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点赞:9520 浏览:355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语文课程的最佳资源,对学生精神的影响是极其深广的.但是,随着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人们的教育观也在发生变化.虽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依旧挂在嘴边,但效果却常常不尽如人意.因此,作为语文老师,应努力突破语文教学工具的局限性,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来,并将其与现代教育相结合,拓展传统文化的宽度与长度,使学生能更好地领悟和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使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

一、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

“文化之于人,正如水之于鱼,一方水养一方鱼,无文化之国家,无文化之民族,无文化之人群,便如无水之鱼,无本之木,欲求成长发展而永无可能”.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播,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标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文化教育是振兴民族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后,国际环境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几十年来,世界的政治与文化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种外部环境也给我国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中,会通过文化价值观、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新的文化关系和模式.当我们吃着麦当劳、肯德基的薯条,喝着可乐,看着美国大片、日本动漫,玩着日韩游戏的时候,国外的学者却在努力地学习“四书五经”.

关于这一点我深有感触.2013年七月,我参加了贵州省教育厅组织的“中小学骨干教师赴新加坡、马来西亚培训学习”.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培训期间,我们进行了为期10天的学习和考察.期间,我们边学、边看、边思,感受良多.我们分别在新加坡立伟小学、新加坡德明政府中学、碧苑中学、新加坡艺术学校以及马来西亚新山宽柔中学、马来西亚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进行了参观访问、座谈交流、课程旁听.在新加坡,每到一处,都感受到浓浓的中华文化.学校门口贴着汉语书写的对联,学生跳着中国舞,在马来西亚看到了华人在艰难的环境下坚持学习汉语教材,深深地感动了我们.在那里,我上了一篇课文――《说屏》.当大屏幕上出现中国结、京剧脸谱、剪纸等中华文化时,没想到学生们非常喜欢,对中华文化非常了解,超乎我的想象.那时,更激发了自己的民族责任感.

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激励全民族的自信心,增强全民族的凝聚力,为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持.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在年轻人的心中恢复强烈的民族意识,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复兴中华民族的责任,形成强有力的民族凝聚力.


传统文化教育是历史传承的需要.现在,我们开始给学生开设国学课,学习《论语》《大学》《中庸》《孟子》等,让青少年学生学习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已势在必行.台湾学生从小学开始学习《三字经》《弟子规》,使孩子们从小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唤起他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聆听先哲的教诲,是继承了民族文化的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教育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改革开放以后,国外文化开始进入中国,音乐、电影、饮食、服装等,可谓是全方位地吹来了一股“西风”.这本也无可非议,只有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世界,才能取长补短、大步前进.但年轻一代“哈韩”“哈日”,看好莱坞影片、过圣诞节,而对中华传统文化淡漠甚至不屑一顾,就值得我们警醒.遗忘传统,丢弃自己的文化是可怕的.

只有让中学生认识到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基础,建立起对民族文化深厚的感情,找到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才能以更加开放的眼光去对比世界优秀的多元文化,从而更好地传承并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是文化迁延的惟一手段,一切民族文化消亡的本质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教育的断绝.反之一切得以迁延发展的民族文化,其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的成功所导致.”可见教育在传承中国传统民族文化中所处的重要地位.

传统文化教育是提高人文素养的需要.现在,学生语文素养表现不足,最突出的表现是不能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多数学生字迹比较潦草难看,书写中出现的错别字较多,在解答填空题、列举题、简答题和作文题中,因为不规范书写和错别字而失分的较多.这显然说明了现在的学生缺乏必要的书写锻炼,写出来的字横不平竖不直,完全没有了汉字的规范、形象、美观的特征.再加上现在广泛使用电脑,学生常常接触网络语言,汉字书写和文字表达的规范训练有弱化的倾向,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平时不能按照规范正确地使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语文的基本素养偏低.现代文学大师王蒙先生在《学好中国语文是弘扬中华文化的前提》中提出:“一方面大张旗鼓地宣传弘扬传统文化,一方面语言文字状况越来越令人担忧,这很奇特,也很讽刺.”

因此,在青少年中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意义是: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客观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的必然要求,提升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培育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时代需求.

二、初中语文教材中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

语文教学要传授语文知识,培养听、说、读、写能力,陶冶学生的品质,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为了达到这些目的,教师们可谓八仙过海、各寻其法.可我们常听到不同层次的学生抱怨:最没味的就是语文!作为语文老师,也许会惊讶,语文应该是最有趣的呀!于是许多教师寻找增强语文趣味、提高教学效果的突破口,因而不同特色的方法各呈风采.

我在教学中,感觉渗统文化首先要从教师开始,要有意识地培养对祖国语言文化的热爱.基础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是继承数千年来中华民族积淀起来的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文化在一代又一代生命中传承的重要纽带.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语文教学中,推动语文教学改革,语文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重任.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力量的源泉,是智慧的聚宝盆.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中学语文教材所选的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等古代作品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也蕴涵着丰富而深厚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古诗文是汉语言文字的典范、精华,蕴含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这些诗词文赋、戏曲、小说的代表作品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精神.从孟子的“舍身取义”到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再到今天的“天下兴亡,人人有责”,爱国主义、主义等传统文化精神始终闪耀着.

中学语文教学中同样传承着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传统节日.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说的是清明节,苏轼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说的是中秋节,沈从文的《端午的鸭蛋》写出了端午节的习俗,各种节日在我们的语文教材中数不胜数.

三、我的教育实践

(1)诵读古诗文:《诗经》《论语》、唐诗、宋词等,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讲读文言故事: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三国演义》《红楼梦》和教材中所选的文言文等都是很好的读本.如果将教材中的文言文讲成故事,让他们既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古代文化的蕴意,又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开展社团活动:我们班成立了一个朗诵社团、一个话剧团、一个写作团,主要是指导学生开展经典诵读和根据课本表演课本剧、话剧等,平时在班级表演,有活动时代表学校参加区级比赛.我们参加了区教育局组织开展的“祖国好家乡美”“中华经典诵读”比赛和“校园剧”比赛、“作文比赛”,分别获二等奖、三等奖,增强了学生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同时挖掘了文本,增强了他们赏析、理解能力.我们朗诵了《大堰河――我的保姆》、《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表演过课本剧《唐雎不辱使命》,《半截蜡烛》等,学生们很喜欢.

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一历史使命: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成长,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