的标志原始社会,人们“刻木记数,结绳记事、记数”,这是我国会计发展史上原始计量与记录时代,这些计量、记录和计算活动,蕴含着会计思想和会计行为,标志着会计的萌芽.到甲骨文字和数字产生以后,则使用文字记录计量会计行为,书写会计思想,这样才标志着会计真正产生了.

(四)经济发展是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兴起,人们越来越关心经济效益.为了综合核算、计算盈亏、经营管理、科学决策,会计工作人员必须在原来工作的基础上,构建会计理论,完善会计制度,设立会计机构,谋求会计发展,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经济发展是会计发展的内在动力.经济发展了,人们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耗费数量就会增加,所创造的劳动成果就更丰富,会计需要记录计量的工作量就会增加,对会计记录计量的要求也会更高,因此,经济发展将促进会计的发展.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也发展了.会计的发展,促使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更加完善,更有利于对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和监督,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经济环境,进而促进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

(五)与会计相关的重要理论和事物的出现是会计发展的标志人们对生产耗费、劳动成果方面进行记录和计量,这仅仅是会计的萌芽和产生.会计的发展则主要表现为与会计相关的理论和事物的出现.具体表现为会计制度的制定、会计方法的运用和改进、会计原则的遵循、会计机构的设置、会计学术组织的成立、会计术语的形成、会计理论的总结、创新和吸收等方面.

(六)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会计技术方法的改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会计数据在记录、计算、分类整理、储存和报告等操作过程中所采用的技术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以及应用的不断深化,信息系统工程的逐步完善,电子计算机在会计领域的应用更加深入和完善,这也推动了会计技术方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