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图时代:“图”“文”关系新解

点赞:30926 浏览:14333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读图时代”的到来,形成了当代文化中由“文”到“图”的这种媒介载体的转变.其实文字和图像虽各有自己的审美特点,但都是传承人类文明的工具,并无孰优孰劣之分.随着由引图入文向引文入图的转变,图文不仅可以互补共存,而且可以相得益彰.

读图时代:“图”“文”关系新解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图像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硕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关 键 词 :读图时代 审美空间 神圣性 图文共生

作者简介:孔凡娟 (1981―),女,汉族,山东济宁人,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09)-17-0077-01

在“后现代”迈入人类的发展史之后,便以秋风狂扫落叶般地席卷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各个方面.近年来,“读图时代”,这个几近泛滥的时髦语词,虽不敌“后现代”的粗犷豪迈的颠覆之势,但也以汹汹气势横扫了长期以来以文字为主导的文化.由此,在视觉文化的冲击下, 充斥于当代生活的大量图像正以惊人的力量改变着人们的阅读取向,这就是人们的阅读就逐渐地转变成种种不同的读图形式,这就促成了由“读文”到“读图”的转向.这一新的转向,引起了大量学者的关注,图与文的关系到底如何,学术界的同仁们莫衷一是.在这里,笔者想在比较研究的基础上谈一下自己的观点,以供学界参考.

一、图文并无优劣之分

文字是一个开放的、相对不确定的,可挖可掘的,充满意义“空白”的审美空间,其中的意义和内涵,需要人们驰骋想象,反复把玩思考,后方可得出.这就拉长了从感知审美对象到得出意会中的形象的长度,而且其中仍然留有有许多不确定的意义空间.比如读《红楼梦》,只一个林黛玉到底如何长相,便能激起人们无尽的遐想,犹如“一千个人读者,便有一千个汉姆雷特”.所以说,文字中所蕴含的想象空间是无穷尽的,文字中所描述的意象永远是确定中的不确定.由于思考长度的拉长,想象空间的拓宽,文字便具有了神秘性、模糊性、不确定性.人们向来对模糊的、认识不清的、神秘的的事物,充满一种敬畏之情.于是,人们一直对文字进行着阐释、再阐释的工作,正是如此,在文字的祛魅和复魅之间,便衍生出了人们对文字的深沉绵厚的崇拜情结.于是当近年来文字的主导地位受到图像冲击和渗透的时候,不少人便极力地排斥、抵制图像的发展.与文字不同的是,图像直接以感性的意象,直觉在人们感知里.相对于文字,图像是一个虽亦可挖、亦可掘,但相对封闭、相对确定的审美空间.老版电视剧《红楼梦》里的“林妹妹”,就是长成陈晓旭的样子,“宝姐姐”就是长成张莉的样子,这样一来,一下子就把人们对她们的想象定了格.于是确定了的形象,无法再延展人们的对其想象的空间,当它们清晰地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时,模糊感、神秘感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时人们对其祛魅后的落寞和失望.似乎,不确定的东西,永远高于确定了的东西,思想意会到的东西,永远美于眼睛看到的东西.

费尔巴哈曾说:“可以肯定,对于符号胜过实物、摹本胜过原本、现象胜过本质的现在这个时代,只有幻想才是神圣的,而真理,却反而被认为是非神圣的.是的,神圣性正随着真理之减少和幻想之增加而上升,所以,最高级的幻想也就是最高级的神圣”.[1]于是,人们总在追寻文字里那不确定的意象,以为想象中的那一个才是最美的、最神圣的.这就是图像在人们潜意识里就低了文字一等.这样说来,图像实际上一起感性的存在,压缩了人们想象的空间,缩短了思考的长度,于是乎,一些人得出,文字是更具有理性的特点,它更能启迪人们的深沉思考,传达深层的意义,而图像更具有感性的特点,只是满足人们的直觉需要,不能启迪人们的深沉思考,传达深层的意义.其实,这些都是人们一厢情愿的结论而已,图像和文字,不论其想象空间的大小,不论其思考的长度如何,其所传达的终极意蕴都指向其背后,它们都需要想象,也都需要思考,其意义的获得,都需要一番苦心的思考,所不同的是,只不过两者一开始把握意象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所以,图像和文字一样,亦能承载人类的厚重文明和文化,无所谓孰优孰劣、孰深孰浅.

二、图文可互补并存

图像和文字,都是传承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媒介,都同为语言的载体,不仅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如前文所述说,而且图像和文字之间,一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文字为主导的文化里,图像的作用主要是用来解释文字,作为文字的补充.在很多以生产图像或者图像生产为主的行业里,文字则成为图像的补充说明,在图像中加入文字,是为了更好地阐释图像要表现的内涵和意蕴.如新闻媒体中逐渐加入各种各样的解说图像,照片,画面等等,以更生动形象的阐释文字的叙述内容,《老照片》、《老房子》等中.各个出版社编辑也开始注重装帧设计,封面图画和书中插图,亦是精益求精,给人以视觉的美的感受.《一个人的战争》的全新改装第八版,文字依旧, 惟一不同的就是加入了画家李津画的那200多幅图画,而新版吸引读者的正是这200幅图画.图像最能抓住读者的注意力,图文书也会更好地吸引读者阅读文本,优秀的图像则会帮助读者加强文意理解.传统经典名著加入匠心独运的设计新概念,使得经典的艺术作品变得更加精致耐读,充满魅力.以往的一些经典著作《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等等,都以图像的形式搬上了屏幕,且不说这些经典拍的如何,但就这一点,却使普通大众也都接触到了这些只有精英消费的文化经典,这就使原来的精英文化开始走向了大众文化,经典的普及率大大增加.现在,许多作家的作品,也都成了众多影视的剧本,除了大量的红色经典已成为影视中的秋收一片以外,老舍、巴金、张爱玲、苏童、莫言、贾平凹、李碧华、金庸、琼瑶等等许多作家的作品,由于影视的力量,早已家喻户晓,从而大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

所以文字和图像之间,并不是水火不容,相反它们可以互补并存,相得益彰.文字多一点,或者图像多一点,只是社会时怎么发表展的自然需要,并不存在着谁取代谁,谁谁占主导地位等等之类的纲领性的硬性要求或者认为的结论.即便存在,也应是时怎么发表展的自然而然的需要.由此,读图时代为我们提供了是一个机遇,“要正确认识图与文的关系, 既不能全盘接受图像, 也不能一味地排斥图像, 要以图激文, 以文引图,从而达到图文共生的局面.”[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