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语文教学成长日志

点赞:15605 浏览:699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年近岁末,回顾近几个月在三中的工作与生活,忽记起孔老夫子的教诲“吾日三省吾身”,我也正好藉此好好反思自己半年以来语文教学专业能力的进步与不足,记录自己一路走来的成长印记.

在开学第一次教工大会上,新学期的工作分配出来后,发现刚毕业的自己被分在了高二年级,而且还担任班主任时,我还有几分“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雄心壮志,着手后才渐渐发现自己力不从心.从学生到老师、从大学到中学,角色以及校园环境的转换,给许多新教师,特别是现今科研式高校毕业生带来许多困惑和挑战,这一点在我身上体现得尤为显著.

以我个人的体验,文学硕士担任中学语文老师,有两个问题很可能会给其教学带来麻烦.其一是理论知识膨胀,而审美鉴赏能力和文本解读能力相对萎缩.研究生三年在大学接受了“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理论教育,习惯于“高屋建瓴”地研究理论,纷繁复杂、无所不谈,理论性强却忽视了基础性的文本阅读.学术研究似乎已经起步,却又止步于对理论的理论性研究.因此,当走上中学语文课堂的讲台时,我猛然发现自己变成了漂浮于水面的泡沫,不堪一击.教学理念和教育方法讲起来头头是道,总想把自己接触到的各种新观念都介绍给学生,但面对学生木然的表情,我这个悬浮于理论研究数载的“研究僧”,瞬间就感到自己渺小无比.开篇的《鸿门宴》就让我足足摔了个大跟头.文章篇幅很长,知识点较多,我在备课时把课文的每一句话都标了注释,全部加起来将近一百六十个知识点,企图在自己全面理解的基础上,站在一个新的高度给学生讲解这篇课文.但是在进入到课堂时,却几乎变成了文言知识的“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最后连我自己都越讲越心虚了.

其二是知识结构深度有余,但失之过于狭窄.高中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基本都是古今中外名篇,单从这一点来看,语文老师无疑应具有开阔的眼界和渊博的知识.然而,我研究生三年多数时间花在硕士论文上,对某一问题或许有较深入的思考,但知识结构的专门化,对于高中语文教学来说,有时候也可能成为一块短板.我刚刚接手新的班级时,由于对高中语文课本和粤教版教材体系不熟悉,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时,只会“就事论事”,无法联系、回顾以往的知识点和课本内容.有时因备课不充分,只专注于课文内容,而没有兼顾课时练习,有些陌生的知识,甚至需要通过百度才能回答出来.久而久之,我似乎患上了“百度依赖症”,每次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都是慌张地跟学生说“等我回去查找研究下再告诉你们”.而对于那些有争议的知识点,自己没有理解透彻,又不愿乱讲一通敷衍学生,结果是我自己讲得稀里糊涂,学生听得如堕五里雾中.

新教师语文教学成长日志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几堂课下来,我对于语文教学的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挫伤.我沮丧地来到备课组长陈老师面前,倾吐内心的苦闷.正是与陈老师的这一番交谈,才让我理解了语文教师在高中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清理工”与引导者.

所谓的“清理工”,便是去除杂陈、抓住重点、有效教学的代名词.正如《鸿门宴》一课篇幅长、知识点繁多,我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满堂灌给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目的除了要让学生掌握文言基础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文言文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让学生通过对中国文学经典的理解,去认识中国文化的精髓.理解了这些之后,在接下来的几篇文言文的教学中,我不断地调整教学方式,不再主次不分地罗列所有的知识点,而是有的放矢,慢慢地去发现哪些地方是学生自己能理解的,哪些地方需要老师的解释.大半个学期下来,学习了六篇文言文,虽然还是有很多的不足,有时课堂还是很沉闷,但是至少比之前好很多,相信以后会更加精彩.

可是对于陈老师所说的“引导者”角色,我暂时却难有较深的体会.教师作为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引导者,这是众所周知的教育学常识.然而,简单的“引导者”三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让人茫无头绪.怎样才能进行有效的引导呢?把学生引导到哪个方向?或许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师生涯中不断探索,才能有深刻的理解.

