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点赞:8374 浏览:331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问题大学生这一群体的数量增长是社会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因此,有必要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新兴的教育手段,在系统总结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分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

[关 键 词]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优化策略

[作者简介]肖建国(1981-),男,吉林四平人,吉林师范大学,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吉林四平13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问题大学生的多角度成因及矫正策略研究”(项目编号:CEA110117)和吉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人文社科)研究资助项目“问题大学生的成因及教育引导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吉教科文合字[2013]539号)的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03-0049-03

信息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使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运而生,它在极大拓展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空间和渠道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新挑战.从政府层面来看,教育部于2000年9月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若干意见》;从学术界层面来看,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术界目前主要存在“工具说”“形态说”“方式说”三种观点①.2000年至今,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先后建成了校园网,网络普及率迅速上升.无论是教学怎么写作、科研怎么写作、就业怎么写作、新闻宣传以及后勤怎么写作,还是大学生社团怎么写作、心理咨询,大学生都可通过网络快速获得第一手信息,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影响下,我国高校问题大学生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呈现出不断增大的趋势.问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教育工作应如何顺利开展和不断优化,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实问题.

一、相关概念

其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本文论述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为了使受教育主体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的思想政治品德,通过网络平台对受教育主体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以及道德规范等方面的正面影响.较之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形式上具有超时空性,而且在方法上更具隐蔽性,并在内容上体现多样性.

其二,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问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结合问题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基于网络化的社会环境,充分运用计算机网络以及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传播技术手段,并以此有针对性地对问题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目的在于使他们最终形成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素养.②

二、问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复杂的网络操作技术和丰富易变的网络星系加大了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总体而言,目前由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实际工作主要有如下问题和原因.

(一)主要问题

1.主体性迷失.问题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主体性是指该群体参与网络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立意识,并在自身价值观的引导下对网络资源进行能动选择和创造性利用的能力特性.由此可见,问题大学生在网络空间中的主体性迷失实际体现为该群体在价值观轨道的偏离.具体表现如下.(1)问题大学生容易迷失于浩瀚的网络信息世界.在网络时代,该群体不再愿意简单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预先设定的目标,也不愿意按照传统的思路领会相应的教育内容,而是尊崇自身的叛逆性思维,按照自身的喜好对网络信息进行选择性吸收,从而导致该群体出现主体性迷失.(2)问题大学生在网络角色扮演过程中出现主体性迷失.该群体在不良心理状态的影响下刻意回避现实社会,容易沉溺于网络世界的虚拟环境,并经常使用不同的角色来表达自我,这些不同的角色会使该群体经历不同的人生体验,使该群体过度依赖网络人际关系来弥补现实人际关系中的失落感,并由此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满足感.在错误价值观的引导下,容易导致该群体在网络角色扮演中出现人格障碍、人格异化等一系列问题.换言之,该群体的这一主体性迷失现象实际上体现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不足.

2.价值观扭曲.价值观是推动和指引人们进行决策和采取行动的核心因素,体现为个体对其周围客观环境的意义、重要性的综合性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偏好.价值观通过该群体对事物的评价、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取向来具体反映现实生活.结合实际可知,网络中充斥着诸如精英主义、个人主义、霸权主义等各种不良价值观念,很容易导致大学生的价值标准变得模糊.

3.网络行为失范.问题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失范是指该群体的行为违背了其应遵循的相关行为准则,具体表现为该群体在网络虚拟环境中出现与一定的社会规范相违背的各种行为偏差.第一,网络交往行为失范.很多问题大学生习惯在网络交往中随意捏造自己的真实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学历、身份等.相关调查显示,仅有36.3%的问题大学生表示自己在网络上完全以真实的身份出现,41.2%的问题大学生承认对身份有所改动,22.5%的问题大学生则表示自己的身份全部是检测的,或随时变换自己的身份、不止一个身份.第二,网络行为具有攻击性.问题大学生普遍具有较好的计算机基础和技术研究能力,同时在现实生活中属于弱势群体,因此网络攻击性行为极易成为他们发泄不满情绪的渠道.资料表明,有十余名生活拮据、从未谋面的大学生为了成就“一夜暴富”的共同梦想,通过互联网交流一段时间后,利用技术侵入政府网站,并恶意篡改和伪造数据库中的重要资料,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③

4.沉溺于网络.数据表明,2009年互联网上的网站总数量已经超过4亿个,每天超过2万张图片流入互联网,因而借助网络的便利,这些尚未建立起成熟性观念的大学生能够轻易脱离学校对他们的约束.④不久前,云南省教育厅针对26所高校(样本涉及6000名全日制大学生)进行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调查,结果表明,高达34.2%的被调查者曾经浏览过网站,18.7%的被调查者经常浏览,承认自己参与互动交流的学生为9.5%.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主要因为不知道或学校管理严格.(二)形成原因

1.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综合教育能力不足.具备良好的网络信息素质是开展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教育工作者应具备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甄别、过滤、获取、整合、评估和利用的能力,但现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虽具备较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水平,却对日益发展的网络技术普遍不熟悉,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比较陌生.


2.教育工作者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缺乏工作热情.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所以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热情,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育工作者缺乏网络运作的实践经验.具体表现为:其一,部分教育工作者不了解网络具特征,不能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现代网络技术进行有机结合;其二,部分教育工作者仍然习惯于通过口头教育、面谈教育等传统形式开展工作,缺乏参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践的意识.

