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

点赞:26316 浏览:1196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语文自学能力是激发小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重要能力.授人以渔,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我认为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要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给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养成良好的自学习惯三方面入手,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 键 词】小学生;学习兴趣;自学方法;自学习惯

小学生处于学习的起步阶段,他们往往对未来世界充满强烈的认知.作为农村小学的学生,本身在学校所获得知识就有限,加上社会知识的贫乏,家庭教育的空白,学校教学资源匮乏,单靠课堂上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已远远不能满足时代需求.因而在他们的脑海中留下了许许多多的问号,教师应该是帮助他们把问好变成句号的领路人.按照国家素质教育大纲要求,让学生掌握必备的学习方法,为学生“终身学习”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我认为教师应该做课堂的参与者和引导者,扮演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创造性学习的角色.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应以自己为中心,一味的传授知识给学生;只关注自己教了多少,而忽略了学生究竟学了多少.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去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由此可见,要成为合格的引领者,教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学习的最好的老师,最大动力.”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着力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一方面教师要在学习形式上激发学生兴趣,如:利用课堂教学开头先声夺人,吸引学生,注意教学的首尾贯通,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富有情趣的学习气氛,使学生从中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另一方面要在学习内容上激发学生兴趣,如:教师可适当的增减教材,注入时代的“活水”,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作业布置上可以是背诵、收集资料、实地调查、手抄报、分角色表演等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注意让学生在乐中学,笑中悟,趣中懂.通过这些方面来调动学生角色的主体能动性,变“老师要我学”为“我自己要学.”如:在教学《晏子使楚》一课,在学生读完课题之后设疑:“使”是什么意思?晏子为什么要出使楚国?用今天的话讲,晏子充当了什么角色?他代表了什么?他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等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生能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他们好学深思,学习主动性充分调动的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应善于创设情景,分调动学生探究充的积极性,提供质疑的契机,引导学生大胆质疑,使“有疑――释疑”的教学过程成为学生自主参与、自能探求知识的过程.教师利用这一点,把竞争引进课堂.使学生在读中赏景,学中增知,乐中悟情,趣中明理.


2授以有效的学习方法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还必须在教学中改进教法,指导学习方法.授人以鱼只供一餐所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不尽.教给学生自学的方法是培养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关键,而课前有效预习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措施.很多小学生在学习功课的时候,可能忘了预习这个重要的环节,要知道预习是非常重要的.通过自学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是学习者自己的事,对于自己的学习任务和遇到的问题,学习者必须承担自己的学习责任.通过课前的预习,可以培养学习者不等不靠,不依赖别人的学习习惯,并在预习中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此,苏霍姆林斯基说“一定要有学生的独立工作,使学生在独立工作中思考事实,得出概括性的结论.”

农村学校小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小学生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首先,作为教师不仅要备好课,而且要具体指导好学生的课前预习.所谓课前预习,就是在上新课前预习下―节课的内容;.课前预习最好安排在做完当天功课后的剩余时间里,根据时间的多少来确定预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当然,也可以安排在其他课外时间里预习.在时间非常紧迫的情况下,抓紧时间在上课前几分钟把马上要讲的课文快速浏览一遍,也比一点不预习好得多.如:我执教《卖火柴的小女孩》这篇课文前,让学生先把要预习的内容快速浏览―遍,使自己对新课心中有数,初步知道新课中哪些是―看就懂的,哪些是看不懂的,然后带着这些问题细读第二遍.在阅读第二遍时,速度要放慢一些,一边细读,一边思考与理解,遇到不明白的地方,要停下来反复思考,对不认识的生字、生词,要立即查工具书搞明白,实在搞不懂的问题,在书的空白处或有关内容下圈点勾画或批注;―定要把新课内容的重点和疑点找出来,然后把重点和疑点带到课堂上去,听课时再去解决.

其次,在上课时教师要留一定的的时间对学生的预习进行点评,并

组织学生对典型问题进行讨论、交流.课上,教师起穿针引线的作用,针对问题的难易,进行小组合作,分组讨论交流,要让每个学生都有均等的学习机会、展示机会;要创造条件,让不同程度学生均有参与并成功的可能.如:小女孩为什么要去卖火柴?课件出示,让学生想像一下这个小女孩可能会过着怎样的生活?造成她悲惨命运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她如此渴望和奶奶在一起?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摆脱“老师说的全是对的”的思想束缚,逐步培养他们自主探究的本领,使其逐步理解“大科学家朗之万说的话也不一定全对”的含义.第一个问题可以鼓励学困生去解决,第二个问题让中等生来解决,第三、第四个问题放手让优等生去解决.这样一来,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课堂也就活起来了.经老师讲解后,有些问题仍不明白,要鼓励学生大胆向老师发问,直到把预习中找出的疑点弄明白为止.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对在学习上取得成功、进步的学生,及时给予肯定、表扬.要趁热打铁,树立其自信心,相信“我能行”.

最后,教师再次对预习作业进行总结补充.如:在执教《苹果落地》

这一课,我希望学生得到什么呢?学生通过预习和课上交流,我会让学生知道:第一、牛顿发现苹果从树上掉下来,不是因为熟透的原因,而是因为地球有吸引力.这是一个科学结论,学生有了这个知识,就可以理解和解释生活中的现象.第二、人需要好奇心,但仅有好奇心还不够,要学会提问,善于思考.让学生意识到提问的重要,但有了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问题更为重要;自己的问题先自己想办法解决.第三、我可能和学生共同讨论,课文中说他“反复的观察,专心的研究”,想一想,他会观察其他一些什么东西?他会怎么研究?以此渗透观察、猜测、实验等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