与陈老师的交流,使我获益匪浅.为了更快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我利用一课的机会,到同事们的课堂上观摩、学习,在平时的闲谈之中也不忘向他们求教.胡老师的睿智风趣、雷老师的文艺儒雅、冯老师的高端大气、何老师的沉稳周密、陈老师的温婉尔雅、武老师的简洁高效、周老师的生动活泼等等,都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每一次与语文科组老师的交谈,都成为了我在语文教学成长道路上的助推力,也让我更有信心在高中语文教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当我听说“全国中小学德育论坛暨全国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教育思想报告会”在顺德一中举行时,便踊跃报名参加,抓住了这次非常难得的培训机会.这次论坛除了魏书生老师的专题报告,还有高金英等知名教育家的讲座,可以说给“一线教师”提供了一场教育思想的盛宴.魏书生老师报告的主题是“班级管理的化与科学化”,似乎与语文教学关系不大,却使我对于教学问题有了更深的领悟:教育教学从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真正的教学除了需要在课程方面对学生加以指导以外,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构建和谐师生关系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如果班级管理混乱,师生关系疏远,教师的教学水平再高,也很难影响到学生.于是,在此后的教学中,我迅速做出了相应的调整.在课后,我加强与学生的交流互动,联系学生的具体状况来改善自己的教学方式,通过他们的反馈,认清自己在教学上的短板,找到自我提升的切入点.

高金英老师的演讲《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与魏书生老师一样,高金英老师强调教师“要快乐地教书,让学生快乐学习,更要让自己快乐工作”,以不折腾的作为,弃绝浮躁的喧闹,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静心教书、潜心育人”,在这次培训后也成为了我的生活理念.虽然我达不到两位老师的境界,但是,当我以一颗平常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件事,静静地备课、静静地改作业、静静地读几本书,以恬淡的心态与学生交流,我确实发现,整个世界都井然有序了.

一个新教师要较快地成长,除了交流学习与参加培训以外,更要时刻谨记“博学而笃志”――博览群书广泛学习,坚定自己为人师表的志向.有一段时间,朱光潜先生的《欣慨室中国文学论集》,温儒敏教授的《温儒敏论语文教育》,钱理群、孙绍振、王富仁等学者合著的《解读语文》等论著成了我的枕边书.朱光潜、钱理群、温儒敏等学者虽然都是知名的人文学者,但对于语文教育,他们在强调其思想熏陶与审美陶冶的同时,却也一致认为,其中的技术性训练、知识的积累同样不容忽视.朱光潜先生说:“一个人在文艺方面最重要的修养不是记得一些干枯的史实和空洞的理论,而是对于好作品能热烈地爱好,对于低劣作品能彻底地厌恶.能够教学生们懂得什么才是一首好诗或是一篇好小说,能够使他们培养成对于文学的兴趣和热情,那才是一位好的文学教师.”但也正如他所指出,语文与文学毕竟有很大的不同.语文教育并非要培养作家,对于普通学生而言,能够熟悉、热爱自己的母语,具有基本的阅读能力,能够“理明辞达、文从句顺”地作文,也就算合格了.钱理群教授虽然也指出语文教育应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与提高,以及人文精神的熏陶等,但他也强调,“我们的教育对象是还处在学习阶段的学生,对他们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训练,就需要有一定的知识作为支撑”.


通过阅读这些富有启发性的书籍,我逐渐学会了以更为广阔的视野来理解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所谓的语文素养,既包括系统性的语文知识、语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也包括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情感态度以及思想观念.前者指语文的工具性,后者则是其人文性,这两者绝非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不同层面的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缺乏足够的语文知识和良好的阅读、写作能力训练,语文学科的人文教育和审美陶冶只能是无本之木.反过来说,积累了大量的文史知识,而不能从语文学习中获得美好的精神体验,那只不过是会走路的“两脚书橱”,就像我研究生毕业时一样,各种理论知识如数家珍,而审美鉴赏力却急剧萎缩.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要求,人文性则是语文素养的最高体现.语文教育应当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快乐,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获得审美情趣上的享受与陶冶.这也是我目前对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者角色的理解.

但怎样才能将这种教学理念贯彻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这个问题带给了我新的困惑和继续前行的动力.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人一生学习的基础之所在.面对如此任重而道远的一项事业,自己除了心存敬畏,更当种下一颗勇往直前的探索之心.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第三中学)

责任编辑黄佳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