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之我见

点赞:5660 浏览:2076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三自一导”是主体参与型教学模式的具体实施,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三自一导”即在教师的主导下,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质疑、自己求索.实施“三自一导”教学方法的目的就在于充分调动学习主体——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学会求知,学会做人.

“三自一导”教学的读是基础,疑是深入,求是升华.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们认识到,要让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必须做到:

高中政治教学模式之我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电大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第一,学生自己求索.学生自己求索的目的在于抓重点、明思路、排难点、解疙瘩、澄疑点、解迷惑,进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己求索,决不是学生单个苦思冥想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课前课后老师之间的多边互动的过程,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这里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小组的讨论,有全班的交流,有师生的切磋,有学生之间的相互纠正,有正反方的辩论,有老师的适时点拨,有学生或老师的小结.


学生自己求索,应掌握好“收”与“放”的关系,放开以各抒己见,收拢以达到相对统一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系列化、规范化.

在“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中,我们感到有以下四个问题值得注意:

1.“三自一导”不是一个彼此孤立的、机械的教学程序,而应该是一个相互交叉、适时变动的求是求实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和对象,既有导-读-问-求式和导-读-求-问式,又有导-问-求-读式,等等.

2.“三自一导”,“导”应贯穿于“三自”的始终.作为教与学这对矛盾,老师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领导和决定的作用.“三自”决不是老师撒手不管.相反,老师的任务更重,对老师的要求更高.面对纷繁的社会现实,面对学生获得的众多的信息,教师如何导读、导问、导向,不仅要求教师有更多的信息与理论贮备和教法上的深入研究,而且还要求教师坚持教学相长,坚持教学,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本领.

3.“三自一导”教学对我们来说还是初步尝试,这里既有转变教育观点、对传统教学方法的“扬弃”问题,也有实施中的困难.这种困难,一是来自学生主体方面的不适应性和被动性,二是来自教师主导方面传统的束缚和艺术手法的欠缺.比如:如何启发学生自己质疑?学生自己质疑不同于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前者是学生自己质疑,后者是老师设疑,前者是主动的,后者是被动的,但二者又是紧密联系的.因为兴趣要靠培养,疑问要靠激发,思维要靠指导,如何把学生引导到“愤愤乎、悱悱乎”的境地,还待不断探索.

第二、学生自己求索.学生自己求索的目的在于抓重点、明思路、排难点、解疙瘩、澄疑点、解迷惑,进而培养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自己求索,决不是学生单个苦思冥想的过程,而应该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乃至课前课后老师之间的多边互动的过程,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这里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小组的讨论,有全班的交流,有师生的切磋,有学生之间的相互纠正,有正反方的辩论,有老师的适时点拨,有学生或老师的小结.

学生自己求索,应掌握好“收”与“放”的关系,放开以各抒己见,收拢以达到相对统一的认识,使学生的认识系列化、规范化.

在“三自一导”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中,我们感到有以下四个问题值得注意:

1.“三自一导”不是一个彼此孤立的、机械的教学程序,而应该是一个相互交叉、适时变动的求是求实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课型和对象,既有导-读-问-求式和导-读-求-问式,又有导-问-求-读式,等等.

2.“三自一导”,“导”应贯穿于“三自”的始终.作为教与学这对矛盾,老师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起着领导和决定的作用.“三自”决不是老师撒手不管.相反,老师的任务更重,对老师的要求更高.面对纷繁的社会现实,面对学生获得的众多的信息,教师如何导读、导问、导向,不仅要求教师有更多的信息与理论贮备和教法上的深入研究,而且还要求教师坚持教学相长,坚持教学,努力提高驾驭课堂的本领.

3.实施“三自一导”的目的在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管课型怎样变化,都不能忘记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其认识活动是在他们的头脑里进行的,别人无法代替.马克思说:“只有当对象对人来说成为.属.人.的对象,或者说成为对象化了的人,人才不致在自己的对象里面丧失自身.”美国教育家杜威在介绍自己的教学经验时说:“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教育的对象是一个活生生的思想、感情、意志、个性都处于变化中的个体.”学生是认识的主人,而不是认识的容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及应试教育中的机械记忆的共同特点就是单向的信息传送,学生的所见所闻、所想所疑并没有得到交流,心中的疑团并没有得到解开,思想并没有得到升华.古人云:“施教之功,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检验“三自一导”是否真正到位,最根本的是看学生是否真正动起来了,是否真正开窍了,是否真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