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社会的符号区分

点赞:10171 浏览:441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现代的符号消费中,人们通过拥有、使用和消费符号意义,来形成(保持)独特的趣味.这种独特的趣味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消费主体所处的(所向往的)场域的特征,以及其在场域中所处的位置.正是通过趣味这种外化,符号实现了区分自己场域与其他场域,以及场域内人所处位置的不同的功能.


关 键 词 :消费符号化;场域;区分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240-02

鲍德里亚在早期的《消费社会》中把社会定义为消费社会,即以消费为中心的社会,它是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物的丰富而出现的物的系统化和符号化而出现的一种社会形态.物已经不仅仅是它所拥有的物质属性,更多的是它符号意义的表征.“消费社会的商品具有符号价值,人们对商品消费的无穷化;供求和需求同质化.”消费品的同质化,让任何事物都有了被替代的可能,而要在同质化中取胜,就要制造“差异效果”,使消费者获得“差异化”的快感享受:能够和同类共享,又能够与非同类相区分.科技的发展使单纯依靠技术上的使用价值来区分商品的希望变得越来越渺茫,强调商品所具有的文化符号意义成了制造“差异”的一个优先的选择:即对商品的文化符号意义的赋予来区别于其他同类的商品,从而显示自己的独特.

相较于过去人们在消费过程中对商品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重视,消费社会的人们更加关注商品所具有的文化符号意义及其所能够带来的差异化的体验,购写行为与真实需要之间就开始脱节,购写某商品并非仅仅消费其使用价值,更多的偏向于获取其文化符号价值.物更多的变成了各种符号,象征码或代码,其意义不仅在于事物的具体属性或者功能,而更多的体现为它所具有的文化符号意义,即使用价值之外的价值.“作为消费者的是视听者,如果真正从日常生活的需要的立场去看,那就意味着商品在眼下卖不出去,因此广告必须把他们引向幻想的爱情和的原野.”广告把消费者引向消费产品的文化符号,即你写了某种商品就拥有了它所被赋予的一切,哈根达斯不仅仅是雪糕,而更多的是“爱她”的表现;住房也不仅仅是遮风避雨,还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浪漫幻想的实现.在很多的时候,人们消费的并不仅仅是消费物品使用价值即它的实用功能,而且也在消费着它的交换价值,消费着它所在的系统中的符号意义.“在文化视野中,商品的生产同时是一个文化的和认知的过程:商品不仅是物质上被生产的物品,而且是印刻了某种文化的东西.”商品的消费也就不仅是使用价值的让渡,很大的程度上是文化意义的消耗,或者说是对文化符号的一个解码的过程.通过使用价值的消耗,获得必须的享受,同时通过对它又拥有的文化的一种占有来获得社会的价值,如声望,名誉,夸耀,消费在很大的程度上符号化了.

消费社会的符号区分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符号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对符号的占有和消费,并不是消费社会的专利.中国古代社会中对一些特定的物品的使用有严格的明文规定或者集体共识,通过对物品的使用实行严格的门槛准入制度即少数人宣告自己对这些符号意义的占有,以及违背就会带来各种恶果,来宣告自己不同的阶级和身份.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以及互联网发展,社会资源的共享成为了现实.这有助于人们突破传统的阶级限制,人们在不同的时空享着社会生活所提供的符号系统,似乎人们拥有了一样的权力:只要你喜欢而且能力足够,似乎所有的消费品都可以拥有.这似乎意味着通过物品来区分不同的阶层的不平等已经不存在了.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人们却常常遭遇消费了产品,却消费不起其符号意义的“暴发户”式的尴尬.消费了产品的使用价值并不等于消费了它的符号价值,这个符号价值需要的不仅仅是消费者本人的认同,还需要他人的认同.而那些来自于他本身所在场域或所向往的那个场域(小世界)的认同,往往对其拥有某种符号意义有很大的影响,而对这些不同的符号意义的拥有或消费又成为区分同类和非同类的一个参考标准.现代社会这种不平等依然存在着,只是它更加的隐秘,也更加的不为人注意.

布尔迪厄认为在分化社会中,浑然一体的社会世界被分化为一个个“各自为政”的小世界即场域.而这个场域场域就是“商品、怎么写作、知识或社会地位以及竞争性位置的生产、流通与挪用领域.行动者在为了积累、垄断不同的资本类型而展开的斗争中进行这种生产、流通与挪用.场域可以被视为围绕特定的资本类型和资本组合而组织的结构化空间.”在场域中根据不同的资本的拥有数量和分配方式,不同的主体在场域中处于不同的位置,即领导与被领导的地位.而将决定这些位置的竞争的资本主要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以社会声望、头衔等),不同的场域,不同的资本起着支配作用,但它们在一定的情况下又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比如通过投资教育,经济资本可以转化为文化资本,而社会资本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带来经济资本.

