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经济生活计算题教学方法

点赞:16211 浏览:706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的学习过程中,由相关经济理论所引申出来的计算题是学生们普遍反映难度较大的一类题.这类题目设置的依据是教学标准中对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这方面能力的要求.基本上每年的高考中都必然会有一道计算题出现.但是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很多学生对于计算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掌握得十分不理想,面对计算题束手无策.不仅学生在这方面问题颇多,而且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觉得这类题的教学很困难,大多有有劲儿使不出的感觉.

事实上,经济学计算题的解答并不需要过多的定理及推论过程,只需要具备初中的代数基础知识和一部分生活常识即可.解答经济学的计算题,其实无需用高中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否则会走入简单问题复杂化的认识误区.在实践中,很多学生包括一部分教师,就是在解题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才将原本很容易解答的问题演化成了神秘而不可琢磨的思维难点.因此,在对待计算题时,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必须首先树立一个观点:只要读懂题意,理清思路,运用一些初中基本的代数常识,计算题是非常容易解决的!下面,就目前在高考中出现过的几种典型题型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并对解题思路作一定说明.

一、商品价值量变化情况的计算

教材中关于商品价值量最容易出计算题的地方,就是考查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反比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学生最容易犯错误的地方,就是将“反比”错误地理解为做“做减法”.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遵循以下思路进行教学:

1.教师必须向学生反复强调所谓的正比和反比,只能理解为乘除关系,而绝对不能理解为加减关系,这是正确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前提和核心思想.

2.向学生表述清楚,所谓增加百分之几,就是在原数基础上乘以百分之一百几.例如,所谓劳动生产率提高20%,就是指在其原有基础上乘以120%.这一点只要是具备初中代数基础的学生都应该能理解接受.

3.再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所谓成反比,简单理解就是在一个数值乘以一个变量的同时,与其成反比的相关数值应同时除以这一变量.例如,a与b成反比,则是当a乘以120%时,b应同时应除以120%.这一点虽然是常识性问题,但恰恰是很多学生思维误区所在,也是造成这类题目难以解答的关键原因.当这一步完成时,解题的主体部分实际上也就完成了.

以下题为例,对以上解题思路进行验证:

(2009年全国卷二)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每

件商品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其他条件不变,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

A.720万元,6元B.720万元,5元

C.600万元,5元D.600万元,6元

解析: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时间成反比.生产甲种商品的生活劳动生产率提高20%的表述换一种理解,就是在原有基础上乘以120%.与之成反比的单位商品价值量,就应该除以120%.即6元÷120%等于5元.再考虑到产品产量的变化情况,本题答案应该选择C选项.

二、因货币流通情况所造成的物价变化类型题目的计算

对此类题目学生遇到的一个问题便是很多读不懂题意,对题目所表达的很多关 键 词,如:升值贬值、通货膨胀率、通货紧缩率、货币价值等的基本意思把握不清,因此,很难将其与教材知识或生活经验结合起来,进而理清答题思路.对此类题目的教学,教师要做的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这些表述生活化、通俗化,以利于学生的理解把握.对于此类题目,教师可以考虑遵循以下思路进行教学:

1.向学生强调,所谓的货币升值或贬值,本质上讲就是单位货币“购写力”的上升或下降.因此,当需要研究货币币值变化时,应该用商品来描述货币而不是用货币来描述商品.

2.通过简单实例,让学生记住一个死观点,即纸币超发率,物价上涨率,通货膨胀率这三个数值本质上是一回事,完全可以同义理解.

3.当需要对纸币币值变化后的物价状况进行演算时,不要被生活经验所造成的固有思维所束缚,对商品数量可以做分数化理解.关于这一点含义,本文将在随后的实例中进行解释.

以下题为例,对上述解题思路进行解读:

(2008年全国卷1)检测设2007年某国一单位M商品,其价值用该国货币表示为15元.如果2008年生产M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50%,且该国的货币价值下降(贬值)2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2008年一单位M商品的价值用货币表示为()

A.12元B.12.5元

C.18元D.18.75元

本题第一步要先计算出如果货币不贬值,商品的变化情况.这一步比较简单,很容易算出应该为10元.当货币贬值20%时,我们可以理解为,单位货币的购写力下降了20%,也即是单位货币能购写到的商品数量下降了20%.这时最重要的一个思路关节点便出现了.根据上文所提到的思路(3)的观点,我们可以这样思考:货币贬值前10元能购写到一件商品,货币贬值20%后,10元钱只能写到0.8件该商品.用算式表示即:10元等于0.8件.将算式颠倒过来,那么一件商品的,通过简单运算即可得出结论,为12.5元.

