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题”大做的音乐课

点赞:15235 浏览:6852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音乐教学内容选题尽量可以“小”,形式可以多样,创意新颖,注重音乐性,从中落实音乐的基本要素,渗透音乐教学新课程理念,达到以审美为核心的目的.

关 键 词 :教学选题;形式;创意;音乐性

作为有二十年音乐教育实践的教师,笔者经历了旧教材到新教材的变化,以及教学理念的更新,和部分同行一样在这改革的道路上走了不少弯路,特别是课时内教学内容的安排,有时为了强调多或讲究综合,往往眉毛胡子一把抓,把好几个作品或好几类不同内容往一堂课内灌.教学内容显得杂乱无序,从表面上看,课堂丰富了、热闹了,结果却没带给学生多少实质的东西.因为多而乱,教学目标就显得模糊不清.

看过教参里关于教学的建议,里面有分课时的建议,基本是针对单元内几课时的总体内容所建议的,有些一课时里内容也不少,当然编者强调适用者则用,不适用者则不用,要有自主意识.经过不断学习和摸索,认真学习观摩优质课、交流课等等,总结出一个值得与大家分享的看法,那就是教学内容选择要“小”,这“小”也可以理解为“少”,在“小”字上大做“文章”.

下面笔者谈谈对课堂内容“点”选得“小”的几点感悟:

一、“点”小,形式多

音乐课中,教学内容虽然选题“小”,但形式照样可以多样化.通过多样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发挥他们的想象力,从而使学生能真正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

如今中小学选择单一教唱一首歌曲的课堂越来越少见,很多同行也许觉得过于单调(即“点”过于“小”)或者难上,特别是公开课基本都不敢冒这个风险,但笔者却欣喜地听到了小学一堂这样的课,虽然这位老师七次重复播放一首歌曲,可她对学生的要求却各不相同.第一次聆听要求学生闭眼,第二次聆听要求学生睁开眼睛,第三次要求张大嘴巴,第四次要求跟随歌曲节奏摇头等这种重复我们不觉得累赘,反而觉得恰到好处、必不可少.音乐是不怕重复的,忌讳的是每一次重复形式单一,没有任何要求,那样才显得枯燥乏味!科学地运用重复作用原理,针对性地让音乐反复在学生耳边响起,是增强旋律印象,加深情感体验,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

小“题”大做的音乐课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音乐教学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初中十五册第四单元,教参里的课时分配建议是第二课时可以安排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和《图画展览会》两个作品,也可以将歌曲《美丽的村庄》的学唱分散在三个课时进行,结合歌曲学习欣赏本单元的三首乐曲.笔者一般会把《在中亚细亚的草原上》单独安排一课时,把其他几个作品分两课时完成.而最近听了富阳郁达夫中学华志红老师的一节展示课,却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他只选了一个“点”(即一个作品《图画展览会》),整堂课却涵盖了音乐的各要素、学科的综合理念、丰富的音乐实践等等.下面与同行们一起分享一些细节.

1.引课用了三幅图,老师自己用琵琶弹出三段音乐,由学生选配并说出各自的理由,这样让学生对音画结合有初步的印象.

2.漫步主题和三个段落,他用了不同的方式解释音乐,每个环节都有新意,每段音乐学生都有机会进行多维表演,有“说一说”、“走一走”、“演一演”.老师先用钢琴伴奏让学生唱一唱,接着自己根据音乐漫步走动表演欣赏图画的脚步与神情,最后走到学生中间随意拍拍几个学生的肩膀,被拍到的学生就随老师身后在教室里边唱漫步主题边按拍点走.

3.《牛车》.这段音乐是大号演奏驾车人之歌,老师引导学生想象速度慢时,说明车上的货物重,路况比较差,力度变化也很大:p渐强到ff渐弱到p.力度有变化,说明牛车也有变化,让学生能把音乐中的速度和力度变化跟路况以及牛车离听者的远近距离联系上.

