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异化与学生和谐

点赞:4426 浏览:158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从历史发展进程来看,教育异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由教育异化导致的人的异化从根本上说是社会的、历史的原因造成的.作者从教育异化的表现形式出发,指出新时期教育异化的根本原因在于生活价值的异化,并提出要超越教育异化,必须从教育理念、教育手段和教育主客体相互关系三个层面加以重新认识.

关 键 词 : 教育异化 生活价值 和谐发展

教育是人类依照自觉设定的目标所进行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人更好地改造自然和社会.人们接受教育的本意是提高修养,实现人的和谐发展.然而,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伴随而来并且不可避免地出现教育异化现象,学生的和谐发展受到阻碍.

一、异化、教育异化及人的发展

“异化”一词来源于法文的“aliéner”(动词)或者“aliénation”(名词),它最早出现在经济学文献中,意为财产权的转移和让渡.马克思在继承费希特、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异化论的基础上,对异化的概念重新进行了定义:异化主要是指“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其中“劳动的产品”不仅是指有形的物质产品,还可以是精神产品,即精神生产和社会制度等由人所创造出来的无形但却对人类起操纵作用的产品.所以马克思的“异化”指的是一种特定的关系――建立在人及其活动产物之间的一种关系.

教育是社会中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在社会生活的影响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异化现象.随着社会经济改革与发展,一方面,由于人的因素使教育逐渐失去了它的本质目标,如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将教育的作用歪曲地发挥,把培养学生的过程作为“生产产品”的过程,即“教育被异化”.另一方面,人被教育所操纵,教育把人异化了,教育培养的不是富于人性的人,学生学习的目标变成就业、金钱、职位等,即“人被教育异化”.

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理论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自由人联合体”,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包括人的各种能力、社会关系、个性和需要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全面的、长时间的对学生的影响最为深刻的教育方式,对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起到主导作用.教育促进的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就是让受教育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蕴含的潜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不断被挖掘并转化为现实个性.

二、教育异化的表现

教育本来的目的是发展人的潜能,为人的生活创造更多的可能,让人生活得更幸福,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但现代教育却在现实社会背景下逐渐背离初衷,它不仅没有让人获得解放,获得更多的自由,反而让人受到更多的压迫.

(一)教育目的功利化让学生失去了心灵自由.

柏拉图指出:“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学校教育从产生来看,最初的目的是把历史所积累的全人类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呈现在学生面前,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多的幸福因素,从而使他们获得更大的心灵自由.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功利的思想使教育逐渐背离了它的初始目的,升学、学位、职位和权力等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拜金主义、科技至上主义等更是把教育目的集结在“钱”、“权力”和“科技”之上,教育目的完全被异化为“为名”、“为利”、“为科技”之类的外在之物.大学生“选修课必逃、必修课选逃”的现象层出不穷,学习外语是为了过四六级,当志愿者是为了获得加分,担任学生干部是为了求职等所有的这些无不折射出教育让学生的心灵失去追问生活意义的乐趣,学习的过程不再为心灵的成长,教育也缺失了能润泽孩子心灵的滋养.

(二)教育过程的机械化让学生失去了创新愿望.

社会普遍反应现在的学生创新精神不足,创造能力不强,其根源就在于现代教育过程的机械化特征,教育基本过程就是将学生训练为符合标准的高效率的社会机器过程.教育的生成性与过程性表明,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应该不断形成与调整自己的行动计划,而不是一劳永逸地固守预先设定的行动方案.教育的过程不应该成为教育者按严格计划“制造”和“装配”受教育者的过程,而应根据教育过程中不断呈现的新情况适时调整计划,使教育成为一个不断涌现创造性的过程.我们不否认,教育存在也需要一定的程序和方法,但若一开始便用所谓的“正确”或“科学”的方式来规范教育行为,容易导致教育过程的机械化.现在的教育是学生学会了参加考试,但是缺乏独立思维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不知道如何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育评价的单一性让学生失去了个性发挥.

