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微观教育的有效选择

点赞:5529 浏览:1553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在班级情境下,借助团体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理念、技术、手段,营造温暖、安全、相互尊重和理解的氛围,以班级建设和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现实问题为内容,通过解决问题,促进班级、师生共同成长发展的教育活动过程.随着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断推进,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在班级建设、师生成长、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等方面彰显出积极作用,成为学校微观教育层面的必然选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班主任工作创新的重要载体.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学校微观教育的有效选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班主任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本土化的体现之一

1999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政府行为,之后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本土化探索就从未停止,很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有价值的理论探讨,并从本土视角提出心理-道德教育、协调-心理教育模式及整合心理教育模式等[1][2][3][4].但十余年的探索中理论探讨多、实践操作少,实效性并未凸显.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因我国班级建制的特殊性及班级在学校中的重要作用,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土化的典型代表.

不同于国外较为松散的教学班级,我国班级特有的行政色彩和班主任制度,赋予班级良好的稳定性和结构性,使其成为学校存在的最基本单元,是“最缩小的学校”的再现.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正是发挥我国班级在学校中的特殊作用,将班级作为一个“动力场”,植入团体心理咨询和辅导的理念、技术和手段,捕捉班级建设、学生成长的现实问题,通过角色扮演、情景再现、讨论互动、分享交流等形式,让师生及生生思想碰撞、情感沟通、心灵共鸣、生命交融,使学生在认知中思考、在体验中感悟、在践行中提升,师生置身于轻松、温暖的情景中面对问题、解决问题,促进成长与发展.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以班主任为实施主体、以学生成长现实需要为内容、以互动交流为主要形式、以师生共同发展为评价指标,将我国的教育文化、管理文化、学校文化、学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基于学生的心理特征,着眼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将心理健康教育从相对宏观的学校层面深入至较为微观的班级层面,既符合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员、全过程育人理念,突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又具备独特的中国特色,顺应中国的教育实际,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本土化的有效选择.

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提升班主任专业品质的有效途径

某种职业只有经过长期的专门训练,形成完善的知识体系、系统的规范、明确的从业标准,具有专业自主性,严格的资格限制、较高的社会声誉和经济地位,才称为专业[5].我国学校班级的特殊存在决定了班主任在学校管理、学生培养等方面的特殊作用.班主任是学生的“重要他人”,是教师队伍中的“双职业生涯者”,班主任的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目前我国教师专业化正全面推进,而班主任专业化进程缓慢.国际国内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的颁布、班主任培训制、津贴制等为班主任专业化提供了一定的外部条件保障,但就内部条件而言,“经验型”班主任仍旧是班主任队伍的主体,班主任的内在专业素养亟待提升,而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无疑是班主任专业品质提升的重要途径.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以班主任为实施主体,通过专业培训或与高校形成“工作共同体”,把班主任变成半专业的心理辅导人员,有机整合班主任“教育者”、“管理者”、“辅导者”的三大角色,突出班级建设的教育性,使班主任和学生一起置身于班级“动力场”中,跳出经验的框架,学习无条件关注和共情,用团体技术营造积极健康班级氛围、用心理学视角观察和了解学生、运用团队领导理念管理班级,在分享中走进学生内心世界,和学生一同体验丰富情感和内心的成长与蜕变,反思成长历程,践行“育心乃育人之本”的理念,用更富人文色彩的方式建设发展班集体,使班主任在学生成长和培养中扮演着其他教师无法替代的角色.

另外,班级这种“动力场”还是班主任最方便、最真实的“行动研究场”.行动研究是以教育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特定问题为中心的研究,“行动研究意在帮助实践工作者省察他们自己的教育理论与他们自己的日复一日的教育实践之间的联系;它意在将研究行为整合进教育背景,以使研究能在实践的改善中起直接而迅捷的作用.”[6]有学者认为,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式中,行动研究是最具根本意义的措施[7].班级团体心理既是班主任发现问题的场景,又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拉近了师生的距离,使班主任成为当事人,近距离真实地审视班级和学生,直接发现班级建设、学生成长中存在的问题,获取真实信息,形成研究计划,以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为手段,通过预先设计,遵循行动研究发现-计划-行动-反思的环节,引导学生共同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在自己成为研究者的同时发展起师生研究的共同体.

三、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实现师生平等对话的平台

哲学解释学认为,对话就是指对话双方各自基于自己的前理解结构,通过理解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对话不仅仅指交往双方之间狭隘的语言谈话,更重要的是双方共同在场,互相吸引、互相包容、共同参与的关系,这种对话更多地指相互接纳和共同分享,指双方精神的互相承领.”[8]班级团体心理辅导特有的场域效应,以更富情感色彩的特征,柔化了学校教育中略显机械和教条的教育规范、教师权威和师生关系,为实现师生理解性的对话创造了条件.

