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立校视野下的学校特色建设

点赞:33480 浏览:15618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成锦平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校长,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首批培养对象,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江苏省劳动模范,江苏省人民政府督学,南京师范大学物理教学硕士生导师.

文化立校作为学校发展战略的提出,是文化创新的产物,是教育文化自觉意识的觉醒.它是用文化的视野来解读教育的现写作技巧念,是用文化的定位来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在目前急功近利的社会氛围中,教育在应对未来发展和社会文化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畸形思路、文化误判、战略失衡的倾向.教育实践证明,只有通过文化解读的教育,才会更具时怎么发表展性和战略性.遵循文化立校发展战略,确立人性教育的办学理念,开展品位教育的学校特色建设,以学校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建设为抓手,实现文化立校的整体构想和宏伟蓝图.品位教育作为人性教育理念中彰显出来的现代学校特色,是文化立校的个性化体现和学校建设之美学思想的实现.

一、文化立校是现代学校教育的重要发展战略

文化具有的人文性质是文化立校的基本依据.西方学者大多把文化定位在精神与观念的层次上,以表明文化的内在性与深刻性.文化的内在性和深刻性在于它反映了人的价值本性.文化世界是人类进行活动的产物,是以人为本体的世界,是人的自由创造本性的见证,是人的精神理念与价值关系的显现.一言以蔽之,文化的世界即是“人化”的世界.從起源上看,文化就是人化;從功能上看,文化就是化人.文化本身具有人文性质和人文精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与人文的这种内在一致性,正是我们提倡文化立校的依据.

文化建设对于重构教育理想的推进作用.人文精神的高扬正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真正精神和走向之一,社会在诸多领域都显示出科学与人文、能力与德性、认知与情感的汇合趋势.社会对人的需求突破了以往以知能为本位的框架,知识与人文的对立正在逐步消解,这就为人文素质的培养提供了可能.若從学校文化的发展来看,文化建设必须适应、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对教育改革与发展具有根本性、基础性和长期性的推进作用.不仅如此,教育改革与发展必须要用学校文化的发展来适应与超越动态社会的发展,这是对于教育的困境必须用文化来解构和重构的基本思考和发展战略.

学校文化是文化教育在学校中的存在方式.学校文化是学校的存在方式和学校成员特有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是由学校全体成员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共同生成的体现时代特征和社会进步的,对外具有个性的精神和物质共同体.风俗习惯、教育理念、历史传统、行为规范、人际关系、教育环境、学校制度,以及由此而体现出来的校风和学校精神等,都是学校文化的重要内涵、体现方式和存在载体.实践证明,学校文化是影响学校素质教育效应的重要因素,是衡量学校发展的文化进步程度的重要尺度.学校文化建设不仅关系到教育质量、办学水平和未来公民的素质,还将对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产生长远影响.故而,学校是文化教育的存在,文化才是真正的学校.

文化立校最大限度地体现师生的生命价值.文化立校既有教育和哲学的结合,又有教育与政治、经济融合互动的思考.它在学校生活中发挥“灵魂”的作用,统领教师文化和学生文化的生成与进步,而学生文化、教师文化又以反作用促进学校精神的生成,并以此推动着学校文化的前进,影响育人取向及文化品牌的树立.学校文化在学校核心教育理念的作用下,形成带有方向性、规范各自行为和功能的一种规则.这种规则以自发的内驱力形成一种软实力,塑造师生气质和学校的、师生的文化形象,最大限度地实现广大师生的生命价值.

文化立校视野下的学校特色建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建设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文化立校的实践框架与策略的内涵简述.良好的文化立校实践框架应当包含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等丰富内涵.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建筑、设备设施、绿化为主体的学校硬件建设和以环境、校标、校服为主体的校园符号建设.学校制度文化建设包括以规章制度和课程设置为主体的校园软件建设,以及学校成员对待学校制度的态度等.学校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学校精神、学校传统、学校风气和学校“英雄”等建设内容.学校行为文化建设包括以学校仪式、特色活动、人本阅读、行为机制为主体的学校管理文化建设,以及以道德观、价值观、责任感、幸福观、师生观为主体的师生行为文化建设.开展文化立校实践,必须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以制度创新为抓手,以课程改革为平台,以新型交往关系为亮点,一切基于学生开展学校文化建设.

二、人性教育是文化立校战略的基本理念

关于人性教育的基本理解.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综合属性.它包含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其具体表现为自然属性方面的生物性、发展性、个体性和对世界认识的差异性;社会属性方面的依存性、交往性、道德性和生产关系中的劳动及合作性;精神属性方面的善恶、真检测和对社会生活的动机选择等.人性教育是人性发展和教育人性化的必然要求,是对人性的理性体认、善性启发和追求真善美的教育.它的目标主要是在伸张人的普遍属性的基础上,培育青少年学生追求真的科学、善的道德、美的艺术.真善美的人性本质只有在价值理性得以张扬的健康环境中才能实现,也才能更好地化育儿童、养育人性.人文在文化中实现,文化在人文中彰显,一切人性教育都建立在教育充分人性化的基础上.

人性教育是教育人性化的必然需要.教育人性化作为当代教育理念,强调教育要素、教育过程必须符合人类本性.從人的自然属性出发,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生理与心理发展规律,尊重学生个体的生长与发展的不同起点与选择,尊重学生多元智能中的个性化发展潜质.所有教育实践必须建立在充分认识与尊重人的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否则只能是揠苗助长或者一厢情愿.此外,学校特色的彰显、教师特点的形成和学生特长的培养,也都以此为基础,这样才能焕发出个性的光芒.由此可见,实施关于真的科学、善的道德、美的艺术三位一体的人性化教育十分重要和迫切.


人性教育是学校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为什么现代学校普遍存在文化味缺失的情况因为学校已然成为教育的机器,浸泡在整个工具理性和科学主义至上的社会环境中.过去的学校是文化的发源地,现在的学校是知识的超市,文化气息相当淡薄.可以这么说,现代学校存在的教育的教条化与虚拟化、学生的工具化与同质化、教师的功利化与简单化等问题正在困扰着学校教育,使学校教育步步远离人性化.理想的现代学校教育是人性化教育.当学生不觉得自己是学习与考试的机器,教师不觉得自己是搬运和传授的机器,学校不觉得自己是运行制度和教条的管理机器时,这个学校及其师生的教育生活可能距离人性就不太远了.因此,人性教育应该成为现代教育对工具理性与科学主义的价值救赎与时代呼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