4.《两个犹太人》.老师先让学生听音乐,问学生联想到怎样的两个犹太人,到底是胖还是瘦,性格如何,脾气怎样等等.学生通过聆听音乐大致能想象出力度强声音浑厚低沉的是趾高气扬的富人,而音区较高、速度较快短促轻巧的是代表胆小心虚的穷人.接着出示《两个犹太人》图,让学生在视觉上观察画中人物的外形、服饰、行为和表情,从中找出差异.老师对穷人和富人的即兴表演,把两个犹太人演得淋漓尽致.最后老师请了班上两位学生(一胖一瘦),听着音乐表演两个犹太人,“富人”的趾高气扬,“穷人”的低声下气,把音乐给演“活”了.

5.《基辅大门》.老师先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画,图画由三部分组成,让学生讨论用怎样的速度、力度来表现三部分建筑,讨论后学生选其中一部分建筑讲出自己的创意,这样做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最后让学生聆听交响乐演奏的《基辅大门》完成表格,把每部分音乐形象以及用到了哪些乐器描述出来.课末,老师赠言:音乐有画意,画中有音乐.从感性到理性升华了课堂.

像这样“点”小形式却生动、多样的音乐课.不妨是同行们借鉴的典范.

二、“点”小,创意新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著名音乐家卡巴列夫斯基说过:“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是把音乐美的魅力传送给他们的先决条件.”如果没有学习兴趣,再好的作品也是无心欣赏的,更加谈不上审美教育了.音乐教学的价值就是要让学生能真实感受体验到音乐作品的丰富情感,理解其深刻的思想内涵,使思想得到升华,灵魂得以净化.但是往往为了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却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需要,经常强迫他们按老师的要求行事,这就使学生对音乐的热忱消失殆尽.学生是音乐课堂的主人,音乐课堂教学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也就是说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课堂上要让学生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必须重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课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备课时就要巧妙构思,联系现实生活,在单一内容的基础上设计出新颖的东西.

比如,有一位小学教师选上舒曼的《梦幻曲》,她用生活中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吹泡泡来演绎此曲的旋律,还播放“天使合唱团”的《梦幻曲》让学生用“lu”哼唱,边唱边做“托泡泡”的动作,学生的小手随旋律变化而缓缓上下挥动,在场的所有老师仿佛都被带入了美丽的“梦幻王国”.这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获得了更丰富的音乐体验. 再如,一位初中教师选了一个内容:走进变奏曲――《鳟鱼》.“点”虽小,但她却能独辟蹊径,上出新意.

在初听《鳟鱼》歌曲片段时她请学生用手模仿鱼儿在水中游,后边“游”边唱,这样有趣的模仿加深了学生对主题音乐情绪的体验和鳟鱼形象的理解.

接着她挑选了四个变奏,分别用红、黄、黑、紫色的鱼来代表,把舒伯特想告诉我们的话隐藏在各色鱼里.如:

A.红色的鱼(变奏一片段):钢琴主奏,活泼欢快.学生想象到了快乐的鱼儿.

B.的鱼(变奏三片段):速度、节奏变化了,也出现了音色低沉的主题旋律.学生自然联想到了紧张不安、惊慌失措的鱼.

C.黑色的鱼(变奏四片段):力度变化了,请同学用双手挥拳表示变强处音乐,用轻轻拍掌表示变弱处音乐.这样来演绎极度恐慌的鱼.

D.紫色的鱼(变奏五片段):让学生选出和音乐情绪相符合的选项――哭泣的鱼.

这样挑选四个变奏片段让学生选择性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通过聆听、对比、律动等教学手段,让学生在音乐中感知音乐要素的变化,对作品的情绪产生了直接的感悟,这种新颖的创意让学生扎实地掌握了变奏知识.

