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眼中的东方社会

点赞:30537 浏览:1436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具有以下几点基本特征:以“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为宏观背景、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作用的辩证法为主线、立足于“历史环境”的唯物史观分析、立足于历史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来分析东方社会.本文分析了这些特征并进一步阐释了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的当代性.

关 键 词 马克思 东方社会理论 历史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231-01

19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当以中国为典型代表的东方文明由盛转衰之际,资本主义政治和经济在欧美却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时期.中国的起义连绵不断已经汇聚成强大的革命中国也是在这个时期被英国的大炮打醒,自身的闭关锁国与文明状态正式被打破,开始与外界建立一些联系,这些联系都是被动的,都是对自身发展不利的联系,英国通过大炮打破了中国封闭的状态,随之而来的是大量的入侵,越来越多的流入中国,大量的白银流出,中国在1840年战争失败后被迫付给英国赔款,大量的非生产性的消费,贸易所引起的大量金银外流,外国竞争对本国生产的破坏,国家行政机关的腐化,这一切造成了两个结果:旧税捐更重更难负担,此外有加上了新税捐这些破坏性因素都在影响着中国的财政、社会风气、工业发展和政治结构.

一、马克思眼中的东方社会

(一)地理因素

东方社会的划分很大程度上取决与各自的地理位置,俄国的对华贸易主要是通过陆路运输,因为在陆路贸易中,他们是不会有竞争者的,俄国以恰克图为主要活动中心.但是贸易的主要方式是物物交换,中国提供的主要商品是茶叶,俄国主要提供的是纺织品,由于贸易的增长,使得恰克图由一个普通的要塞和集市地点发展成一个相当大的城市,也与北京建立了密切的联系.这时候的地理位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俄国还不满足于陆路贸易说带来的利益,他们还在想方设法的利用地理位置的优越,企图用武力占领黑龙江两岸的地方来扩大他的贸易范围,他们在利用一切可以把握的机会设法参与中国的海上贸易.俄国通过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利用来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权利,并借助地理环境展开相互竞争与协调的过程及其形成的空间关系来实现其自身利益的最大化.

(二)经济因素

当时中国处于半封闭状态,是在自然条件下的自给自足,传统的小农经济占据统治地位.战争带来了传统的自然经济解体,其根本原因是英国想要打开中国的经济以及原料市场,对中国掠夺廉价原料,并且对中国倾销商品.在此之前,中国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优势地位.英国为扭转对华贸易误差,开始对华,的使中国经济以及国防遭到严重破坏白银大量外流,官兵体弱,官吏腐败,光绪帝命林则徐负责硝烟运动,林则徐的虎门硝烟是战争的直接原因. 后来中国战败,中英签订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中国的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开始解体,被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此时的西方列强对中国经济属于商品输出阶段.战争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打开,也开始了中国近代史进程.中国开始由封建君主制逐渐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并且所谓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性质也跟经济有一定的关系的.

二、马克思眼中东方社会的主要特征

(一)社会政治制度特征

的入侵使得国家大部分人民处于思想、精神的混沌状态,百姓吸食,官员则纵容,聚敛钱财,他们的行为逐渐腐蚀着这个国家家长制的权利,腐蚀着这个广大的国家机器的各部分间的唯一的精神联系.随着日益成为中国人的统治者,皇帝及其周围墨守陈规的大官也就日益丧失了他们自己的权利.政治权利的丧失也就意味着国将不国,收到外国列强的统治,随之而来的民族起义是为了拯救这个国家和人民.

(二)社会文化形式的特征

从战争开始,民族饱受凌辱,国家被瓜分的残酷现实,给全国人民思想上以很大的震动,社会各阶层都从各自的立场、观点、不同的角度纷纷探讨救国图强的种种途径,各种思潮也作为最迫切的研究课题,从而兴起了一股强大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救国图强的社会思潮.1840年的炮声轰醒了中国的知识界,中国的知识界终于从过去“天朝大国”“长治久安”的幻想中看到即将亡国灭种的危势.先进的知识分子转而关心祖国的危亡 ,民族的灾难,积极寻找改革之道.他们提出“更法”“改制”、“师夷长技以制夷”等方针给以后的改革者和爱国者很大的启迪,对近代的思想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八十年代的中法战争、特别是九十年代的中日甲午战争 ,洋务运动彻底宣告失败.于是出现了以“变法”“维新”为旗帜,以进化论和天赋人权学说为思想武器,批判封建君主专制,抨击封建旧思想、旧文化,大力提倡新学,并以“ 变亦变,不变亦变 ”的强硬姿态要求进行社会改革.


三、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带来的启示

(一)东方的中国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从历史上来说,封建制度已经腐朽不堪,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先进的中国人开始了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而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说明了农民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失败说明了中国在当时的环境下不可能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后来由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取得的胜利说明了,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是历史的选择.

马克思眼中的东方社会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地理环境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的.自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来,都始终强调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十七大报告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