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时习之”误读辨正对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点赞:35300 浏览:1604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文章结合国学经典教育进课堂的实际,对“学而时习之”误读的现状、缘由进行了分析,对该句进行了正确释义.作者认为,流传了数百年的“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复习”这一解释是错误的,错误的源头来自南宋朱熹的《论语集注》,这句话正确的解释应是:“学习知识又时常实践”,本文对这一解释进行了论证.在此基础上,作者认为,《论语》开篇首句的误读对小学生的误导尤其严重,应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进行辨正.较阐述了辨正的重要意义,对辨正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 键 词 : “学而时习之” 误读 辨正

《论语》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名著之一,是古圣先贤留给子孙后代的一份珍贵财富.近年来,国学经典进校园很热,教育系统各层次也都制订方案并积极实施,取得了一定成效.“学而时习之”是经典诵读必学句,也是我们经常用来教导学生的一句话,但在此过程中,很多老师、教辅及解读国学的书籍对这句话都是误读,需要辨正,且这一辨正对小学课堂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学而时习之”的误读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共二十篇.第一篇第一章是国人耳熟能详的“学而”,这一章接连“三乎”,用三个疑问句表示了毋庸置疑的肯定.我们在上学时,老师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是:“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复习,不也是很愉快吗?”并据此引导和要求我们课后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我们亦就如此地听命于师并人云亦云直到多年以后.

读书不求甚解的情况很多,特别是在小学时候,遇到古文、古诗等难以理解的文句,老师会教导我们说:“现在不理解不要紧,记住它,长大就会明白,以后就会有用.”因此,对于圣人之训,有时我们虽感难以理解,但大多情况下只是“求诸已”,认为自己文学素养不够,认为自己人生阅历太浅,同时觉得那毕竟是圣人语,我们怎能轻易理解其心境,与其心有灵犀的神通呢?这些都是造成我们囫囵吞枣式读书的原因.

追溯“学习了知识又时常复习”这一解释的源头,概缘于南宋时期朱熹所作的《论语集注》.《论语集注》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解释是:“既学而又时时习之,则所学者熟,而中心喜悦.”朱熹是宋写作技巧学集大成者,也被称为孔孟以来最杰出的儒学大师.因为朱熹对儒学的贡献,其后的教育及科考受其影响很大.到明朝朱元璋立国,皇帝下旨,明令八股取士科考以朱熹解释为准,自此,《论语集注》成为科举考试必读之书,受到了空前未有的重视.

《论语集注》对“习”字的解释是“复习”,对整句的解释是说通过“复习”,达到“熟”记于心,然后高兴.我们从小到大一直伴随着应试教育成长,考前复习是非常紧张的,特别是大学阶段,平时浅读浏览,考前连夜突击复习强记,临阵磨不快也光,确实能起到很大作用.但那种复习的感觉真是不爽,可以说是太苦太累,用十年寒窗苦形容还差不多,与朱熹的解释完全对不上.

“学而时习之”误读辨正对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国学经典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7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检测设朱熹的解释是正确的,引申开来看,“熟”记于心带来的高兴,也仅限于能应付考试这个小小的喜悦感受,是比较狭隘的,离日常生活也远了些.《论语》作为记录孔子一生言行的重要文章,其首篇首章一定是与孔子的人生主题相呼应,开篇之语不应只是谈论学习考试这点小事,而应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因此,《论语集注》对“学而时习之”的解释是错误的,但近六七百年来,孔子的思想却一直这样被朱熹的孔子思想替代,“学而时习之”就这样被误读、扭曲着.

二、“学而时习之”的辨正

大道至简,道不远人.真理往往都是平白如水,是很朴素的大白话,随时可见于日常生活之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活中的哲学随处可见.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其达到了“知行完备”,且为“至善之人”,所以能在有限世界中无限存在.因此,《论语》开篇所记载的孔子这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无疑是积极正面的,是包含深刻道理的一句话.

