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清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点赞:4828 浏览:106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前人们对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还认识不清,导致幼儿艺术活动难以符合幼儿艺术教育自身的规律和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阻碍了幼儿艺术才能的发展和发挥.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实则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的关系,正是在它们的渗透、配合、参与下,使幼儿艺术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获得最后的成功.

【关 键 词】幼儿艺术教育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

当前,随着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提升,一方面成人越来越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深刻明白缺乏对幼儿心理知识的学习,将无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科学化、现代化.这样的学习心态给幼儿的艺术教育研究以及幼儿艺术教育带来了积极的影响.从另一方面看,各种现代儿童教育观念、儿童心理研究成果在给人们带来教育实惠的同时,也让人们迷失了方向.因此,廓清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不仅是对艺术教育工作的尊重,更是让我们能把握好幼儿的精神世界,促进幼儿艺术教育的和谐发展.然而,目前人们对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还存在一些误区,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过分夸大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对幼儿艺术学习进行过度的智力开发.学习艺术能在一定程度上开发幼儿智力,提高学习成绩,致使很多人片面地强调艺术教育在智力教育方面所起的作用.“教师很少去思考应该怎样去教艺术,幼儿应该怎样去学艺术,也很少去思考艺术教育究竟是在什么样的层面上、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发挥智力教育功能的.”[1]这样,一些幼儿园大打艺术开发智能的招牌,声称可以通过艺术教育实现孩子智力的快速发展.而很多家长也把艺术教育视为开发孩子智力与提高学习成绩的灵丹妙药,纷纷把孩子送到这样的幼儿园,没有考虑到幼儿的情感、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艺术教育培育,会导致孩子对艺术的冷漠甚至反感,而教师与家长所期待的艺术与智慧的交融也就不可能出现.因为,艺术教育开发幼儿智力的程度是有限的,智力提升所需要的理智、概念、判断、推理等理性思维的参与并不是艺术教育能满足的.这种过分渲染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育及艺术教育的影响是与幼儿身心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

另一方面则突出非智力因素中兴趣、情感、意志、品德等对幼儿学习的作用,忽略了幼儿依赖智力因素所产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只有当幼儿从动员、强制、灌输的被动地位解放出来,处于一种对艺术的向往与渴求,以强烈的兴趣和迫切的期待,达到融自身的生命内容与艺术审美对象的状态时,他们才会感到自己进入了一种“自我实现”的境界.而这一切都有赖于非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影响.目前,很多家庭和幼儿园都忽视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的现象,一是当前幼儿审美教学必须舍弃智力因素的影响.审美是幼儿艺术教学的根本,失去了审美品格的幼儿艺术教学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幼儿艺术教学.幼儿艺术教学强调审美本质并不是要舍弃智力因素对幼儿艺术教学的促进作用,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因此,人们在批判艺术教育中智育化倾向的时候,切不可把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智力因素一块舍弃,抹杀智力因素本应具有的重要作用.二是将幼儿艺术教育的智力因素与一般性智力因素无差别看待.以智力因素中的感知为例,就会有感知和审美感知的差别.“感知是感觉和知觉的总称.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加以整合作出的整体反映.”[2]而“审美感知是客体的审美属性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人脑对客体各个部分的整体性心理反映”.[3]显然,审美感知源于一般感知,但又不同于一般感知.因此,在幼儿艺术教学中,如果智力因素是以功利性而非审美的方式呈现,那么带来的后果将是幼儿对审美对象的整体形象和细节感知的忽略.幼儿艺术教育中的智力因素如果不能满足幼儿对艺术美的心理发展需要,无疑会出现幼儿对艺术学习的偏差.从而失去了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所蕴含的主体审美探索创新的特点.

要走出以上误区,就必须正确认识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从认识过程看,智力因素指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非智力因素指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的心理因素;从心理现象看,智力因素指心理过程的一般能力,非智力因素指个人身上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经常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两者是心理现象的不同侧面,后者以前者为基础得以形成和发展,同时又影响前者.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幼儿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同步发展的.首先,从幼儿对艺术美形式的把握上看,智力因素都对主体产生着作用.受过艺术教育的幼儿都能在艺术实践中,对绘画中的对称均衡感、音乐律动中的韵律感、文学作品中词句与段章结构的和谐完美感等有较好的体现.虽然他们不能为艺术作品进行风格方面的分类,但他们却能将作品形式审美属性融进自己的艺术实践中,这说明他们在有意识地感知、注意、记忆与领悟的同时,也在无意识层面上通过兴趣、情感与艺术作品的多方面属性展开相互作用,表现了主体在审美、创美中的主动精神.这说明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产生的显性价值与非智力因素产生的隐性价值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其次,从幼儿的艺术创造力来看,它的发展水平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联系程度有着直接的关系.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在探索儿童艺术创造力的奥秘时曾说到:“2~7期间,儿童逐步了解并开始掌握周围文化中的各种符号.此刻,他不仅能够直接了解世界,而且还能摄取多种符号形式(尤为突出的语言形式)并交流其对人和事物的认识等儿童会学着运用各种符号形式,从手势、整个的肢体运动到绘画、陶泥图像、数字和音乐.五六岁时,儿童已经不仅能够理解多种多样的符号形式,他们还能通过各种方式将其进行组合,令成年人惊叹不已.”[4]可见,在儿童艺术创造的发展过程中,正是各种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之间发生着极其微妙和复杂的相互作用,它们相互交织在一起,共同促进了主体艺术创造力水平的提升.第二,在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决定着非智力因素的形成和发展,而非智力因素制约着智力因素的发挥.一方面,没有智力因素的参与,幼儿艺术活动将无法有效进行,更无法进行艺术创造,而非智力因素也无用武之地.只有通过智力因素对主体的积极调动,艺术活动才能产生实际效果,起到艺术意识物化的作用.正如托尔斯泰说:“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过的感情,在唤起这种感情之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出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这就是艺术活动.”[5]而非智力因素只有依托智力因素的展开,才能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转化为稳定的心理特征,从而对幼儿艺术活动起到动力、定向、激励、维持、强化的作用,使幼儿的艺术才华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发挥.另一方面,非智力因素也促进智力因素的发展,同样在幼儿艺术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我们看到很多成人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要孩子背诗词、每天长时间拉琴、画画,用心良苦,然而,幼儿的学习效果却并不理想.家长的这些手段虽然有助于幼儿艺术认识能力和艺术技能的提高,但却违背幼儿生理心理特点,使孩子感到单调乏味,最后半途而废.究其原因是没有调动和发挥儿童的非智力因素.“马克思曾说哲学家和搬运夫在智力方面没有很大差距.儿童智力也差不多,幼儿尤其如此.有些幼儿在艺术方面显得很有才华,不能不归功于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孩子智力的同时,注意培养了他们各种非智力的个性品质.”[6]可见,非智力因素始终伴随着智力活动过程,在它的渗透、配合、参与下,使智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并获得成功.

廓清幼儿艺术教育中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幼儿艺术教育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幼儿艺术教育中既有精神活动性质,又有实践活动性质,既有内心的体验与构思,又有外部的传达和表现.从幼儿艺术教育和幼儿艺术实践的层面对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来看,我们反对过分强调一方而忽视另一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于幼儿艺术教育都同样重要,它们应是互相依存、彼此渗透的.幼儿应通过一种高级的艺术创造活动,将自己的审美意识物态化为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

(作者单位:长沙师范专科学校,湖南长沙,410100)

,钱峰.学前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3]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4][美]霍华德·加德纳.艺术·心理·创造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5][俄]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6]姚全兴.儿童文艺心理学[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