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迁移理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

点赞:6352 浏览:197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较为重视.而学习迁移能力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利条件.同时教育界也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教学理念,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途径、方法等.学习迁移的内涵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其内容有两方面,即正迁移、负迁移,正迁移能够很好地促使学生增强知识、能力,负迁移则对学生的学习有阻碍和误导的作用.本文则着重分析学习迁移理论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有效应用与实践.

关 键 词 :学习迁移;初三化学;应用与实践

学生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一般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都是在已知的知识经验和实践基础上获取一定的技能、学习方法等,而通过获取技能和学习方法又能够促使其探究新知识、增强新技能.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影响、促进就是学习的迁移.美国心理学家比格指出:“学校的功率,大多依学生们所学材料可能迁移的数量和质量而定.因而,学习迁移是教育最后必须寄托的柱石.如果学生在学校中学习的材料无助于他们进一步沿着学术的程序,并且不但在目前,而且在以后的生活中也不能更有效地应付各种情境,那么,他们就是在浪费他们的许多时间.”因此,教师应结合学科的特点,开展学习迁移教学理念,借以来提升学生的技能,增强其科学素养.在此,笔者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谈一下学习的迁移理论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

一、构建适合学生学习迁移的教学情境

一定的教学情境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状态,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一定的适合学生开展正迁移思维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自主探究,进行学习的迁移.初中生年龄较小,很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如果他们身边没有积极学习的氛围,那么将很难做到善学,也很难做到透过已知知识来实现其他知识的学习.因此,教师可以营造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氛围,促使迁移生成可能.如:在教学中,笔者首先结合学生的全面学习状况营造一个积极的学习氛围,如: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不管问题的难易程度如何,笔者都予以肯定;倡导学生的个性思维,逐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尊重学生的思维和观点,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形成;对于有争议的问题,笔者让学生自主进行辩论、交流,给予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在积极的环境中开展思维,促使学习迁移的形成.其次,在教学中构建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在自由的、宽松的教学环境中学习,有利于学习迁移的持续性.笔者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一般以化学史、社会实际情况、新闻热点、生活常识等结合不同的内容选取不同的材料作为教学情境,进而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自主或者合作地对问题进行思考、讨论,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新知,实现学习迁移的持续发展.如:在学习“铁生锈的条件”教学内容时,笔者以生活中见到的金属生锈的现象为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思考铁生锈的原因,促使学生展开思维,提出观点,有的说是因为空气中有水蒸气,是水和铁发生了化学反应;有的说是因为铁和空气中的氧气接触发生的化学反应,还有的说是空气和水共同作用与铁发生的反应等等多种检测设.笔者则趁势结语,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对这些情况进行验证,同时引导学生开展知识的正迁移,思考怎样有效地防止铁生锈.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作为吸引学生自主探究的引子,不仅仅有利于学生学习迁移的形成,而且还能让学生在实践中增强化学体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可谓一举多得.


二、搭建利于学生学习迁移的知识结构体系

初中化学内容涉及面较广,其知识点较为繁琐,同时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较为密切.初中生自己还没有形成组织知识结构体系的能力,需要教师的引导和锻炼.可以说,有效的知识结构体系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实现迁移的前提条件,如果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那么迁移则无法进行.对此,教师必须要加强对学生化学基本概念、原理的教学,强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借此为学习迁移奠定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多元化的方式来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知识的记忆和运用.如:运用直观的形象来使抽象的化学概念、原理具体化,促使学生对其知识体系形成感性认识,即笔者在教学中结合教育内容运用实验演示、模型、多媒体等,来更直接、更直观地将化学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透过直观的形象来增强其对化学知识的感知,进而促使其开展学习迁移,总结知识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体系.在教学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时,笔者首先演示实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变化后存在的物质;其次,引导学生自主分析、总结相关的概念、本质等;最后,演示化学事物的范围,找出其类化相关的知识内容,形成系统性的概念.再如:明确事物的概念,引导学生向其概念的外延进行延伸探究,开展学习迁移,形成知识体系;加强练习,锻炼学生一题多解,活跃其思维,有助于学习迁移的形成;及时地总结知识,建立知识结构体系等,以多元化的方式来丰富化学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学习迁移的知识结构体系的构建.

三、培养学生较强的概括能力,促进学习迁移

贾德的迁移的概括化理论曾提出:“两个学习活动之间存在着共同成分,这是产生迁移的必要条件,而实现迁移的关键则在于学习者能否概括出两种学习活动之间的共同原理.”教学实践证明:对知识之间共性或者内在联系的高度概括是学习迁移实现的本质所在.笔者从以下几方面来引导学生开展化学知识的概括能力.

1.性质概括.化学知识中包含着几千万种物质,而每种物质都有着自己的理化性质,让学生去了解每种物质的性质则是很难实现的.但是物质与物质之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都会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或者相似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其性质的特征对物质进行分类、概括总结,进而开展学习迁移,逐渐扩大化学知识的范围.如:在学习碳酸钠和碳酸钙都能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时,笔者引导学生概括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的共同特征,借以来迁移到碳酸盐的一些其它反应现象.

学习迁移理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初中化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内在联系概括.即通过化学现象、化学量等化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来进行有规律的概括,借以通过其内在联系开展迁移扩大化学知识圈.

3.原理概括.即根据化学学科的特征,从现象、事实和逻辑推理中概括出化学基本原理.一般来说,原理、理论、规律具有较高的概括水平,能反映事物的内在本质或联系,学生掌握这些原理就可以依据它去理解新事物,以实现迁移.

四、实施科学探究,深化学习迁移质量

初中化学知识中需要大量的实验探究,而科学探究是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通过实验、实践来获取知识和技能,重视对学生体验科学研究过程的引导,力在培养学生的科学观念和素养.可以说科学探究是学生终身学习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会面临许多概念、原理相对抽象的知识,而想要引导学生开展正迁移,那么实施科学探究、诱发学生开展思维就非常必要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首先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问题;其次,通过交流、探讨,提出猜想与检测设;再次,自主或者小组合作制定出实验方案;最后,进行实验验证,总结相关知识原理.这样在实践过程中不仅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科学情况,掌握化学知识,而且,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学生所获取的具体的化学内容能够促进学习的迁移,可以说是对学习迁移的一种深化.

总而言之,在开展学习迁移教学理念时,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思维,进而结合化学知识的特性来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开展学习迁移的有利途径,最大限度地促成化学知识之间的迁移,以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