讨论一个字在古时的意义,先要看这个字在古时是怎么写,甚至要追溯到甲骨文.繁体的“”字是上边一个“羽”字下边一个“白”字,《说文解字》对其解释是:“,从羽从白”,意思是说鸟的翅膀一会白一会白,喻指幼鸟挥动翅膀反复的练习试飞.由此可以看出,这个“习”字有明显强调动作的意味,是“练习、演习、实践、体验”之意,而不是“复习、温习”之意.因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可以粗略地解释为:“学习知识又时常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朱熹对“习”字解释的一字之差,使整句意思就谬以千里,让《论语》的开篇就失去了气势,真是大煞风景.

对“学而时习之”正确解释以后,打眼一看,该句就是如同白开水一样的大白话,学而有用,思而能用,当然会高兴.这句话引申开去讲,也包含很多内容,有很深的内涵.此句中的“学”不仅是指对书本知识的学习,而是包括诸如“三人行必有我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等各种方式的学习、辨识和参悟.

因此,“学而时习之”是说先学习知识,然后实习知识,就是我们所说的“学以致用”,是“坐而论道”之后的“起而行之”.故而不识字的人同样可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概而言之,这句话就是说,做人做事随时随地要有思想,要有思考,要去见习,要去实践,要有体验,要能够反省,“不二过”,慢慢地有了进步,就会有会心的兴趣,自然就会有会心的喜悦.

按照“学而时习之”的方法,我们可以让理论在实践中得到验证,可以从实践中总结并提升理论,个体也在这不断循环之中,逐步得到完善和提高,成为一个“学而”之人,得“道”之人.理论上的“学而”之人是学问和道德都达到最高成就的人,其言行可以达到绝对的正确,这样的“学而”之人,是我们终生努力追求的目标,成功以后,应该就是圣人.


《论语》通篇是一个有机整体,我们不能简单地把每一句话割裂开来理解,断章取义就会出现只见一斑难窥全豹的遗憾.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论语》作为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里面的每一章节、每一句话都有其背景.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的解释,一句话也难以言尽,其语境还要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相联系,还要与《论语》通篇相联系.因此,要正确深刻理解《论语》,就要对《论语》进行前后呼应的通读,还要对孔子的生平及其著作进行探究,而后融会贯通,才能真正理解其丰富内涵. “学而时习之”的实例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发表于1978年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当时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并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条件,深刻影响了现代中国历史的进程.实际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要表达的内容包含于“学而时习之”这句话中.其后所领导下的改革开放,就是用实践来检验我们之前所学的马列主义,在实践以后,反过来又提升和完善马列主义,这样的一个过程,让实践者的心中也有了会心的喜悦.

孔子奉行积极入世的实践精神,倡导个人健康人格,提出了人生最高的道德标准.整篇《论语》正确通读下来,我们会感觉它极其普通,讲的都是生活中的大原则和大道理,我们每天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应用它.它就像一杯白开水,清澈透明,平淡清爽,百姓日用而不知.

三、“学而时习之”误读辨正对小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性

我们是带着被朱熹误读的“学而时习之”上了中学,读了大学,过了“三十而立”,奔向“四十不惑”.一路走来,我们囫囵吞枣了些许国学,对孔子也有些许如宗教般的膜拜.等经历一个过程,细读体会,或得到别人的启发纠正,对孔子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正确认识,并豁然开朗之后,才会惊叹:“哦,原来如此!”惊叹古人的智慧是多么博大精深,惊叹孔子原来是这样鲜活,是这样真实而又亲切.

国人对国学的一些误读,想必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砸烂孔家店”的重要原因之一.朱熹本来是想弘扬儒家文化,却不料因自己的部分误读,再加上朱家皇帝的误导,竟双双成为“砸烂孔家店”的帮凶,让孔子思想遭遇如此厄运,这实在是好心办了件坏事.也正是由于他们的误读误导,使整个民族对此也误读了数百年.

因此,著书立言,经世济民,来不得半点马虎;治大国如烹小鲜,为政也要恰到好处,既不能过头,更不能缺位.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无论是传道授业解惑的为师者,还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为政者,在教育事业上,他们肩负的责任是多么的重要,他们的所作所为的意义是多么的深远.