近年来,从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一直在推进各种改革方案,但是教育评价的单一性这个教育现状一直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变.虽然我们的教育对学生的个性培养给予了充分的关注,但评价标准单一化,缺乏有效的评价机制,更加无法通过评价机制激励学生不断地内省和调控,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信心和动力.首先,学校评价主体的单一性,学生评价缺乏自主性.其次是评价标准的单一性满足不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最后是评价目标单一性不能促进不同层次学生的主动发展.这种单一方式的评价机制,忽略学生的差别,忽视学生在智力、社会背景、情感和生理等方面存在差异性,个性发展的学生和全面发展的学生在学校得到的待遇会有很大的差别,培养出来的学生“千人一貌”,不能根据社会要求适应其能力水平进行教育使之得到发展.这样的教育只能让学生在成长道路上越走越窄.

三、新时期教育异化的原因分析

教育功利色彩的背后,是教育本质的变味和教育目标的错位.“教书是为了拿报酬,学习是为了找工作”成为教育界比较普遍的现象.究其原因,生活价值的制度化和盲目化是带来教育异化的根本所在.

(一)生活价值的制度化是教育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在走向规范化的同时,也在走向制度化.制度化的教育也使生活价值制度化,人的生活价值被异化为制度化的生活价值,即人的社会生活从特殊的、不固定的方式向被普遍认可的固定化模式的进行转化,丰富多彩的精神追求被单一纯粹的物质追求所取代.同时,这种制度化的生活价值还表现为价值追求的单一化与集体无意识化,比如全民购写股票的行为.学校教育成为现代社会中生活价值制度化的典范.教育过程不断铸造出一种共同的生活标准和模式,这种教育使人失去了自由思考和自主选择,而在社会认可的生活价值标准下隐匿个性的需求和标准.因此,人越受教育,社会化程度越高,真实的自我就越少.现代教育把求知与人的生活价值分离开来,从而抽去了教育活动的根本意义,教育的本质和目的也就发生了改变. (二)生活价值的盲目化是教育异化的主要原因之二.

2012年《中国青年报》刊发了“大学为什么越上越迷茫”系列报道,让人对教育异化再度给予强烈关注.文章中列出,大学生觉得自己有价值、想要去追寻的东西融不进会主流价值观,不知道自己的理想和信念要不要坚持.在全球化时代和急速变迁的社会背景下,大学教育缺失对人思考并忽视培养学生作为人的正确价值,使得学生在面对人生考验时无法作出正确判断和应对.这种生活价值的盲目化,使得一些大学越来越像职业培训机构,而非“教育”机构.大学除了教授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使学生明白知识的价值承载.目前教育的制度设计中,尤其是高校中不同类别的教师各司其职,专业课教师通常认为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和专业教育不相关联,因而把这种教育从自己的学术责任中剥离,甚至忽略了自身在道德上以身作则的榜样作用,造成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失范的现象比比皆是.这种教育的结果,必然带来的是生活价值的盲目化,助推了教育的进一步异化.


四、超越教育异化,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面对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必须实现对教育异化的超越.高等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社会发展离不开高等教育.因此,以高校为例,可以探寻超越教育异化的基本途径.

(一)在教育理念上坚持教育要以人为本.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高校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真正做到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和激励人,为青年学生才能和潜力的发挥创造一个合理有效的宽松环境.具体而言,一是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人生观.要对青年学生抱着真诚和信任态度,充分肯定他们的积极性、独立判断力和自我完善的精神需要.教师要通过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尊重学生认知、觉悟、能力三方面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的教育教学规律,彻底转变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教学新途径、新方法,帮助学生.二是把人的发展放在首位.在学校工作中始终一切为人的发展怎么写作,把学生的需要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现实中往往很多学校出于惯性或传统观念,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教育和管理措施,过于强调学生的统一和秩序,学生个性发展失去了宽松的环境.三是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在教育活动中,充分保护和尊重学生的权利,及时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解决学生的问题,使学生的价值都得到应有的体现,使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如杜绝体罚学生、限制人身自由行为,杜绝乱收费行为以及由于学校过错而造成的学生伤害等侵权行为,建立学生申诉委员会,对学生做出不利处分前,应当给予学生陈述与申辩的机会,在学生受处分之后,给予学生申诉的机会.

