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现状和

点赞:28841 浏览:1326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文章基于对北京市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的现状调研,分析课程建设现状和原因,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对策.

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现状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区教育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关 键 词: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项目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156(2013)07-059-03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我国大中城市社区居民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需求逐渐增多,许多城市在社区教育中相继开展了计算机类课程.自2006年起,北京市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也开始开展计算机类课程.纵观国内各地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开展现状,课程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社区教育课程是社区教育的核心问题,其建设优劣对于社区教育能否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此,笔者和课题组成员以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为个案研究,通过对海淀区多个街道社区的居民和社区工作者发放问卷约500份,经过近两年的调研,我们发现社区教育中计算机课程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


一、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现状分析

1.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不规范,缺乏整体知识体系

纵观海淀区各社区教育机构关于计算机课程的开展,多集中如下内容:基础入门、上网基础、收发邮件、Office办公软件,数码照片处理、视频处理、动画制作、网页设计等.在社区教育中,计算机学科课程的挖掘还只是冰山一角.课程参与者多为中老年退休居民或下岗居民,其他学习者甚少.

目前,各社区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安排还较为随意,没有形成常态.据调研,各社区管理者对于本区居民的学习安排往往按照行政学习计划,根据大多数居民的学习愿望临时安排.例如,本阶段大多居民希望学习上网知识,由于课程开设没有规范指导,所以在社区管理者联系好教师之后.考虑到学习周期、管理成本等因素,通常将所有不同基础具有同一学习愿望的居民组织在一起学习,势必导致教师授课过程中很难把握教学内容和进度,居民收效甚微.笔者也发现,在教学过程中,有的居民甚至不断重复学习,占用了其他学习者的学习资源,使得教学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此外,由于课程开发较少,居民没有更多的选择,也导致了学习者单一的普遍现象.

2.教学形式单一,不能惠及所有社区居民

目前,海淀区社区教育的开展主要以海淀区市民文明总校(依托海淀区职工大学为办学机构)为龙头,各乡镇街道和驻海淀区的一些高等学校开办的老年大学为二级办学单位,此外,还有街道下属社区居委会的教育机构为办学单位.教学方式有两种:一是送教上门;二是在教育机构内进行.经调研,各级社区教育机构开展的计算机课程学习仍是传统的面授学习,由于计算机学科本身的特殊性能否送教上门受所在社区的硬件资源制约.以市民文明总校为例,计算机课程开展按上述两种方式进行:一是在校内学习,校内常年滚动开设计算机类课程,校内良好的硬件资源为居民学习提供了有力保障,由于受时间和地理位置限制,能够到校内学习的人数有限;二是对较远地区居民采用送教上门,不同社区硬件资源差别较大,有些社区拥有较好的硬件资源,为满足居民学习完全可以送教上门;有些社区还较为落后,如海淀北部山区的一些村委会,社区中没有提供丰富的硬件资源,即使送教上门,众多居民仅靠听教师讲解,不能亲自动手实践,学习收获甚微;况且,师资力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送教到每个社区.总之,由于学习方式单一、学习时间受限,限制了许多居民的学习.

3.缺乏针对下岗职工、城市新市民、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的社区教育课程

海淀区在北京市无论区域面积还是居住人口数量,都是一个大区,常住人口340.2万,其中,外来人口超过百万,593个社区.84个村委会.海淀区人口素质复杂,既有高薪科技人才、普通工薪阶层、本地下岗职工,也有本地农转非的新市民、边远地区农民、外来务工人员、在校学生(大中小学生、幼儿园)等.目前,海淀区各街道社区教育中针对中老年群体设置了形式多样、种类繁多的社区教育课程,计算机类课程也普遍受到这些居民的欢迎.但是,针对下岗职工、城市农转非的新市民、村委会农民和外来务工人员这类城市弱势群体,他们在生活、求职过程中经常面临各种困境,其综合素质再提高和再就业教育却很少得到相关部门的关注,是目前社会各类教育机构所忽视的,他们在海淀区人口中占有相当比例,海淀区是一个集科技、科研、高校的大区,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如果开展针对上述四类弱势群体的中低端计算机类职业技能教育,提高其个人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对于海淀区的经济发展、创建和谐社区显得尤为重要.

