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漫

点赞:19999 浏览:920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作者结合自身学生管理工作的实践,分析并指出了当前大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主要现象,从科学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增强学生自我调适能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自己的思考并介绍了自己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一些具体做法.

【关 键 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考

一、科学的心理咨询与辅导

心理咨询与辅导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通过心理咨询与指导能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有效地适应学校环境;对轻度心理障碍的学生能够收到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的作用.笔者的做法是,每年新生入学时,结合学生入学教育及军训,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调查.心理健康调查是以组织学生填写“心理健康问卷”的方式开展的,通过对问卷的统计分析,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的整体心理特征和个体心理状况,以便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近两年的实践看,这种做法极其有效,尤其是对那些有心理症状的学生,效果更为显著.如,去年的新生心理调查就及时的发现一位轻度自卑心理障碍的学生,他总是怀疑同学背后议论自己、鄙视自己,因而不敢面对别人.于是,我们积极采取对策,一方面邀请校心理咨询室及时干预,进行面谈分析诊断,另一方面要求辅导员对其给予更多的生活关怀,安排学生加强与其的沟通.因为发现及时,措施得当,这位同学很快走出了心理阴影.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漫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增强学生自我调适能力

健康的心理素质离不开对相应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让学生懂得心理发展规律,了解掌握心理调节方法,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不能走过场,要持之以恒,形成制度.我们的基本做法是通过积极主动地与校心理咨询室和校教育专业沟通,聘请心理专业教师每季度对学生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对新生,在入学后第一个月每周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第二、三个月每一个月进行一次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对学生定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外,在学院班子的支持下,我们还将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引向师资队伍建设,对教师、教辅人员也开展了定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因为在学生管理工作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学生反映教师或教辅人员的一些不良行为,给学生带来负面的心理影响.如有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学生的一点小事出现过激反映,大发其火或莫名发火;还有的教师在教育学生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思想天马行空,随意扩大或引申问题原因,甚至指责学生家庭教育,伤害了学生自尊心.笔者通过了解、观察发现,这里固然是有教育方法不得当的原因,但更多的是由教师亚健康的心理状态所导致的.由于繁重的教学压力、科研压力,以及社会生活的压力,一些教师长期心理压抑得不到释放,甚至导致自我心理冲突,这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自然就会导致不适当的教育行为.这种不适当的教育行为,有时就是教师在心理失控状态下,将存在过失行为的学生误作为宣泄对象所导致的.作为教师应该有极强的自我调节情绪的能力,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心理知识与方法调整自己的心态,让自己保持在一种积极乐观、平和稳定、精力旺盛、情绪健康的状态.

三、重视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环境

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发现在新生中部分同学存在失望与失宠感.笔者通过与学生交谈了解到,这是因为他们在入学前把大学生活想象的过于理想化,入学后当“三点一线”逐渐成为在校生活的常态时,就会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还有的学生曾是因为中学时成绩领先,于是便成为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而进入大学因为大家成绩相近,不得重视,于是就产生失宠感.而这种失望与失宠感如果不能及时得到干预与调试,就会导致厌烦、空虚、压抑、失望、苦闷等心理症状,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会产生很大的不利.

解决学生这种心理状态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是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注重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通过组织学术社团、兴趣社团、文体社团等,结合专业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竞赛、益智、强身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思维活跃、情感丰富、精力充沛的特点,在活动中促进同学间相互沟通、帮助,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推进和谐的人际关系,实现学生的心理健康.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不仅有助于形成健康向上、宽松理解的环境,让学生能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而且也是发展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手段,通过同学间的相互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从而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他们的内心世界,促成健康的身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