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就是教育本身

点赞:22465 浏览:10503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教育究其实质乃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创造的活动,经典教育无疑是文化传承与创造的典型教育范式.今日教育面临着应试教育的内在挤压与大众文化泛滥的外在挤压,使得经典教育日渐边缘化.正因为教育的双重挤压,导致今日教育内涵的贫乏,反过来提示经典教育的重要,以提升教育的文化品行,让教育回归文化育人的本质.谈论经典教育问题乃是今日教育,甚至今日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主题.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深入,人们针对教育领域日益明显的专业化趋势,提出了名目各异的纠偏措施,此种做法在进入21世纪之后基本上成了教育界的共识.这些名目各异的教育无论叫做素质教育、人文教育,还是叫做自由教育、通识教育、博雅教育,又或者是在高校实施的国学班,在民间推行的读经运动,都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通过经典来进行教育.

纵观古今,教育观念虽多有不同,但古往今来的人们对于教育的成人要旨有着一致认同,其认同一如古往今来的父母家长对教育的一致重视;古今教育的差别在于,是否在观念上申论且在实践中履行这一要旨.很显然,现代教育没有做到这一点,其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与教育的本然是脱节的,以至于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不但不再理所当然,甚或已成为不可能.为此,现代教育的危机最显然地体现为这样一种令人诧异的现象:以成人为要旨的教育无法在当下教育观念和教育实践中得到实现,即教育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不再眷顾成人这一教育要旨.我们知道,古代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作为君子的“大人”,与之相对的则是小人;但是,无论大人小人,我们不难明白古代教育的意趣在于人.反观我们现代教育,念兹在兹的是人才和人物,关注的是人的功能,而不论其是否为人,最终使人物化.

这种不顾大人小人进而不关心人的现代教育,有一个响当当的名称叫做“成才教育”.究其实质而言,这种所谓的成才教育无非是“技能教育”、“职业教育”,目的在于为劳动力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劳动力,而其背后隐藏的则是昭然若揭的功利心态.为此,对于受教育的个人而言,“在这里,利益――更确切地说,收入,尽量多赚钱――成了教育的目的和目标.”他所要求的“即一种速成教育,以求能够快速成为一个挣钱的生物,以及一种所谓的深造教育,以求能够成为一个挣许多钱的生物”[1].尼采在140年前关于教育的演讲中的这段话,无疑揭示了现代教育的弊病所在.他甚至直截了当地把进行此种教育的机构称作“生计机构”,认为这种以谋生为前景的教育并不是真正的教育[1].

当然,这种以利益为目的、以技能为内容的现代教育,也是有其来源的.这个来源就是现代社会的资本逻辑.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我们的时代精神,那就是“资本”,它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的世界精神.资本的逐利本性首先使得科学迅速向技术倾斜,进而在生产中导致越来越精细的分工,从而使生产以越来越快的节奏运行.正是在这种时代精神的影响下,现代教育也相应地成了以培养资本所要求的劳动力为目的的成才教育,它在大学里的表现就是科学变成了日益繁多的学科和专业,甚至于我们的大学常常以新增了多少适应社会需要的专业作为招揽学生的亮点.然而,在这种日益精细的专业分化过程中,作为大学存在之理据的对科学的探究可以说已不再存在,因为科学在这种分化中已经死亡.对于大学的这种现状,海德格尔曾深刻地指出:“在今天,各种学科的分崩离析的多样性还只通过大学和系科的技术组织结合在一起,并且通过各个专业领域的实用目的而保持着某种意义.相反,科学的根基在其本质基础上已经衰亡了.”[2]①当然,教育的专业化或职业化不只是出现在大学一个领域,而是遍及整个教育领域,因为就像大学不过是职业训练场所一样,我们的中小学不过是大学的训练班而已.反过来说,至少在我们当下的中国教育中,其主流的观念显然是:一所中小学办得好不好,看它的升学率;而一所大学的声誉好不好,则是看它的就业率.

经典就是教育本身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典教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因此,在资本逻辑的驱动下,现代教育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而进行的专业分化,导致了科学本身的衰亡;而科学在向专业的分化过程中,人因受专业教育变成了日益干扁的“单向度的人”,变成了整个生产链条上的一个随时可以替代而且必然可以替代的环节.为此,我们可以说,现代教育不仅不是在培养人,而且是在加速人的物化,实际上是在扼杀人.

现代教育危机的这种情形不免让人联想起庄子的一个寓言:“南海之帝为,北海之帝为忽,之帝为浑沌.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庄子应帝王》)这个情节简单的故事,在教育上却有着深远的意蕴.我们不妨把的浑沌比作科学,而把南北的与忽比作日益专业化的学科,那么我们就很清楚,正是有着机巧之心的与忽谋死了浑沌,其情形一如专业瓜分了科学.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里还可以读出这样的一层意思来,即浑沌的存在并不妨碍与忽的存在,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即科学的存在并不影响专业的发展.实际上,恰如浑沌对待与忽甚善,科学有助于专业的发展.而且,我们可以说,这个寓言暗示了一条在现代社会走出现代教育危机,回归教育本然的道路,即经典教育之路.