4.社区教育课程配套教材匮乏

教材是承载课程内容的载体和传递课程内容的媒介,其在社区教育中的意义不言而喻.经调研,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授课过程,往往是这样一种情形:教师在授课时,通常根据个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从市面选择几本教材,从中筛选合适内容,自行编写教案;对于参与学习的居民来说,上课时或没有任何辅助学习资料,或是由教师将学习内容打印成手册分发给学员,这种教学形式在社区教育中较为普遍,如果课程内容是文体类,居民的学习可能不会受到太多影响;但是由于计算机学科知识特点:理论性强、逻辑性强、较为抽象,学员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凭听课学习知识,没有相关辅助教学资源,会给居民的学习带来一定难度.考察市面图书,虽然有许多针对大众编写的计算机基础类教材,这类教材通常内容翔实、文字烦琐、专业术语多.而社区教育是一个面向大众的教育,参与学习的居民通常抱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并不需要一个大而全的教材.市面上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居民学习需求、实用且针对性强的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教材还相当匮乏,可见教材的编写也不容忽视.

除了上述主要问题,还存在诸如:课程开发团队力量薄弱、师资队伍弱、现有资源整合不够、相关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纵观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开设现状,不难发现,计算机课程的开设还停留在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单一、教学形式单一等,课程建设还处在起步阶段.可见,开发一个适合社区教育的计算机知识体系结构势在必行.现阶段,计算机学科教育在我国的信息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角色,信息技术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越来越密切,普及社区居民的信息化知识,提高信息化使用手段、提升生活质量、提升综合素质和再就业技能水平,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有其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开发策略

社区教育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根据社区教育特点,坚持以人为本,课程目标应着眼于社区发展和每位社区居民的发展需求,课程实施要注重居民学习特点、生活方式,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动性.通过对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建设现状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下对策实现对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规范化建设.

1.以居民生活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搭建立体化学习知识体系

通过对海淀区社区居民调研发现,可将居民学习群体分为六大类:第一类是在职人员,业余时间较少,其学习目的是提高职业技能,以期提升个人工作竞争力或改变现有工作环境;第二类是非在职人员:主要是离退休或赋闲在家居民,有更多的闲暇时间,其学习目的是解决生活问题和满足个人兴趣爱好,以期提高个人生活质量;第三类是本地下岗人员,其学习目的是掌握职业技能,为再就业增加筹码;第四类是分布在海淀区边远地区的各村委会农民,其学习目的是增加职业技能,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和创业能力;第五类是涌入城市的大批外来农村务工人员(含本地农民),据调研,这类人员群体文化水平较低,基本是初中或以下文化水平,较为年轻,多从事保安、建筑、家装、保姆、保洁、怎么写作等行业,有些因为工作不固定,经常处于求职奔波的困境中,其学习目的是更期望提高个人职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第六类是残障人员,学习目的是增加职业技能或满足个人兴趣爱好,提升个人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分析海淀区各类居民的学习需求,可将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内容按学习需求划分成两大知识体系:生活类和职业技能类.其中:生活类课程是针对为提高自身素质和满足生活需要的居民开设,而职业技能类课程是针对需要提升个人求职技能的居民开设.基于此,在课程体系设计中,我们以居民生活需求和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采用自上而下、逐步细化的方式设计计算机学习课程体系,每一类知识体系下的知识内容再按照兴趣或职业倾向划分成不同的知识模块,每个知识模块根据其内容可划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自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根据课程模块的难易度,再按照低、中、高等三个层次区分为不同难度的课程单元.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单元为教学单位,由于课程单元涉及内容少,相对独立,针对性强,学习周期短,因此,能够更好地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选择.例如:在海淀区的社区教育中,我们设计如下课程体系结构:第一类是生活类课程,主要包括如下知识模块:基础入门、网上生活、个人娱乐、开发与创新等,而每个知识模块下又划分成不同的课程模块,比如,“个人娱乐”知识模块可划分为“动画制作”、“图像制作和处理”、“视频处理”、“音频处理”等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下又分别区分成三种不同难度的教学单元.第二类是职业技能类课程,主要包括如下知识模块:基本信息技能、常用办公软件、小型数据库、微机组装和维护、网络安全和维护等,同第一类设计类似,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2.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中心,基于项目式课程模块开发,满足居民个性化差异

