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述评

点赞:28102 浏览:1307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越来越多学者对乐观展开研究.作为一种稳定的特质,乐观对促进个体的社会适应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将对两者的内在关系进行阐述与分析探讨.

关 键 词 :乐观;社会适应;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6-0113-02

一、乐观的内涵

关于乐观的概念目前仍无统一的定义.学界对其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将乐观看做是人格特征中的一种,称乐观人格倾向,也叫气质性乐观.指个体期望积极结果的到来,相信事情总会往好的方面发展;另一种是将乐观看作是一种归因风格,既乐观解释风格.是指个体对事情的成败进行归因时所出现出的一种具体的原因,乐观解释风格的个体会将积极事件归为内部、稳定的、普遍的原因,对消极事件则解释为外部、不稳定的、具体的原因,而悲观解释风格的被试则相反.综合上述观点以及国内外学者对乐观的解读,本研究认为乐观是指个体对未来生活的期望,也是对现实中各种事物及情境的积极认知.


对乐观的作用机制研究主要集中在应对策略的研究上.有研究者指出在压力的情境下,相比于悲观者,乐观个体往往表现出更好的应对方式,他们比悲观者有着更好的工作表现(Scheier,l993).这是由于乐观者与悲观者在面临问题时所采用的应对策略不同.乐观者更可能采取积极和灵活的应对方式,如问题取向应对策略,当这种应对策略不能解决问题时,他们则会转向使用适应性更强的情绪取向的应对策略,如接纳、幽默感、积极重构情境等;而悲观者更可能采取消极的应对策略,如情绪取向应对策略,且更容易使用否认、放弃和逃避的策略.也有研究中发现,乐观主义与问题取向的应对方式、社会支持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情绪取向的应对方式、分心与逃避等应对方式有显著的负相关.我国学者张淑华、陈仪(2009)研究发现,个体的乐观倾向越高则越少采用逃避应对方式,从而维持良好的适应水平;个体的悲观倾向越高则越倾向于采取逃避应对,从而体验到更多的消极情绪和感受到较低的生活满意度.在压力情境下,乐观是调节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的内在资源.已有大量研究证明,乐观的认知倾向的个体对外界压力事件威胁性的评估较低,更倾向认为自己有应付能力,从而减少负性情绪体验;而在悲观的认知倾向下,个体可能会对外界的压力事件作出有偏差的判断,认为自己应对能力不足,因而可能增加负性情绪体验.

二、社会适应的含义

社会适应的概念起源于美国对特殊儿童的研究,该领域研究将社会适应看作个体适应环境或者社会的一种“有效性”,强调个体所处环境或者文化的重要性.之后有关社会适应的内涵与外延不断拓展.虽然目前对社会适应的研究不断在丰富,但学者对社会适应这一概念的定义仍未统一.综合分析已有的研究文献,社会适应的概念主要分为以下几种:①过程说,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接受现有的社会生活方式和道德行为规范的过程.②状态说,认为社会个体能够接受社会规范,行为表现符合社会的要求,并且与他人和谐相处的生活状态.③行为说,这种观点认为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环境的要求与身心发展的需要而必须在实践活动中学会选择和回避的行为.④品质说,认为社会适应是个体特有的一种心理品质.我们认为,社会适应是指个体的行为符合社会要求,并努力改变环境使自己能够更好地发展适应的过程.

国内外对于社会适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社会适应的总体情况以及与它密切相关的各方面:心理适应、人际关系适应、学校适应等等,研究主要关注影响社会适应的因素,如人格、自我概念、自尊、应对方式和认知方式等.如李彩娜、周伟(2009)研究发现,人格与社会适应之间存在显著相关,人格类型不同的大学生其社会适应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张守臣(2010)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人格不仅可以直接影响社会适应性,而且人格中的部分因子也可以通过认知风格变量对社会适应产生间接的影响.

三、乐观与社会适应的关系

乐观作为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积极的认知特征,其形成过程是长期积累下来的,作为“自动化”的认知加工模式,可以将乐观看做一种稳定的内部资源,它在个体行为的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学者陈建文指出,在个体的社会适应过程中,有些适应过程本身就是认知适应,认知适应是否良好决定了个体适应水平的高低.从一个角度说,即个体拥有越乐观的解释风格,那么对其社会适应能力的形成就越有利;若其解释风格越消极悲观,那么他的适应能力就越差.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提出,个体适应的机制就是在环境的变化中个体不断地调整自身认知结构,通过同化与顺应两种作用使内部的认知结构与外部环境保持平衡的过程.个体达到社会适应的状态,要经历以下四个环节:一是心理发动环节.个体内在的心理需要在一定的情景下被激发,并指向特定对象和目标的心理过程;二是评估比较环节.个体的内在需要导向动机收到外界情境的阻碍,个体对自身内部资源与外在压力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的过程.三是内容操作环节.个体在自我与环境的对比优势或劣势的基础之上,针对具体情境提供不同的应对策略,从而克服压力缓解紧张的过程.四是评价过程.面对各种各样的压力,个体倾向采用的策略不同,不同个体会做出不同的应对反对,而导致不同的适应结果.

乐观与社会适应的关系述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个体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乐观者与悲观者在认知结构上是存在显著差异的.而在社会适应过程中,乐观的个体在遇到困难与挫折时,能够冷静面对问题并客观做出解释分析,及时采取恰当合理的方式予以应对解决,从而实现新的认知结构与环境的平衡.而悲观的个体容易对事件进行消极倾向的归因,从而产生到更多的负面情绪,不利于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学者们通过一系列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研究发现,悲观的解释风格与抑郁、焦虑等有显著的正相关.即悲观者得心理疾病的概率更高,社会适应水平更低.

乐观在个体解决社会适应问题过程中所起的概括作用可概括如下:一是个体的人格特质是决定其会遭遇何种适应问题的首要原因.不同人格特征的个体选择的社会环境也会不同,从而面临的社会适应问题也不同.乐观作为个体的一种内化的人格特质,使个体更倾向于寻找和选择与自身相匹配的社会环境.二是乐观在人们解释社会适应问题中起着关键作用.个体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如何解读认知,对其将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方式有着决定性的作用.乐观者往往对外界信息有着积极的归因,自信心更强,从而能有效解决问题,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社会适应.三是乐观在人们解决特定社会适应问题中起着重要作用,决定着个体采取何种应对策略处理面临的适应问题.乐观者会选择积极面对问题,并倾向于采取积极、灵活的方式解决问题,而非消极应对或逃避问题.

四、小结

综上所述,乐观与个体社会适应水平密切相关.这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在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为了更好的培养个体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家长和社会应当将乐观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相结合,培养个体的乐观品质,注意引导个体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和归因方式,从而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增强心理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