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

点赞:30821 浏览:1440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尽管“切实加强美育工作,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在法规建设、行政管理、教学活动、教师队伍、设备器材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目前在一些学校还处于相对薄弱的地位.其原因主要是:

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课程设置大多沿袭专业化教育的模式,缺乏具有针对综合大学学生的音乐教学培养方案,缺乏科学系统的课程设置与教学规范.有的高校艺术管理部门与教学机构脱节,师资队伍不稳定,致使音乐通识教育往往流于一种点缀或辅助的空架势.由于跳不出专业音乐院校教学观念的束缚,课程有过于注重音乐知识传授和技能训练的倾向,也缺乏明确的人才培养标准和尺度.目前,国内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方案、教学模式、预期效果等尚处试验阶段.对大学公共音乐教育的研究仍停留在个体的片断式的论述中,或依附在专业教育统领的思维定式中进行切块式的研究,这种研究不仅缺少系统完善的整合,也难以发挥其在实践应用中的有效性.由于没有统筹的制度和量化标准,师资力量薄弱,教学计划随意,造成因人设岗而盲目开课,用音乐讲座或社团活动代替教学内容等不规范现象,以致在不少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中存在淡化普及与教化,只重视对特长生的培养和以参加艺术竞赛活动等为主的倾向,忽视了着眼于有效的教学质量和大多数学生未能参与感悟、体验音乐的弊端.这也就无形中导致学术与教研活动常被列入无关紧要的境地.仅凭教师个人的特长和兴趣开设选修课,教学的随意性很大,也就自然谈不上有明确的培养规格和教学质量了.

2003年教育部为解决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师资与水平的提高,特在音乐学院和首都师范大学设置了国内首届在职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硕士的培养,旨在尽快培养一批提高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高层次的专业师资队伍,目前在五年中陆续培养的150名高校公共艺术硕士人才已步入工作岗位,分布在各省市的高校.然而据不完全调查,一部分教师在获取音乐硕士学位后却离开了原岗位,只把获得的硕士学位当作了进人专业音乐院校任职的敲门砖,并没有致力于在普通高校尽职尽责,违背了国家的培养初衷,是令人遗憾和失望的.

大学公共音乐教师是美的启迪者、传播者,不仅要有正确的审美观,坚实的专业技能与理论基础,更要掌握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美学等广博知识的一般原理,在拥有深刻的自我建树中带领和感染大学生去领会美、体验美、表现美、创造美.同时,还要兼顾教学与艺术实践指导等多重角色于一体,这将无形规定着大学公共音乐教师必定要具备的高水平的职业需要.因此,不仅需要加强大学公共音乐教师的知识构成和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更要从政策制度层面进一步加以规范并加强对被培养教师的品德和职业道德的要求.

教育部在课程指导方案中指出:“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其中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并配备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所需的专用教室和器材.”各高校领导和有关部门应切实落实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当然也要非常重视教师的切身问题,为他们的付出和成长提供实实在在的机会和空间,并在探索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效能、师资储备等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并扎扎实实地予以落实.

对普通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教育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音乐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这种表述明确地提出,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不是专业教育或职业教育,不是造就音乐家.正是源于这种基本育人目标的宽泛性,在水平提高和目标检测时存在—定的难度.文理工科的学生将来并不从事音乐学科的研究,也不做音乐学科的教育家和专家.但音乐教育却始终备受关注和重视,因为它是人类完善自身、追求和谐进步、陶养情感和提升精神境界的通道.“如果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具有局部性质的话(例如:道德形成的是道德规范,政治形成的是政治观点,哲学形成的是世界观,科学把人造就成专家),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就完整的人.”(尤·鲍列夫《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公共音乐教育的目标既不能停留在基础音乐教育的延续上,也不能等同于专业培养的目标,它与音乐专业教师和音乐专家学科视域所涉猎的知识程度和教学模式应有一个明确的定位和区分.公共与专业教育两者的相同本质都是音乐的探究和学习,分别表征为专家的探究学习与大众的探究学习.这在同一学科不同教育的两个方面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发展和相互提升的.其总体目标都是建立在科学社会对人才知识结构和总体素质要求的基础上,造就一大批现代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人才.但大学公共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侧重于对学生注入高雅品位和正面引导的同时,给予喜爱音乐的学生以自由发展的权利:兼顾音乐特长生与普通大学生的平衡发展;尽可能地增加音乐综合教育,让每个人都能享受音乐教育的熏陶,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更具幸福快乐之人的特质.这也就是音乐教育之所以被世界各国大学教育所重视和推崇之所在.

音乐教育要求向每个大学生敞开大门,但一部分学生受限于音乐天赋和自信不足等,加之选修课程列入自觉自愿、学分记入比例占很少等自由度,造成面向全体的艺术教育常难以切实落实.由于人的智能的多样性和智能的差异性,每个人不可能在所有智能方面得到相同的发展.所以,我们的大学应该为学生提供和寻求相适应的音乐课程,并探寻与这些课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为学生选择适合他们文化背景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的艺术“大餐”,让大学生实现自己所寻求的音乐智能.过去的音乐教育往往是用一种统一观来塑造学生,而新的音乐教育观则非常强调差异性,既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的统一性,又关注其差异性是非常必要的.当然我们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批判、创新的精神,形成自己正确的音乐价值观.大学生思想较成熟稳定,对人生和社会有自己的看法和判断.教育不仅需要“诱导式”的教学和训练,而且需要有更深更广的文化内涵和更加理性灵活的教育方式.公共音乐教育尽管不排斥职业教育的内容,但其根本目的是培养个人能在面对人生与世界的过程中,拥有高尚的心灵,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工作、人生和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