3.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综合设计水平不高,点击率低.衡量网站综合设计质量的水平高低在于访问量,而点击率则是访问量的直接体现.数据表明,以三个月为时间跨度,“网易”每百万人的点击率30290人,“搜狐”每百万人的点击率为19630人,而“中国大学生在线”作为公益性、综合性的中国大学生门户网站,其相应数仅为16人.⑤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低,主要基于如下原因:一是网站设计风格不够鲜明,至少在外观上缺乏生动性.二是教育内容的形式较为单调,且与大学生现实问题结合得不够密切.

4.工作方法过于陈旧.目前很多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缺乏针对性.一般来说,问题大学生由于其家庭背景、生活经历、性格特征的差异,会表现不同的心理和行为特征.目前很多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仍然沿袭程序化、形式化的传统做法,没有对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状态进行深入而系统的分析,没有及时掌握和系统记录该群体网络行为的动态变化状况,也就无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后续工作.

三、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化策略

结合前文中的原因分析,下文对开展问题大学生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如下优化策略:

(一)通过实践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整体工作能力

鼓励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高对实践工作的投入力度,是增强其工作能力的有效方法.这要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通过认真分析和总结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积极尝试与问题大学生展开网络交流.通过实践交流,一方面能够掌握关于问题大学生心理动态的一手资料,另一方面还能够转换角色角度,了解易于被问题大学生接受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逐步提高教育者的整体工作实力.基于此,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工作:一是在执行前要以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为核心制订可行性的实践交流计划.在实践交流过程中,要认真做好交流记录,并在交流后通过系统的工作总结的形式把心得体会固化下来.二是要加强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之间的联系和交流,共同研究工作中出现的代表性问题,从而为更好地开展后续工作提供宝贵经验.三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换位思考,站在问题大学生的角度接触网络,从而使后续工作更有针对性.

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提升思想教育工作者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

如前文所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由于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视不够,缺乏足够的网络知识,因此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足够的积极性.为解决这一问题,可尝试如下三种途径.一是充分利用自身熟悉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优势,用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来解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全新教育形式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从而从心理上拉近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亲近感.二是要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可整合文字图片、音乐动画等教学资源,通过生动形象的网页设计把严肃、深奥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传递给问题大学生.这就需要定期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学者和网络设计专家共同开发和制作融思想性、教育性、生动性于一体的信息资源.三是在网络思想教育工作者中建立典型案例的内部数据库.数据库的内容包括典型成功案例,还可包括自身在实际工作中对具体事件的记录、分析和总结.教育工作者要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讨论,并将讨论记录以内部电子期刊的形式上传至数据库,提高工作的积极性.

(三)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工作

1.在保持内容生动活泼的基础上适当增强教育内容的理论性.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依据学生对理论教育内容理解力来确定教育内容的理论阶梯层次.鉴于问题大学生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理解能力较强的特点,需要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基础上适当注入一些理论知识,并在整个教育过程中逐渐增强理论的深度,这不仅能够保持问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体现出思想教育的层次.

2.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阐述要尽量透彻.这就需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充分利用自身积累的理论经验和工作实践,把相关理论吃深、挖透,并在与问题大学生进行网络交流的过程中,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以及运用实证论述和规范教育等多种方法,帮助问题大学生划清是非界限,使他们能够更清楚地理解问题的实质,从而树立正确的观点.

3.提供个性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例如,针对性格孤僻的问题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充分利用网络的隐蔽性特点,采用间接方式,定期对其发送电子邮件来进行私下交流,或对其在网络上提供24小时在线咨询怎么写作,并对他们提出的各种问题进行耐心疏导或及时回复.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严格恪守保密原则,尊重问题大学生的个人隐私.

(四)实施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1.及时更新原有的工作观念.网络消解了教育工作者和学生之间的隔阂,教育工作者的身份已经由过去的“思想训导者”逐渐过渡为“思想引导者”,因此,教育工作者与问题大学生在进行网络交流时要恪守坦诚相待、平等沟通的原则.

2.遵循“因人而异、因人而宜”的工作原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依据性别、年龄、家庭背景、性格特征、学科专业等要素对问题大学生进行细分,再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例如,从学科分类的角度而言,对文科大学生网民可偏重采用理论疏导、情感熏陶等方法,对理科大学生则可偏重采用实践交流、典型案例教育等方法.3.针对问题大学生表现出的具体思想热点问题采取不同的方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在日常工作中跟踪“问题大学生”普遍关注的网络焦点问题,从而把握他们的思想变化状态,在对这些问题的性质进行正确判断的前提下,深入分析这些焦点问题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思想教育方法.

四、结语

问题大学生的负面心理状态和行为特征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教育者的日常工作,更需要社会、家庭等各方共同努力,通过更多、更有效的教育方法,有效消除问题大学生在心理和行动上的各种负面因素.

[注释]

①梁建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OL].http://.ki./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等于0&CurRec等于1&recid等于&filename等于200713

1356.nh&dbname等于CMFD9908&dbcode等于CMFD&pr等于&urlid等于&yx等于&v等于MDcwMzhSOYMUx1eFlTN0RoMVQzcVRyV00xRnJDVVJMbWVadWRtRnkzZ1ViL0FW

MTI3R2JLN0g5TEpxWkViUEk等于,2007-05-08.

②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103.

③滕易伊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研究[D/OL].http://.ki./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等于4&CurRec等于1&recid等于&filename等于2008148250.nh&

dbname等于CMFD9908&dbcode等于CMFD&pr等于&urlid等于&yx等于&v等于MDczNzZWJBVjE

yN0ZySzhGdFBKcjVFYlBJUjhlWDFMdXhZUzdEaDFUM3FUcldNMUZyQ1VSTG

1lWnVkbUZ5M2c等于,2008-05-01.

④雷跃捷,辛欣.网络传播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0:221.

⑤徐建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