(二)在教育手段上实现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统一.

高校的制度化管理是科学管理,与人文关怀并不冲突和矛盾.高校要在教育手段上构建刚性制度管理与人性化管理和谐统一的学校管理模式.一是构建科学制度体系.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法规,高校依据管理要求和工作任务,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制度而形成的科学管理机制,从传统的“人管人”到“制度管人”,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提高办学效率.二是建立人文关怀机制,运用的情感的段来激励人、鼓舞人、塑造人.通过情感的柔性教育作用,学校制度体系约束与保护并重,惩罚与奖励结合,在惩处的同时给予人性关怀,使刚性管理充满温彩.除了学校的管理制度尊重学生的隐私权、选择权外,国外的高校还注重为学生创造自主约束和发展的空间和机会,使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在美国高校,学生都有勤工助学方式参与管理的机会.有资料显示,美国约有4/5的院校允许学生至少参加一个管理机构的工作,15%的校董事会有学生代表,约40%的高校允许学生代表担任教师聘任委员会委员.在我国,贫困生资助制度就是科学管理和人文关怀的协调统一.学校在物质上帮助学生,精神上培育学生,能力上锻炼学生,唤起贫困生道德的自觉与理想的升华,使贫困生在接受社会救助和关爱的基础上,摆脱经济、政治、文化的弱势地位,融入校园主流群体,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从教育主客体上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关系构建.

一是构建朋辈互助的同学关系.朋辈互助就是让具有相同背景或是由于某种原因使具有共同语言的人在一起分享信息、观念或行为技能,以更好地实现教育者预定的教育目标.这种方式引导学生之间在精神上互相鼓励、学习上互相帮助和技能上相互传授,实现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共同成长.罗杰斯认为,人类生来就有一种成长与发展的天性,倾向于朝着完美、朝着实现各种潜能的方向发展.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正逐步确立,学业压力、就业困惑、感情纠葛等纷纷来临,他们排斥权威,更愿意与同辈交往,和他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经验.和谐互助的朋辈关系使学生在教育中感到愉快、温暖和满足,能促进他们自由而全面发展,反之就会使成长或发展萎缩、停顿,甚至倒退.北京师范大学2007年起,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实践“朋辈互助”教育理念,受到学生的欢迎,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是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当前教育实践中,师生之间的主要矛盾是教师对学生施加的教育和影响与学生接受这种教育和影响的矛盾.解决这对师生关系的矛盾,也是解决教育异化中教育目标异化的问题.首先是建立平等的现代师生关系.强调每个学生都有特定的权利和尊严,有自己的思想意识和情感需要,教师承认学生作为“人”的权利.其次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作为“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种尊重不仅表现在对学生独特个性行为表现的接纳和需要的满足,还表现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让学生自由充分发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存在,体验到自己作为人的一种尊严感和幸福感.最后是建立对学生的尊重、信任、期待等现代的学生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境中学习、生活和成长.师生关系的实质应是平等、交流、对话、协作,这是回归教育本质、消除师生关系异化的一种价值取向.违背这些,超越教育异化就失去了最具体的操作规则,就会成为空中楼阁.

教育异化与学生和谐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社会发展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0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人们常说,有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有什么样的青年一代,就会有什么样的国家未来.正如卢梭所言:“植物是由栽培而成,人是教育而成.”教育异化的产生具有历史必然性,完全杜绝异化的出现是不现实的,只能最大限度地消解异化的不良后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加强对教育异化的理性认识,反观教育的真实面目,认清教育在社会系统的角色和地位,在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最大限度地超越异化,培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现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