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体会

点赞:31083 浏览:1437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以科学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仅就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的改进谈点个人体会.

关 键 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R392文献标志码:A?摇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1-0228-02

医学微生物学主要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制、机体的抗感染免疫、检测方法及相关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措施.它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内容繁杂、逻辑性差,、知识面广、难以记忆、容易混淆、与临床应用较为紧密等特点,是基础医学中非常重要但又较为难教和难学的一门课程.然而,在生命科学迅猛发展的今天,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整体水平却越来越落后于理论教学,更严重滞后于临床应用,所以,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是大势所趋.通过对近几年的实验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我们认为,对实验内容进行必要的改进是进行一系列实验教学改革的基础.在此,仅就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的改进谈点个人体会.

一、改进实验内容,提高基本操作技能

实验课教学作为医学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多数医学院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内容的设置仍然以传统的经典实验居多,经典的基础实验是训练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所必须的.然而,大部分经典实验以验证性实验为基础,虽然内容规范,逻辑性强,但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系统性,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不能全面掌握基本操作技术,从而直接影响其参与实验的积极性.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一次“医学微生物常用实验操作技术”实验,来训练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本实验包括以下内容.

1.油镜的使用及维护.通过讲述,使学生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及使用后的维护,为其在以后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过程中,应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奠定基础.

2.细菌观察及常见染色方法.让学生学习掌握悬滴法观察细菌的方法,同时,使学生学会革兰氏染色、抗酸染色及其他特殊染色方法,为将来进行各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做好准备.

3.各种培养基的制备.通过训练学生制备各种常用培养基,确立学生的无菌观念,学会不同培养基的制备方法及其用途,为以后应用奠定基础.

二、整合实验内容,强化基本理论知识

实践—认识(理论)—再实践,这是人的认识规律,也是科研发展的规律.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最基本的科研实践.通过实验课教学,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可使学生对经典理论加以验证,加深其感性认识,帮助其理解和消化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相关知识.一直以来,实验教学往往是先由教师讲原理、目的、步骤等,学生按照实验指导按部就班地、机械化地操作,这种近乎模式化的实验教学,只能使学生掌握实验内容,而不能使其将实验与理论联系起来,更不能让学生将所作实验应用于以后的实践.综合性实验是由3个以上相对独立的知识点完成实验项目的实验,有利于学生对该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系统和整体地理解,是目前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为此,我们将原有的相关实验,按照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体系整合成三大综合性实验,使其与教学内容相衔接而系统化.这三大综合性实验分别是.


1.消化系统感染微生物检测:包括常见肠道细菌的形态和培养特性,肠道菌的分离培养,伤寒及副伤寒的血清学鉴定等.通过这一部分实验,不但使学生掌握相关实验内容,而且使其掌握了相关消化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理论知识,同时为将来应用这些实验方法检测消化系统感染微生物奠定了基础.

2.呼吸系统感染微生物检测:包括血凝实验,血凝抑制实验,结核杆菌抗酸染色,肺炎支原体冷凝集实验等.通过这一部分实验,能够使学生掌握呼吸系统感染微生物的理论知识,使其掌握了相关实验技能.

3.创伤感染微生物检测:包括血浆凝固酶实验,链球菌溶血素“O”实验,临床标本厌氧菌分离实验等.通过这一部分实验,学生不但掌握了相关实验的原理、步骤和应用,还能够掌握创伤感染微生物的相关理论.

三、新增实验内容,培养创新科研能力

医学微生物学以往开设的经典实验多为对现有理论的验证性实验,仅仅是对书本知识的重复,缺乏开放性和探索性实验,这不利于学生科研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这些实验往往落后于迅速发展的现代微生物学技术和方法,很多在实际科研工作中已很少用到,不利于加强学生对医学微生物学科发展的认识和了解.因此,增加实验教学中创新性、设计性实验的比重,使之与科研工作实践紧密联系是改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严谨的科学态度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引进设计性实验.

设计性实验就是要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设计实验方案、准备实验、完成实验、结合理论分析实验结果.设计方案涉及对实验原理的认识和理解,包括选择合理的实验方法,配置合适的实验器材,安排正确的实验步骤,设计科学的数据处理方法,采用客观的误差分析方法,最后给予总结和评价.设计性实验主要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是否具有灵活运用实验知识的能力,是否具有在不同情况下迁移知识的能力,这些对学生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都较高.与传统实验模式相比,设计性实验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设计性实验能更好地提高医学生的动手能力以及分析、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实验室条件差,实验经费短缺,学生人数众多,学生综合能力薄弱,学生学习精力不够,实验学时少等因素的制约,在现阶段的五年制本科实际教学中全面开展是有一定难度的.为此,我们提供了“开放性实验”教学方式,即为一部分学有余力,又对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极其感兴趣的学生,提供教师指导做课题的机会和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个平台,帮助这些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积极设计并开展相关实验.同时,还将自己课题中的一些科研方法,教授给学生,并让学生动手操作,使同学们接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也增加了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具体做法如下.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的体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微生物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教师提供思路:实验前一个月向学生公布几个实验计划(如:环境微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粪便中病原生物的分离培养鉴定,口腔微生物分离培养鉴定等).学生可自由组合,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实验内容立题,也可在实验室允许的范围内另行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立题.

2.学生设计方案:学生确定实验内容后,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撰写实验报告并交由指导老师审批.报告内容包括实验名称、立论依据、研究目的和意义、实验方法、路线、所需材料、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方案等.实验内容必须符合科学性、实用性、可行性、合理性、创新性五大标准.实验设计方案依据指导老师的意见修订后,由指导老师审核同意方可实施.

3.共同完成实验:设计性实验开展之前,先由指导老师将基本实验技能教授给学生,如标本的采集、制片、染色、油镜使用等,学生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可开始对设计性实验方案进行实施.整个实验操作部分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辅助指导,帮助学生规范操作并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实验结束后,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并按照论文格式要求提交论文一篇.

总之,经过近几年实验教学内容的改革,我校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对基本操作技能、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及相关的科研能力都有了十足的进步.但我们的改革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还要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取得更好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