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中学生德育教育

点赞:23863 浏览:1081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对中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是任何社会、任何时代都不可忽视的问题.现代的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一代,是明日世界的主人,他们的道德品位与祖国在新世纪的前进步伐紧紧相伴,有什么样的下一代,祖国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而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中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发生的巨大变化,中学生德育面临着新的课题和挑战.如何加强和改进我国中学生的道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道德素质,培养出社会需要的和谐发展的人,是一项关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又是一项复杂、艰难的大事,需要全社会集中智能、广泛参与,才有可能做到对国家、民族负责.

1中学生德育教育存在的问题

正确认识学校德育,对提高德育的实效有莫大的帮助.学校通过传播道德、体验道德与实践道德提升师生善解人意的德行.德行者,道德品质与道德行为总称也.古人云:“德行,内外之称.在心为德,施之为行.”反观学校齐头式的教育,不是立足于平等的教育,而是忽视了学生的德性发展.缘此分析,社会多元化发展使我国的德育显得滞后,教育者对德育教育的认识片面,德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也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德育教育实效性低的内因.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基于新课程理念的中学生德育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德育教育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1.1德育教育的认识片面、个性缺失.目前,学校教育中道德教育虚无主义观念仍然存在,认为道德教育无非是劳民伤财,在做无用功,这说明在学校教育中对德育功能的认识是有局限性的.学校教育中一直存在着道德教育“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情况,没有真正体现德育占首要地位的思想.因此,要逐渐转变人们对德育功能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全面的德育教育观,促使学校德育工作更有效率、更科学、合理.

1.2德育教育目标脱离现实、过于抽象.在德育目标的确定方面,存在这样的疏漏,①德育教育的目标乏力.以班级为主体,德育教育的目标往往是固定统一的,不一定适合所有的道德个体.②德育教育目标设计上过于抽象,脱离生活实际.过于理想化、政治化的德育目标,说教成分多,距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太远,可操作内容少,不易被学生所接受,起不到德育教育目标的激励作用,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达不到育人效果.③目标的设定层次不清.在德育过程中,没有处理好总目标和分层次的关系.总体目标过于强调方向性,没有分解成具体的过程性的达到目标,各阶段目标层次不清,互相重叠,没有遵循科学的层次目标体系,甚至与科学的德育层次目标体系恰恰相反,严重影响德育教育的效果.

1.3德育教育内容滞后、缺乏时代感.我国目前的德育教育内容过于保守,统得过多、过死,缺乏时代感.德育教育内容由于侧重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很少关注学生道德情感、品德、修养等方面,习惯于包办代替,教育没有内化为道德.而把德育误解为道德知识的传授,强调知识的记诵,不在意学生的道德体验,这种知性德育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认知与行为的割裂.


1.4德育教育方法过于单向、教育对象的主体地位缺失.选择什么样的道德教育方法,就选择培养出什么样的人.德育教育方法是将社会道德的规范要求、标准和理想转化为教育对象主体的需要、准则和信念,用来支配受教育者的行为,使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德育教育方法要与教育内容和教育主体的需要相适应,教师必须不断探求新颖、灵活多样和科学的教育方法,决不能仅将学生简单的视为只装知识的容器,忽视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在方法上往往为了应付形势的需要,以一律的内容、形式去进行一律的活动.

2提高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效性的途径

基于以上对中学生德育的分析,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不太理想.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是德育工作生命力的重要体现,这要求我们要改变中学生的道德状况,解决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减小社会环境对中学生德育的不利影响.

2.1构建新的德育教育模式德育模式.实质上是在德育实施过程中道德与德育理论、德育内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径某种组合方式.德育模式的构建是否科学将直接关系到德育实效的最终效果.德育工作是个系统工程,构成这一系统的诸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它们的矛盾运动与协调发展推动着这一过程向预定的方向前进.我国基本上是在封闭的环境中进行纯而又纯的德育,许多教育者只看到了社会环境产生的对学生成长不利的因素,于是割断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而所培育出来的学生步入社会后却无法适应社会现实.在今天这种“封闭”的做法已行不通,随着国际化的推进,社会的网络化,我们必须改变德育教育理念,在真实的社会实践中渗透德育,开放性地构建新的德育教育模式,立足于我国现实,继承传统,借鉴和吸收其它国家和民族的优秀道德成果,将其融入我国的道德体系中,探求提高德育实效的道路,为德育找到切实可行的出路,创造出符合我国国情和时怎么发表展的新的德育教育模式.

2.2创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道德的提升和养成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影响道德个体成长和学校德育的社会环境是多方面的,宏观上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心理在内,微观上又包含学校、家庭、社区、大众传媒等各种因素.社会思想的多元化、社会生活的整体性及存在诸多不利于德育教育的因素,要求我们要积极营造良好的德育教育氛围,为德育的有效实施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