传统教育的计算机学科教学是以解决学科知识为中心,要求学科的完整性、严谨性、理论性,而在社区教育中开展计算机课程更注重以满足社区全体居民的学习需求、满足个性化差异、促进社区发展为目的,其教育重点应该放在解决居民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居民综合素质等方面.因此.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内容不要求学科的完整性、理论性,它更强调学科的实用性.

基于此,课程模块的设计应采用以解决生活问题为中心,基于项目式的课程内容设计.所谓项目式课程内容就是将居民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汇总提炼,从中分析出计算机相关知识点,按生活场景,将相关知识点的问题按学科知识逻辑顺序设计成一个个具体项目,课程内容的实质就是带领居民身临其境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即:以“居民生活中的某个场景”为横线,以“解决生活场景中的某个问题”为纵线,形成一种系统的整体.让学习者在行动中获取知识,笔者经两年教学实践验证较为有效.

社区教育是一种大众教育,居民的学习往往是自发自愿,不同居民对学习内容、学习需求、学习时间的要求都不尽相同,且大多数居民在学习期间还多有其他安排,不可能长期坚持学习下去,因此,教学单位应以课程模块下的课程单元为独立教学单位,课程单元的设计要小、相对独立,每位居民能够根据个人需求灵活选择不同模块下的教学单元,组合成一条个性化的学习路径.

3.依托学校终身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整合现有课程资源,添加新资源,提供永久学习支持怎么写作

目前,网络化建设在海淀区已得到普及,各级单位工作场所基本都能够联网,各社区也已开通了小区宽带上网.凡在有网络接口的地方,只要提供一台终端机,居民便能够随时随地上网.

海淀区市民文明总校(海淀区职工大学)计算机系教师不仅从事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还一直从事高等成人教育计算机专业本、专科的教学工作,无论是社区教育还是专业教学,都已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和教学成果.如果将专业学科教学资源和社区教学资源进行整合,依托学校终身数字化网络学习平台,按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知识体系进行分类梳理,同时添加新的教育资源,如录制视频课程、制作多媒体课件等,开展网络教学、现场视频转播、实时或非实时在线答疑,突破时空和地域限制,将丰富的学习资源送到海淀区各个社区,不仅可以克服资源、设施、师资不足的瓶颈,实现人人、处处、时时能学的教育环境,尤其解决了外来务工人员学习和边远村委会农民学习,为海淀区社区计算机课程教育提供了永久学习支持怎么写作,提升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

4.基于项目式内容的教材编写,打破传统教材知识结构,帮助居民学习

社区教育类教材面对的读者是社区大众,教材内容的确定必须适应社区终身教育人群现有的知识基础,同时还需满足相应的学习需求.社区教育计算机类课程配套教材在编制时可分为生活类和职业技能类两大系列,可以以教学单元或教学模块为单位成书.在教材编写时,应摒弃传统计算机教材的编制特点:学科的完整性和理论性,应有针对性地选择实用知识点,将所有知识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教学项目,并辅以多媒体学习光盘.笔者曾与课题团队于2010年出版一本计算机教材,通过近两年的使用,教材的编写形式和内容深受居民欢迎.

总之,社区教育课程的建设必须符合社区教育自身的规律和特点.海淀区社区教育计算机课程的开发必须立足于海淀区,坚持以人为本,以解决居民生活问题和个人发展需求为导向,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探索符合社区教育特点和规律的计算机课程,进而提高社区教育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