例如:叶丽慧老师的欣赏课《如何“聆听”音乐》,这节课是以“聆听音乐的方法”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通过听觉实践认识聆听音乐的方法”为教学过程,以“运用习得的方法让学生自主聆听音乐”为教学延伸.并通过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设计,将聆听音乐的思维方法置于结构性和系统性的框架之中,笔者觉得她点也选得挺“小”的,就一个作品《雷鸣电闪波尔卡》,但创新的理念与方法真值得同行们学习.具体过程如下:1.把音乐听“清”――听清楚乐曲的结构脉络:(1)听清引子和尾声(2)听清主题和连接句,(3)听清主题旋律的顺序;2.把音乐听“厚”――清楚乐曲的结构层次:(1)横向听――听节奏、音高、节拍等(2)纵向听――听伴奏、旋律等(3)纵深听――相关背景文化等这节课学生并未因教学内容转向了对聆听音乐方法的关注而感到枯燥乏味,相反,课堂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教师从学生的聆听经验入手,拉近学生与本课内容心理上和知识上的距离.在一个个具体的音乐实践中,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聆听音乐的方法.它能给予学生一点启示,在听其他作品时,就可以用这个方法去听.笔者认为,这堂课是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和突破,值得同行们思考和学习.

三、“点”小,重音乐

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的过程.音乐课应充分发挥音乐艺术特有的魅力,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重点,用音乐的手段、方法实施教学,用音乐的情感、旋律激励情感,让学生徜徉在音乐美的海洋中.音乐教学呼唤音乐本色的回归,而越来越多的专家和一线教师都意识到,现在其他学科的太多东西充斥了课堂,这无形中削弱了音乐课的学科特点,让音乐教学内容只成了点缀与陪衬.因为音乐教学内容虽然要关注学科综合,但不能忘记音乐学科的音乐性,单一课无论形式多还是创意新,都不能离开音乐本位,深挖“音乐性”始终要贯穿整个课堂教学.当然许多教师都能通过聆听音乐、情境带动、分解细节等方式,充分体现音乐课教学的音乐性.但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如何使“音乐为本”的理念落到实处,彰显音乐教学的魅力,就要看我们教师在实践中对这一理念的把握程度和运用水平.

比如:有一位老师上《卡门序曲》:分段欣赏A段时,反复让学生先听两遍音乐,第一遍要求感受旋律的节奏和力度,第二遍请学生想象音乐表现的场面.而后多次播放A段音乐让学生模仿军叉演奏来加入那个热闹的场面.每一次的感受与活动都有音乐相伴.欣赏B段要求学生用“啦”唱出来感受旋律的形象,并与A段作比较.欣赏C段时哪怕是老师拿红斗篷表演斗牛士都是有音乐作伴奏的.对于这堂课的课堂环节的设计上,她始终注意了要突出音乐课堂的音乐性.同时每个环节的设计又注意了要为中心内容怎么写作的意图.

比如:华老师的另一节课交响诗《嘎达梅林》,他是这样安排的:

1.欣赏蒙古族歌手腾格尔演唱的《嘎达梅林》;

2.简介作品与曲作者(配《嘎达梅林》的音乐);

3.按故事发展的线索进行音乐赏析:引子(宁静的草原)――王爷出卖土地的消息传来――嘎达号召起义――起义队伍奔驰在千里草原――战争与死亡――尾声(雄壮的赞歌);

4.完整欣赏全曲.

交响诗《嘎达梅林》可谓是一部可用耳朵“看”的电影.华老师通过音乐与故事情节构建桥梁,紧紧抓住音乐这条主线,拉近了学生与交响音乐的距离,激发了学生乐于聆听的愿望.学生从中获得了音乐的审美体验,在音乐的环境中学习了音乐、理解了音乐、感悟了音乐、表现了音乐.

综上所述,音乐课堂教学内容的选择并非多就好.选少点,甚至是单一的内容,只要教师肯下功夫,深入理解,挖掘音乐作品.从形式上,创意上,并贯穿音乐性的学科特点,也照样能渗透感受与鉴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的课程理念,照样能以审美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关注音乐要素,重视师生互动,使学生不仅从一堂课里受益,而是通过这堂课学到实质的东西,乃至受益终身.


总之,音乐教学正如教育家们所说的:“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音乐教师以敬业的姿态,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大胆尝试,一定能在自己的音乐教学岗位上奏响新的篇章,这也需要我们音乐教师为之不懈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