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长恨歌》的两个译文

点赞:18002 浏览:816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主要是通过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来评析白居易《长恨歌》的两个译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评论,即理解对等、风格对等以及文化迁移.通过对两篇译文的比较,得出结论:在翻译,尤其是汉诗英译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力求做到语言和文化的忠实对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再现中国古诗的“意美”、“音美”和“形美”,才能将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进一步推广.

关键字:功能对等 翻译 《长恨歌》

评《长恨歌》的两个译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英语语言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0)-03-0176-02

1 引言

诗歌是民族语言的精粹,凝聚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古诗的翻译历来是很多翻译工作者极其重视的.但是诗歌的翻译困难较多,如果译不出原诗的意境、神韵和风格,最后难免会落个“虽译犹未译也”的结局.所以许多文人试图制定一些标准来衡量诗歌翻译的优劣,化解翻译过程中的困难.关于译文评析的标准,难有定论,但是有一点是公认的,那就是忠实和通顺是翻译的基本标准.白居易的《长恨歌》在中国文学史上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而经久不衰.因此,很多译者都对这首诗进行翻译.本文主要对以下两篇译文进行比较研究:一篇为杨宪益、戴乃迭的(以下简称杨译本),一篇为许渊冲的(以下简称许译本),希望通过两篇的比较,进一步领略诗的脱俗之美,并且能够发现诗歌翻译中,怎样才能更好地表达出中国古诗的神韵,更好的展现中国古典文化的内涵.

2 理论背景

2,1理解对等

把原文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翻译出来,是一个由理解到表达的过程.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要正确理解原文的意思,然后才有可能用译语表达出来.显然,理解是前提,表达是以理解为基础的.只有真正理解原文,才有可能产生准确的译文,错误的理解只能导致错误的翻译.

诗中有“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的名句,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反衬出杨贵妃的倾城之貌.

Glancingbackandiling,

SherevealedahundredchaTms,

Allthepowderedladiesofthesixpalaces

Atonceseemeddullandcolorless,(杨译本)

“百媚生”的“百”字其实是个概数的虚写,不是真指一百,而是指很多,这是汉语的特点.杨氏夫妇译为ahundredcharms,这也无可厚非,但读者也许不了解汉语虚数的特点,他们会质疑杨贵妃为何是ahundredcharms而不是athousand或amillion.

Turningherheadsheiledsosweetandfullofgrace

Thatsheoutshoneinsixpalacesthefairestfaces(许译本)

而许氏将“百媚生”意译成“fullofgrace”显得更贴切.再就是“粉黛”,用的是借代法,指宫娥嫔妃,翻译时最好意译成原诗用借代法所指的事物.杨氏夫妇译为“powderedladies涂脂抹粉的小姐”,许氏翻译为“thefairestfaces最漂亮的脸蛋”,后者比前者译得好,因为白居易想衬托出杨玉环的魅力,连最漂亮的嫔妃都黯然失色.

2,2风格对等

在诗歌的韵律方面,中英文诗歌有很大差别.汉诗有头韵或尾韵,尾韵常是一韵到底.汉诗音美指诗歌的节奏与韵式.《长恨歌》是古体诗,虽不讲究对仗平仄,但韵律变化也复杂多样.英诗中虽然也有头韵和尾韵,但形式自由,尾韵几乎没有一韵到底的.因此,在英译的过程中,很难保留汉诗音美的特点,这是诗歌不可译因素.

杨氏夫妇的译文几乎没有尾韵,是英诗中的自由诗.

许先生把这首诗翻转得声韵和谐,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译诗全篇工整的两行转韵诗律形式.在译文中可以发现,为押韵,译者多次利用了英语诗句可以跨行的优点.在视觉上和听觉上,跨行可以使读者造成短暂的停顿,从而调整自己的欣赏心境,集中注意力去欣赏下一行中的诗句,这样便可以对语言起到调整作用;同时也可以打破一行诗是一个独立的意义单元的固定格式,使读者的注意力不会被封闭在一句之中.跨行不仅可以强化诗歌的张力,而且也符合英语语言的特色.针对这一点,许渊冲教授在《翻译的艺术》中就说过:“汉诗一般是不垮行的,但跨行却符合英诗的格律,也就是英诗之所长,趁韵而跨行可以说是扬长避短.”(1984:90)他的译文每两行压一韵,整首诗读下来充满韵律感,传达了原诗的“音美”.

2,3文化迁移

美国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EugeneNida)说过:“如果两种文化有亲缘关系,而两种语言迥异,译者就应该在译文中进行大量的形式转换(Nida,1964).”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均遵循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体现了唐代玄奘“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原则.

“上穷碧落下黄泉”中“碧落”指九重天中最上一层即“九天”,而“黄泉”乃九层地狱中最底层,又称“九泉”即死人长眠的地方.

Thoughtheysearchedtheskyandherregions,

Ofhertherewasnosign,(杨译本)

Uptotheazurevaultanddowntodeepestplace,

Norabovenorbelowcouldheeverfindhertrace,(许译本)

还有一处是“七月七日长生殿等”.

美中不足之处是两个译本都没有明确说明农历七月七日包含什么特殊意义,杨氏夫妇的翻译是“ontheseventhoftheseventhmonth”,而许先生的是“ontheseventhdayoftheseventhmonth”.按照许先生在《翻译的艺术》一书中的解释,应当增原文形式上没有而内容上实有的含义.七月七日指中国农历的七夕,就是传说中分隔两地的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诗中暗示阴阳两隔的唐玄宗与杨贵妃正如被银河相隔的牛郎织女一样相爱却不能相见.因此,翻译时最好用注释说明,让译文读者脑海中也产生与原文读者一样的共鸣.


3 结语

对于《长恨歌》的主题,众位读者各有自己的观点.其实,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为线索,赋予了它更广泛的意义.但作者更多的还是对爱情悲剧的同情,对纯真爱情的赞美.诗歌写得情真意切,非常感人,从整体上看,两个译本虽各有千秋,但主旨都是尽力再现原文的“意美”“音美”“形美”.杨氏夫妇和许氏的译文都保留了原诗的“美”,把它翻译成了爱情诗,诗歌措辞细腻唯美,是诗译中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