首先,现代教育专业化的显著标志就是经典的分化,因而重回经典是返回教育本然的必由之路.我们前面说到科学在大学日益专业化而死亡,其最显然的体现就是经典的专业化.就我们中国而言,《诗》《书》、《礼》、《易》、《春秋》被划入了大学中的各种系科,成了专业的特有研究对象,而不再是读书人必须阅读的共有经典.比如,《诗》入了中文系,甚至不过是古代文学的研究对象,《书》成了历史或考古专业的研究对象,《礼》进了民俗专业的领地,《易》则是哲学专业的取材对象[3].因此,即使我们现代教育里头常常也说到经典,推崇经典,但多是把经典当做某门系科的经典加以推荐.比如,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孔子的《论语》就常被我们的政治学专业、教育学专业、哲学专业当做经典加以推崇,但这种分化的经典不过是现代大学学科体制下诸门学科的各取所需罢了.为此,我们要消除现代教育的危机,就必须为日益分化的学科专业寻回它们“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以免除各自因专业化而来的弊端.其次,经典把握的是永恒,专业不过是因于时代精神而生,要使不同时代的精神得以前后相续,就需要永恒经典的一以贯之.经典沟通的不只是横向层面的各个领域――比如我们所谓的通识,当然不是无所不知(实际上无所不知是不可能的),因为知得再多,也不过是器识;而应该是无所不通,即具有能够贯通各个领域、各种人事的见识,而且还可以在纵向层面上贯通古今.我们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未曾中断,就在于各个时代的读书人通过不断地朝向经典来自我教育并教育他人.

最后,经典就是教育本身.教育的本性在于人,教育即成人.我们所说的经典,正是雅斯贝尔斯所谓的“轴心时代”形成的文本,恰如“人类一直靠轴心时代所产生的思考和创造的一切而生存”[4],我们每一个人作为个体要成人也需不断地朝向这个时期的经典,因为“个体自我的每一次伟大的提高都源于同古典世界的重新接触.当这个世界被遗忘的时候,野蛮状态总是重现”[5].经典的这种成人本性,我们还可以从孔子和柏拉图留下的具体文本中可以看出来.孔子一生“悦于学乐于教”,所学所教即在如何为仁为人,他的弟子编纂的《论语》一书无论我们后世的学科体制如何对其加以归类,我们都无法否认这部经典始终教导的是如何“学而为人”以致“君子”.同样的,柏拉图的《理想国》虽说讨论的是各种政治制度,但心之所系的则是正义、智慧、勇敢、节制这些德性,即人应该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凡此种种皆在表明,经典本身始终眷注的是人本身,因而也可以说是教育本身.

当然,我们在当下社会强调经典教育,并不是要排斥甚至取缔现代的专业教育,而是要为因时代精神而四分五裂的专业教育寻回一个可供沟通的基础,确立一个获得意义的平台.毕竟,我们所身处的时代已然是一个被资本绑架了的时代,因而必须与时俱进地因应于时代的需要而投身于各种专业教育之中.然而,如果我们还要寻回人性,如果我们还认同做人是第一位的,那我们就必须朝向经典,因为就像一切有用之物皆因人而有用一样,各种专业教育唯有回到经典教育才能证成自身.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就不难明白,经典教育要先于专业教育.这里的“先于”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经典教育在时间上要先于专业教育.因为做人是自始至终的事情,为此我们应该从小就进行经典教育,使孩子尽早地徜徉在经典之中,让经典随着人生四季的变换而不断复返,陪伴着且滋养着我们的人生.第二,经典教育在目的上要先于专业教育.教育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成人,且是“在成为‘才’之前,先成为‘人’”[6];而专业教育发展的是受教育者的职能,这些职能当然不能说完全与人无关,但它们毕竟使得人工具化、物化了.这种工具化和物化若还有其理据,就必定要朝向一个人的目的.为此,经典教育作为眷顾成人的教育,必定在目的上先于专业教育.或者如阿伦特所言,专业教育“其目标不是把年轻人引入世界,而只是带入世界的一个有限部分”[7].经典教育让我们通达的恰恰是整个世界,而不是像专业教育那样让我们囿于一隅;它不必熟谙世间随时代增减的各种技艺,但它带给我们每个人不因时代而有所变更的通识.这也恰恰是“经”的古义,汉刘熙《释名释典艺》云:“经,径也,常典也,如径路无所不通,可常用也.”梁刘勰《文心雕龙宗经》云:“经也者,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也.”

此外,在亚里士多德的意义上,由于经典教育眷顾的是成人,因此经典教育既是教育的动力因,又是教育的目的因,还是教育的形式因,而专业教育至多是教育的质料因.作为质料的专业教育总是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换,唯有以成人为旨趣的经典教育是所有时代都得朝向的永恒.为此,“我们切不可为了时代而放弃永恒.”[8]

注释:

①这里所说的科学其德文为Wissenschaft,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Science,而是指知识整体、学问本身;整篇文章中的科学都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