在消费的行为中,经济资本占最重要的地位,而且经济资本拥有的多寡本身就是一种区分不同的社会阶层的标准,但在文化符号越来越重要的社会生活中,仅仅拥有大量的经济资本已不能在日常生活中居于支配地位.所以很多的人通过消耗经济资实现经济资本向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转化,获得文化和社会资本,以期获得在场域的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或者更好的进入所向往的场域.“在任何具有高度组织性的工业社会,声望最终都取决于经济实力.而显示经济实力以赢得荣誉、保全声望的办法,就是有闲以及进行夸耀性消费.因此在任何阶级中,只要有可能,这两种办法——有闲和夸耀性消费——就都会盛行.”人们不光通过这个有闲和夸耀性消费来显示自己不同身份和品味,也显示自己的群体性.对于那些本来就居于特定场域的人而言,拥有某样物品是自己人的一种识别的标志,也是区别于其他人的参考标准之一.而对于那些不处于这一场域,而希望进入这一场域的人们而言,拥有这样的物品也是跻身于自己目标场域的通行证.特别是在现代广告的影响下,人们的价值理念也总是在无意识中或多或少的接受着物品的文化符号所宣扬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似乎只要人们购写了那些产品,人们就会拥有那些符号:只要我们购写了,我们就是了:只要购写那些符号,人们的美好幻想和就会实现.产品通过被赋予各种各样的文化意义来制造给消费者不同的浪漫幻想,让消费者在自我意识中完成对幻想世界的自我修正,从而形成独特的体验快感,形成个体独特的趣味.而且通过拥有和使用了这种独特的符号,自己就获得了进入或者继续留在某个社群的通行证. 但是这些场域中的支配与被支配的地位并不是不变的,它们也是主体通过自身所拥有的资本种类和数量来决定,占优势的主体拥有合法性.而这种合法性正是场域内主体争夺的资源,谁拥有了这种合法性,就间接的进入了支配层面,因而也就不断有人要争夺和挑战这种合法性.一种情况是场域内的一些人,他们可能没有拥有占优势的资本数量或者种类,但是又不甘于居于支配的地位,他们希望借一种新的游戏规则,来改变原有的秩序,从而实现自身在场域内所处地位的上升,他们更多的是走另外的一种路线来反抗原有的秩序.而另外的一种情况是由于一些场域外的人的僭越,场域内的人感受到了威胁,而为了显示自己所处的场域独特或者巩固原有的有利位置,他们就会制定一些新的规则来强调自己场域的独特和与场外人的区分.而这些不管是为了挑战原有秩序或者巩固原有秩序,强调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一直是常用的方式,而这两种资本又常常是相互交织,不能截然区分开的.相较于经济资本而言,这两种资本的获得通常需要更多的投资和长期的培养.因而趣味、品味也常常成了这种强调的外化形式.

在消费物品更加的偏向于消费文化意义的现代社会中,品味或趣味通常在对其符号意义的选择中,是一种文化的选择活动,而这种表现又是经济资本、文化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外化或者是其的无意识的表现.同时主体所体现出来的品味或者趣味又反过来又在很大的程度上显示主体出主体所拥有的各种资本的数量及种类,从而揭示出主体所处的场域,以及主体在场域中所处的位置.但是趣味与品位并不是天生的,也不是速成的,相较于一夜暴富获得经济资本的发生概率要低得多,它更多的是长期培养和传承的结果.“研究证明,一切文化实践(参观博物馆,听音乐会,阅读等等)和对文学、绘画和音乐的偏爱,都与受教育程度(由学历和受教育年限来衡量)以及社会出身密切相关.”

家庭和学校是培养趣味和品味的重要场所,而这些也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因而通过一主体所属的场域,以及在场域中个人对物的选择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看到主体的所属的位置,毕竟成功改变原有状况相对还是比较少的.拥有的或者是所向往,所追求的趣味或品味,可以表现出来种种的隐形的资本状况,这又在很大的程度上起着区分主体的场域和其他场域的作用,当然也是衡量其在所处场域的等级位置的一个参考依据.正是在实践生活中,这些区分的得以运行,不同的场域得以形成,场域内的等级得以确立.“习得文化的方式借助使用文化的方式(文化实践)得以延续:正是实践包含的难以估量的因素区分了不同(且等级相异的),或迟或早的,或家庭或学校文化习得模式,区分了标志个体特征的不同等级(诸如学究气或者摩登的).”

在现代的符号消费中,符号意义在消费行为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人们通过拥有、使用和消费符号意义,来形成或保持独特的趣味.通过趣味的选择或者保持又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消费主体所处的或所向往的场域的特征,以及其在场域中所处的位置.正是通过趣味,符号实现了区分自己场域与其他场域,以及场域内人所处位置的不同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