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把住语文教学的根

点赞:15390 浏览:6912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语文课如何抓住语文课堂教学的根,那就是通过范文的字、词、句、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引导.

到底怎样才能把握住语文课堂教学的根呢?

一、引导学生会听话,会说话,说好话

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传承母语和进行有效阅读、指导写作.因此,语文课首先是如何引导学生说普通话.而在实际的教学中,由于考试“指挥棒”的作用,我们的语文课就不得不热衷于语文内容的分析,将理解语文内容当作语文的主要目标,整个教学过程基本是围绕着语文内容的理解来进行的.这样,语文课只是完成了阅读的任务,而严重忽略了语言学习的任务.一节课下来,在学生的脑海中只留下语文内容的映像,而没有留下或很少留下语言的痕迹.在语文课中如果学生仅仅获得语文的内容,而没有获得语文的语言,就会使学生在写作文时很难写出通顺优美的语句.现在我们有时给了学生很多的发言机会,有演说、有交流、有质疑、有争论,我认为这是锻炼学生会说话、说好话的最好时机.

70多岁的于永正老师给了我们如何引导学生会听话,会说话,说好话一些方法.他上课朴实的风格最适合我们穷山区.一根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科书,一个展示台,没有其他高科技的武器.于老师在教学时,非常注重语文自身的语言美.通过汉语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音乐美,准确地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使课文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既传达了情感意义,又增强了审美效果,从而激发了学生学普通话的兴趣.于老师所设计的每个教学环节都有学生的练习,通过多练,使学生把课文中读来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能力.他时时提醒学生认真地听他说话,认真地听他读书,“同学们,用眼仔细看书,用耳认真听我的声音,用心好好去感受”.”这无疑是在不知不觉中引导学生学会听话.于老师非常重视学生回答的问题,一个一个地回答,他一个一个认真解答,好,好在那里,为什么好,错,错在那里,为什么错.然后以商量的口气说,我这里也有一个答案,你们看如何?这无疑又在不经意间训练了学生说通顺的话、正确的话和说好听的话.

如何把住语文教学的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课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术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引导学生会读

“书是读出来的”.又说,“会读书的人的两只眼睛,一只是读好纸上的文字,一只是读懂纸后的文字”.

究竟怎样引导学生会读呢?于永正老师和窦桂梅的课给了我们启示.

“读书要像说话一样”.这是于老师在指导阅读时最喜欢说的一句话.他的语文课基本上是在读的过程中解决的.上《番茄太阳》的大概过程是:(1)板书课题(要求学生认真看老师写),请学生像说话那样读课题.(2)板书一个脸颊的“颊”(要求学生认真看老师写),学生读.板书亲戚的“戚”,学生读.加上一个“亲”字又怎样读,教师示范,学生读.(3)把这两个字放到课文中去又怎样读?学生读完全文后,教师介绍作者的身世,要求学生走进作者的心里去读.就这样一段一段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读,教师范读,再解决问题.

窦桂梅老师的《林冲棒打洪教头》更是“读”领.她凭借朗读,引导学生解读全文.一是读人物的外貌,一是读人物动作.抓住重点段句词要求学生模拟声音地读,借助表情地读,模仿动作地读,深刻理解地读.以多种形式反复的巧妙地读,而老师的梳理、引领、点拨、深化融入读之中.传统的“讲、问、答”没有了.从文中一个“来!来!来!”读出了洪教头的“狂妄”和“无礼”.从“请教了”和“不敢,不敢”之中读懂了林冲的“谦虚”和“知礼”.她说了一句对语文课要求很高的话,“是什么样的文,还它什么样的味”.整堂课采用了说评书的语调把学生带到了《水浒》之中.窦老师的语文课使我们真正理解了“朗读就是理解,朗读就是发现”这一语文教学的要领.


三、引导学生会写

写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写汉字和写文章.

怎样才能使学生写规范字,欣赏汉字美?

汉字是中国甚至全世界的文化瑰宝,流传几千年而不衰,写好汉字是现代中国人应有的基本素养.“见字如见人”,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写字”也是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也应该要越来越受重视.不管课程怎么改,语文课写字训练和对汉字美的欣赏不能丢.这一点于永正老师也给我们作了表率.黑板字他一丝不苟地写,向学生提出认真看的要求.要求学生在书上做旁批,自己也做了,并且在展示台上展示给学生看,字写得非常规范.随时体现出身教重于言教,学生在默默之中得到了写好汉字的熏陶.又如何引导学生出写出心里话,感知自己语言的美呢?

“言为心声”.语言是传递心灵信息的工具.于永正老师在引导学生读的过程中,都没有放弃对学生写的训练,除了要求学生把对重要句子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进行了旁批外,还细心地指导学生的习作.《高尔基和他的儿子》一文用了2课时.其中用了半课时引导学生写,要求学生以高尔基的身份给他爸爸写一封信.学生完成后,老师与学生交流,肯定写得好的地方,建议需要修改之处,然后把自己写的放在展示台上,“你们看看我写得怎么样?”边读边展示.而后学生再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在不自觉之中,就把课文中的“‘给’,永远比‘拿’愉快”的感情写进了文章之中,同时对这种感情也得到了深深的体会.还在自觉与不自觉中学会或者巩固了书信的写法.

生活在边远山区的我们,条件苦,但是我们拥有阳光的心态,从一位语文教师的良知出发,能沉下心来,老老实实地为孩子怎么写作.紧紧地把握语文学科的个性特征,把语文教学目标起点定位在语言学习和文字书写上,在着眼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使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也就是真真切切地把握住语文课堂教学的根――抓住字词句篇,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