在人的一生中,年龄越小,学习潜力越大,未来的学习也是建立在早期学习基础之上的.因此,儿童时期的教育投资最具成长性,投资回报率也最高.在小学这个人生最佳教育时期,我们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通过活动把孩子领到了古人面前,接受古圣先贤的指导,让孩子增加良师益友,让他们早日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其意义非常重大.

“君子慎始,差若毫厘,谬以千里.”《学而》是《论语》的首篇,宋人吴寿昌说:“今读《论语》,且熟读《学而》一篇.若明得一篇,其余自然易晓.”朱熹对首篇评价是:“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因此,对“学而时习之”这一《论语》的首篇首句来讲,对其正确理解非常重要.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对国学经典正确理解的基础上,诵读后才会取得良好效果.初读《论语》时,如果孩子对开篇第一句话就不能正确理解,并心领神会,就有可能失去继续读下去的兴趣,即使被强制续读下去,其效果也会大打折扣,也为对整篇《论语》的不求甚解,开了个坏头.

如果孩子不能正确理解,却被天天要求遵照去做,也会让这句话变成宗教的教条,变成硬性的道德规范,麻木地去遵守执行.由此产生的消极作用,也可能会造成孩子对《论语》的排斥,对《四书》的反感,会让国学经典远离孩子,让其中的“道”和“乐”也远离孩子,于国于民真是失之大矣.因此,“学而时习之”这句话的误读对小学生的危害尤其甚大,其辨正对当前的小学课堂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学而时习之”应该在小学课堂教学中抓紧辨正

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但对中国几千年来积累的国学冲击也很大.近年来,国学经典也成为人们谈论思想文化时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各种解读国学的书籍争相出版,各种品说古人的节目陆续播放,教育部推动的“中华诵”经典诵读活动也如火如荼地开展,孔子学院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建立.国学经典文化在当前得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空前未有的重视,这一大好形势也给我们开展误读辨正提供了非常好的时机.

近期国学经典教育成为小学课堂教学的热点之一,成为各个学校关注的焦点.为了让国学经典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教育系统的工作者们进行了很多有益探索,一线教师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很多专家学者为编写教材也付出了大量心血.目前,我国小学的国学经典教育正在经历从无到有、从点到面、逐步完善的建立过程.

去年11月,总书记到孔府考察,将《论语诠解》和《孔子家语通解》这两本书拿起来,翻阅时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此语使得两本书一夜畅销.我国的教育主管机构和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在教育事业的发展规划、协调管理和教育实践等方面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国内关于国学经典的教育培训机构也很多,习总书记的这句话对于我们教育工作者而言,也有一定的教育和指导意义.

我们可否探讨,由某个上层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倡导发起一个主题活动,比如以《论语》开篇第一句话的误读辨正为主题,把一线工作者的误读当做一个污染源来治理,引导一线工作者重新解释论语,进而从根本上让这句话不再误导孩子,让《论语》更正确直白鲜活地走进孩子们的心里,避免对孩子走先污染再治理的道路.

另外,如果能有一个专门的编纂委员会,或者某个当代儒学大家能够担当,能立足学术前沿,遵守学术规范,兼顾学术性,更重普及性,把古今关于《论语》的误读辨正研究归纳整理,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有针对性地做一篇小学生专用的《论语浅释》,把误读都修正过来,还小学生一个客观直白的《论语》,让孔子不再哭泣,那真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善莫大焉.

五、结语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5000年,给我们留下了无数光辉灿烂的文化.国学经典对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增强学校文化底蕴、加强学生道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爱孩子的教育成长是一种社会责任.看到身边很多老师、家长和教辅还在“学而时习之”的误读中,还在误导我们的孩子,内心难以平静.另外,多年来,很多人在为孔子被误读而呐喊,此处拿一句话来做专门的辨正探讨,但愿能有抛砖引玉之效,也冀做燎原之星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