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教材兴趣的三部曲

点赞:29153 浏览:13270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数学阅读是学生个体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阅读数学材料、建构数学意义和方法的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获取信息,汲取知识,发展数学思维,学习数学语言的重要途径.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人们不仅需要具备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能力,而且还需要具有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最实际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积极性中最现实、最活跃的心理成分.有了兴趣,学生就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进行学习.学习兴趣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一般来说是从“有趣”开始,产生“兴趣”,然后向“志趣”发展的.教师对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教材的引导,不妨也可以沿着“要我读”、“我要读”、“我会读”三部曲来进行.

激发学生自主阅读数学教材兴趣的三部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学生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要我读――引导学生在阅读数学教材时体味“趣味性”

学习素材往往是将学生引入学习的“诱饵”.小学数学教材上,各种素材多以图片、游戏、卡通、表格、文字等多种方式呈现,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要让学生对数学教材产生“读”的,教师不妨可以主动从教材挖掘一些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生感兴趣的,能够理解的素材作为阅读初期的学习内容,采用小步子“扶”读的策略,让学生体味数学教材内容的趣味.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教材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新的学习之窗,那就是“你知道吗”.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资源,内容涉及多个方面:古代数学知识、自然科学、环境保护等等.这么好的教学资源,教师要充分利用,指导学生广泛阅读.例如,教授除法 “三位数除以两位数”(五入调商)时,让学生阅读书后的 “你知道吗”,通过阅读使他们明白“同头无除商,除数折半商四五”这两种试商方法,再尝试应用这两种方法,体会试商方法的多样化与合理性,从而灵活地试商.另外,可利用数学阅读活动课的时间,指导学生读一些数学历史故事、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可谓一举多得.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们都习惯了“听中学”的传统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他们只是规规矩矩的坐着听,这样上课很容易走神.为此,教师可以有意选择阅读材料,布置阅读提纲,让学生按提纲要求阅读,有了提纲,学生在阅读教材中才会伴随着大脑的思考,保持强烈的求知欲并努力去探索.针对教材内容,教师还可以适当补充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的有意义、有趣味的背景资料或引申材料,从而增强阅读内容的趣味性、实用性.在具体的阅读活动中,及时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从中体会阅读后的成就感,增强阅读的主动性.

二、我要读――引导学生在阅读数学教材时体验“实用性”

人的兴趣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兴趣也是以需要为基础的,虽然不是所有的需要都会产生兴趣,但是符合需要的事物,都可能引起人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正是基于对知识的需要而发生的.同时,兴趣又是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的.人在实践活动过程中,总是不断发现问题并不断解决问题,也就不断产生新的需要,因而兴趣也就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扩大,不断地丰富,不断地形成和发展起来.因此,学习兴趣总是在求知需要的基础上发生,并通过学习的实践活动逐步地形成和发展.它既是过去学习的产物,也是促进今后学习的手段.

例如:在教学“利息”一课时,创设这样的问题:“同学们,谁愿意帮老师算一下,1000元钱存入银行,存一年,到期后我可以得到多少利息?存五年呢?”该问题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很多学生说愿意,他们还不知道利息的计算方法,学生跃跃欲试,但无从下手,接着教师让学生阅读“利息的计算”一节,学生在数学教材的指导下,利用利息公式,帮老师解决了这个实际问题.学生也由此感受到数学教材的实用性特点,逐步产生向课本要解题方法的兴趣.

数学教材中概念、性质、法则、公式以及解题方法、操作步骤的表述,由于其自身特点的要求往往具有更高的严密性和逻辑性.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教材的实用性,还依靠平时数学课堂上老师要恰当地分析教材,恰到好处地在重、难点及思想方法上巧妙地点拔,使学生真正地吃透教材.

三、我会读――引导学生在阅读数学教材时学会“自我提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线,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探索和创新的源头.要求学生学会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质疑能使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渐提高,思维逐渐严谨缜密.数学教材的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不妨可以从让学生学会“自我提问”做起.提问的内容因阅读的素材内容不同,如概念、例题等可有所区别,但是围绕阅读素材展开思考是不变的主旨.

例如:教学“求最大公因数”,学生阅读课题后,教师就让学生质疑.学生提出:“什么叫公因数?”“怎样求公因数?”“用什么方法求最大公因数?”等问题.经过学生提问这一环节,学生在自己提出问题的驱动下,学生会自觉主动地阅读课本,寻求方法.又如在教学“平行线”时,在学生阅读了平行线的定义后,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要在同一平面内?”“不在同一平面内永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会出现什么情况?”久而久之,学生在阅读时就会抓住关键,多问为什么,从而使学生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经常训练学生在阅读时的“自我提问,对形成学生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非常有益,学生注意阅读数学教材上的每句话,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认真体会其中隐含的数学规律,力求真正理解新引出的概念、原理的抽象概括过程.

数学阅读不同于语文和外语的阅读,讲究阅读速度,每分钟达到多少字、词,它重在分析、思考、体会,短短一面的教材有时甚至要安排十分钟以上的阅读时间.安排阅读前一定要估算好时间,在既定目标的状态下,留给学生分析思考的余地,保证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能理解并记忆主要内容,而且能够解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唯有读与思结合,阅读才是有价值的阅读.

【作者单位:苏州市新庄小学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