首先,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为师生对话提供了温暖、安全、信任的氛围.对话以理解和信任为前提,不同于日常课堂教学和师生交往,班级团体心理辅导首先要求班主任运用团体技术和手段营造一个相互信赖、彼此尊重的温暖、安全的氛围,在此氛围中,紧张、顾虑慢慢减少、防御机制逐渐解除、真实自我和内心开始表露,真诚对话自然开启,只有这种没有伪装的对话才可以触动心灵、直指内心和成长,让对话过程成为彼此精神引领的旅程.

其次,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让班主任真正成为对话语境中的主体.班级作为一个社会群体,从严格意义上的组织目标、组织机构和组织规范而言,班主任更多时候是组织外的管理者、监督者和观察者,不能称为班级组织内部的人.但在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中,班主任是团体不可或缺的存在,作为团体的实施者和参与者,班主任要放下心理防御机制,关注每一个学生、无条件接纳所有学生、适当自我表露,与学生共同分享、体验、感动、思考,以平等、真实的姿态融入对话之中.再次,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以活动为载体,以讨论、交流、分享为主要技术手段的特点,将师生置于平等、开放的教育场域,选取现实存在的问题,如班级凝聚力、同学交往、学会感恩、生命教育等主题,彼此互为对话和成长资源,通过理解性对话,吸收新经验、搅动已有的经验世界和心理世界,突破发展的局限性,扩大、延伸、改变甚至重塑自我,催化精神建构和心理结构过程,引导师生抛弃现实师生关系的机械规范和教条,踏上对话与理解之途.

四、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有效载体

自2000年积极心理学兴起,在全世界掀起了指向人类幸福、积极品质和健康社会组织的研究思潮,我国众多学者也纷纷转向积极心理学研究,开始关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研究并作出了有价值的探索.但已有研究多集中于现状调查、测量分析和理论探讨方面,实践操作层面的做法和研究甚少.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与培养需遵循认知-体验-反思-践行的逻辑规律,不能靠单纯的说教与灌输,其中通过活动和体验获得直接经验十分必要.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因其团体互动的情境、团体实施的活动性和参与性,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上显现出特有的优势与魅力.

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将班级转化为一个动力场和人际互动场,由班主任营造出温暖、安全、轻松、信任的团体氛围,团体心理辅导所要求的尊重、平等、倾听、关注、不指责、不攻击、尊重隐私等原则使学生浸润其中,感受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温暖,体验被接纳、被尊重,无形中让人的心变得柔软,激发出向善的向往与力量,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学习和净化心灵的旅程.不仅如此,班级团体心理辅导还为每个学生提供了一个最安全的学习和改变自我的实验场所,在这里,每个人的积极品质:真诚、乐观、孝顺、热情、自信等都可以被表达、被发现、被欣赏、被观察、被模仿、被学习,每个人都成了其他人学习、成长的丰富资源.另外,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以活动为载体,完善的活动设计理念和技术及预先有针对性设计的活动,直指问题所在,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最真实的体验,触动认识、澄清价值、引发反思、催化行为、铸造积极心态和品质.

五、班级团体心理辅导催化班级功能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变

我国班级制从1862年京师同文馆首先采用至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在漫长的社会发展、教育变革中,班级制一直保留,从未动摇,足见其被社会的广泛认可与重要价值,发展到今天,班级无疑成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场所和师生生活发展的共同空间.

群体动力学认为,群体通过人际互动形成一定的结构组织,存在众多的群体心理现象,如人际吸引、凝聚力、士气、群体文化等,对群体中每个成员均产生重要影响.班级作为一个有组织的群体,内含了几乎所有的群体心理现象,又因为班级生活的持续性、广泛性、综合性和深刻性,对学生的学习、道德、生命、心理发展均具有不可低估的影响与教育价值,正如台湾学者吴武典所言,要了解一个学生,最好从他的班级中去了解;要改变他的行为,最好应用班级的团体历程去改变.但在现实教育中,班级更多体现的是行政编制的存在,人们普遍关注的是班级对维护班级纪律、考试成绩、规范行为和同学交往方面的工具与管理功能,班级更丰富的功能,尤其是其教育性功能、隐性的文化和心理功能并未充分体现.单方面强化班级工具性功能,甚至导致目前班级功能和文化的异化[9].

班级功能需要在班级建设的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其功能的有效发挥依赖于班级健康的组织结构和班级文化,一个散漫的、充满疏离与冷漠的班级不可能发挥出积极的功能.班级团体心理辅导使班级成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场”,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提供互动式的沟通与对话,化解心理隔阂、削弱人际屏障、凝聚心理力量,给予学生更人性的关怀和更开放的成长诉求表达,帮助班级完成精神和文化层面的建设,为班级营造和谐健康的心理文化.在这样的场景中,班级不再只是规范管理的工具,而成为蕴含多种教育可能性和教育机缘的丰富资源.在这里思维相互碰撞、智慧闪动灵光、生命真诚相融、心灵彼此感动,一种真、善、美的情愫在师生心田温暖涌动,班级内在的生命底色和精神意蕴得以彰显,班级真正成为师生生命成长的丰富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