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语篇和社会》述评

点赞:5190 浏览:178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诸多学科的学者曾对意义做过研究,包括语言学、社会学、语言哲学等.对于“意义存在于何处”这个问题,研究者们都给出了不同看法.乔姆斯基语言学学派和认知语言学学派认为,意义存在于人的大脑中,语言机制让思想和语言之间进行相互转化.针对这种观点,一些学者提出了反对意见.Wolfgang Teubert认为,意义存在于语篇中.Wolfgang Teubert的新著《意义、语篇和社会》(Meaning, Discourse and Society)代表着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进行的语言意义研究的最新进展.

该书是剑桥大学出版社2010年出版的语言学新书.作者Wolfgang Teubert是英国伯明翰大学英语系语料语言学教授.曾与人合著《语料库语言学简介》(Corpus Linguistics: A Short Introduction, 2007)、《篇章、话语与语料库》(Text, Discourse and Corpora, 2007)、合编《语料库语言学—语言学核心概念读本》(Corpus Linguistics: Critical Concepts in Linguistics: A Reader, 2007)、和《篇章语料库语多语地词典学》(Text Corpora and Multilingual Lexicography, 2007).全书共290页,除了书前的“导论”和书末的“结语”,共16章,分为两部分.下面简要介绍其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 意义、思维和大脑

本部分包括前七章,主要介绍了意义研究的多种方法,指出了“一个词(短语)的意义就是它所对应的心理概念”这个理论的不足.得出“意义不存在于大脑中”这个结论.

作者介绍了在二十世纪后半期占据主导地位的“认知转向”,接着回顾了思维语言学的历史并对心理概念作了评论.认知研究方法把意义当作思维概念或它所对应的认知表征.例如,乔姆斯基的学生Jerry Fodor (1975) 提出出了复合词外,每个词都对应一个思维概念.欧洲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也曾研究过意义,开发出了“将词汇意义转化成由公式准则所表征的思维概念”这样一套模型.其代表人物Algirdas Julien Greimas以及Bernard Pottier曾试图把词义义位(sememes)切割为多块儿显著特征,称其为“semes”(p.15).还有一种研究方法是语言编程,这种方法认为,意义是独立于语境而存在的.这种研究方法并不具备很强的可行性.机器翻译的创始人Alan Melby曾在《语言的可能性》(Melby & Warner, 1995)一书中指出:“独立于语言之外的普遍意义根本就是不存在的”(p.70).

通过乔姆斯基语言学、认知语言学、结构主义语言学以及语言编程这几种对于意义的研究方法,作者指出世界上是不存在心理概念的,即使存在,也不能为各种实际调查研究所利用.因此,他认为人们是不能通过研究“概念”来找到意义的.那么,意义究竟存在于何处呢?作者指出,意义存在于社会的语篇之中.

第二部分 语篇和社会

这一部分包括第八至十六章,主要谈到语篇和社会,提出了“意义存在于语篇中”这一核心的观点.


在第八章,托伊贝特主要讲到语篇中的语言这个话题.作者认为,语言交流塑造了语篇.隐藏在人们大脑中的思维不能被人们所利用,只有当这些思维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世人共知的时候,它才成为了语篇的一部分.Foucault(1972)在《考古学知识》中反复强调,语篇是由一套法则、规律和规则构建起来的(p.119).作者反对这种观点,提出是语篇创造了语篇(p.120).以Norman Fairclough为代表的批评语篇分析界学者们认为是社会构建了语篇(p.120).相反,作者认为是语篇构建了社会(p.121).如果没有了语篇,就没有了各种社会关系.当然,Habermas指出:“语篇会通过某种歪曲的途径呈现现实世界,最终人们也是被强迫达成共识”(p.123).他认为人们的交际不是真实交际,而是模拟交际.针对这种观点,作者认为这种语篇是经不起考验的.不同的语篇可以建构不同的现实世界.

第九章谈到社会和语言的关系,语言建构了社会,社会丰富了语言.语篇给人际行为赋予了意义.这种“意义”是社会的基本特征,意义建构了社会.Herbert Blumer的符号互动理论的核心观点是:意义组成社会.他认为意义的建构不是集体行为而是个体行为并完全忽视语篇的作用.作者反对这种观点,他认为个体思维和经历不属于社会,集体思维和经历才属于社会.德国社会学家Niklas Luhman所说的“意义”,正是作者所说的语篇共同体里集体思维所表达的语篇意图性(p.20).只有当集体思维取代个体思维,语篇中的意义才会被人们所利用,才有了价值.

第十至十二章谈到语言表达的两种基本形式:口述和文字.口语是人们交流的原始工具,文字却使得语篇不断发展和完善起来.文字丰富了语篇中的意义并让语篇内容得以保存.文字对社会各个方面都有影响,比如法律、历史、知识以及财产分配和人类思想.经验语言学所涉及的语言形式主要是文字语言.这便是第十二章的内容.

第十三章讲了意义、知识与现实构建之间的关系.他反对Goldman把知识理解为私有知识的.他认为私有知识是不可及的,公共知识却是可及的.只有当隐藏在个体思维中的私有知识进入到语篇中时,它才变成了有效知识(p.182).对于意义和知识的区别,作者认为,它们只不过是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观察角度罢了.实际上,语篇中的物体所包含的知识与代表该物体的词汇所表达的意义是一种共存关系(p.177,180).意义就是语篇中文本词汇的涵义.意义和知识是共存的(p.189),是语篇的基本组成部分(p.184).

《意义、语篇和社会》述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意义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第十四章主要讨论了科学语言是否能够列入现实世界中.作者认为,应该把科学报告语看作对虚拟原始语世界进行再创造的一种尝试.科学家们研究的数据来自现实世界.如果读者能够与实验者以及语篇中所描述的某个场景达成一致,那么这个科学报告就是成功的.

第十五章讲到历史性、互文性和诠释学(hermeneutics).诠释学是一门解释(interpratation)艺术,意义也只能在语篇中才能被诠释.互文和阐释(paraphrase)是诠释分析采用的两种基本方法.这两种方法都检测定了语篇是可以自身生成的(self-referential).这就是说,新文本源自旧文本,是旧文本的延续和发展.互文性是语篇的特征(p.211).任何语篇都具有历史性维度,任何意义和解释都是暂时的.互文与阐释是为解释提供文本依据的重要材料(p.207).在最后一章,作者分析了俳句,旨在说明任何文本的意义都是可以通过该文本与其它文本之间的联系以及对该文本内容的阐释从而提炼出来的(p.29).在任何时候,俳句都是可以被重新解释的.

在结语部分,作者重申了四个观点:意义不存在于个体思维,而是存在于语篇中;语篇构建了现实世界;个体经历和意图不具社会属性,集体经历和意图才具有社会属性;人们可以共同合作起来改变现实,创造新的现实世界.

下面做一点简评.本书主要围绕“意义存在于语篇中”这个观点做了详尽而深入的阐述.语篇中包含集体思维;集体思维让语篇共同体里的成员相互分享和交流具有象征意义的内容,共同探讨现实世界中的意义,从而产生新的意义.因此,意义创造了社会,社会产生了意义.本书对意义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读者可以从一个独特的角度来思考意义.

总之,作者否认了乔姆斯基语言学和认知语言学学派提出的“意义存在于大脑中”的观点,并从社会语言学的全新视角来研究意义,提出了“意义存在于语篇之中”这一新观点.本书阐述了社会语言学界对意义研究的一些前沿问题,为语言意义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