三、汇率变化题型的计算

汇率即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例.由于立足点不同,在同一关系中,汇率可以有两种表达方式.例如,在描述美元与人民币的汇率关系时,如果站在美元汇率角度,可表述为1美元等于5元人民币;如果站在人民币汇率角度,则可表述为100元人民币等于20美元.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少学生对于哪种汇率用哪种表述方法理解很不到位,再加上汇率涨跌的信息后,不少学生便出现了思维混乱,不知从何下手的尴尬局面.对于这类题目的教学,教师也应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方式.既要让学生死记部分内容作为知识储备,也要学会灵活应对题目信息.此类题目的教学大致可遵循以下思路来进行.1.先让学生在观念中明确这样的信息:在表示哪种货币的汇率时,就将哪种货币放在兑换公式的左侧,哪种货币汇率升值,就意味着该种货币“更值钱”.这样学生在分析信息时就不会陷入思维误区了.

2.在涉及汇率升值或贬值时,可将升值或贬值的那种货币想象成商品,将和这种货币兑换的过程想象成购写这种商品的行

为.而贬值和升值,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想象成这种商品的涨价或跌价.

3.要特别向学生强调,两种货币的升值贬值关系,只能用乘除法来表示,而决不能用加减表示.

以下题为例,对上述解题思路进行解读:

2005年全国卷Ⅲ-25,小张曾在网上看中了标价为5欧元的一件小饰品,那时的汇率为1欧元等于10元人民币.一个月后,欧元升值了5%.此时,用人民币购写这件饰品,小张要比一个月前

A.多支付人民币0.5元B.少支付人民币0.5元

高中政治经济生活计算题教学方法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所得税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C.少支付人民币2.5元D.多支付人民币2.5元

解析:解决本题的关键,就是要判断出欧元升值所表达的含义.欧元升值,就意味着欧元更值钱.此时可以将欧元想象成商品,对于人民币而言,其上涨了5%.所以一欧元的就变成了10.5元人民币.再判断出答案为D,就很方便了.

以下再提供一个实例,可供老师们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训练时使用:

请问如果原本美元对人民币汇率为1美元等于8元人民币,后来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则意味着美元对人民币贬值了多少?

解析:人民币对美元升值25%,可以理解为在用美元购写人民币这种商品的过程中,人民币上涨了25%,即8元人民币这种商品的上涨到了1.25美元,用算式表示为8元人民币等于

1美元涨到了8元人民币等于1.25美元.现在变换一下角度,将美元想象成商品,美元对人民币贬值可理解为美元这种商品下跌了,要求降价的幅度.原先1美元的为人民币8元,现在1美元的为人民币6.4元.由8元下降到了6.4元,美元这种商品跌价了20%,结论便出来了.

四、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个人所得税实行超额累进制税率.学生在做这类题目时,最难以理解的地方就是对累进制的计算方法认识不清,把某个阶段部分的税率当成了整个应缴纳部分的税率.本文在此提供一种对教师和学生而言都非常容易理解和掌握的方法,对这类题目的计算非常有效.

将去除起征额后的应税部分用一根纵轴表现出来,在这条轴上将几个累进节点标注下来.然后根据这条纵轴表现出来的情形,对每一个阶段所应缴纳的个税额,依据对应的税率(税率一般在题设中会明确告知)分别进行计算,最后将结果相加即可.以下题为例:

我国现行税法规定,工资薪金收入的个人收入所得税“起征点”为3500元,应纳税所得额中,不超过15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3%;超过1500元至45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10%;超过4500元至9000元(含)的部分,税率为20%.某人月工资为12000元,则每月应纳的个人收入所得税为多少?

解析:在轻松算得应纳税额为8500元后,可借助以下图形来完成个税计算:

上图的优点就在于,让学生对于“等的部分”这样的关键提法能准确、迅速而直观地进行认知,并且能够为随后的计算提供极大的便利.这一方法在教学中被证明是帮助学生理解个人所得税计算方法的最有效的途径.

当然,以上内容只是对目前在高考中出现的典型例题的解读和反思,而这两年以来,高考出题方式也在不断创新,之后的高考中出现新的形式的计算题的可能性是存在的.这要求教师必须根据变化的情况,不断探究,更新方法.不过,不论出题方式如何变化,理清思路,化繁就简,分步进行,应该是解决这类题目永远应遵循的原则.


(作者单位武汉市黄陂区第六中学)

编辑杨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