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的整理与出版

点赞:2571 浏览:625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无论是界还是学术界,对近代(指19世纪初至1949年)出版的报纸与杂志都越来越重视.学界的重视带动了出版界对这些近代报刊出版工作的空前的重视与投入,由此产生了一大批规模大、分量重的出版物,这反过来推动了相关研究的发展.但是,在取得可喜成绩的同时,近代报刊的整理和出版工作还有一些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本文试对相关出版情况做一简单的梳理,并略谈个人浅见.


[关 键 词]近代报刊整理出版

一、近代报刊简况

清末,随着西方印刷技术和传播思想的传入,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报刊开始蓬勃发展起来.1822年9月,由葡萄牙人主办的葡文报纸《蜜蜂华报》(AAbelhadaChina)在澳门创刊,“该报以鼓吹立宪派的主张为宗旨等是中国境内出版的最早的近代化报纸”[1].在当时的办报群体中,外国来华传教士是主流.这些传教士创办的报刊“不仅对基督教在华人中的传播,对近代中西文化交流,而且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极具意义”[2].方汉奇先生的《中国近代报刊史》说:“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创办了近200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我国报刊总数的80%以上.”[3]如果方先生的这个统计数字无误的话,那么,到19世纪末我国境内出版的近代报刊总数当在250种左右.这些报刊中有许多是开报刊业之先河的,在中国报刊史上占有较重要的地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广州纪录报》(TheCantonRegister,英文报)、《中国丛报》(ChineseRepository,英文报)、《万国公报》(1868,初名《中国教会新报》,后为扩大销量更名《万国公报》,后维新派办的第一份报纸也袭用其名)等.自1895年康有为创办《万国公报》开始,维新派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办了一系列有较大影响的报刊.

近代报刊的整理与出版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图书馆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在职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6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20世纪初的十几年,我国出版的报刊量激增.《中国近代报刊名录》(史和、姚福申、叶翠娣编,福建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一书收录了1815年至1911年间出版的中文报刊1753种、外文报刊136种,当然这中间包括了一些境外出版的报刊.由于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等重量级出版社加入了期刊编辑和发行的队伍,使得报刊文化更具特色.“近代中国出版文化的特色之一,是‘书店期刊’的盛行.具体地说,就是书店于出版图书之外,还定期印杂志.”[4]

到了20世纪20年代,报刊又经历了一次爆炸式的增长.据平保兴先生的统计,仅“1921―1922年间,我国出版了780种报刊”[5],这是指当年还在运作发行的报刊.这一时期的报刊出版有两个鲜明的特色:一是共产主义理论和革命元素大量涌现,二是女性期刊的大量出现.

20世纪30年代,报刊出版整体质量和数量依旧比较高,仅1935―1936年间全国报刊总数就达1458种[6].但受战争和物价因数的影响,许多期刊旋起旋灭,存续时间相当短暂,这是这一阶段的一个显著特征.40年代的报刊总体的量呈下降趋势,1944―1945年间出版报刊数量为1028种(未包括解放区的报刊)[7],这恐怕依然是因为战争因素在起作用.

在1981年出版的《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1833―1949)》中,收录了全国50家图书馆1957年以前所藏的中文期刊近两万种,如果加上失收部分和外文部分,光是近代期刊的种类就超过了两万种,对学界来说,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二、近代报刊的整理与出版

从解放到现在,全国许多出版单位都对近代报刊的整理和出版工作非常重视,在其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总的来说,这一方面的工作大致可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初始阶段(1949―1966)

其实,这一阶段的前5年,出版业和全国其他的各行各业一样,百废待兴,因此,尚未关注近代期刊的整理和出版工作.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以人民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为代表的出版单位整理、影印了一批民国时期的报刊.比如,人民出版社在1954年到1956年间影印了《新青年》《每周评论》《政治周报》《解放日报(延安)》《中国工人》等刊物.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上海文艺出版社影印了一批文艺类的民国刊物,如《巴尔底山》《正路》《萌芽月刊》《文学新地》《文化月报》《时代文艺》《海风周报》《新流月报》《新兴文化》等.

此时,几份重要的报纸也被整理、出版了,如北京图书馆影印了《人民日报》(晋冀鲁豫边区局机关报,1946年创刊,1948年停刊)、《东北日报》《新华日报》(1938―1947),中华书局在1965年影印了《湘报》.

1966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解放》《》《人》《中国农民》《中国青年》《中国文化》等.

由上我们可以看出,这一阶段出版单位关注的目标主要是以及左联、创造社、太阳社等进步文学团体主编的一些重要报刊.

2.停顿阶段(1967―1979)

受“”这一大环境的影响,这一阶段对近代报刊的整理、出版工作处于停顿状态,未出版任何此类刊物.

3.复兴阶段(1980―2000)

20世纪80年代初,人民出版社又重新启动了“”前的对民国报刊的影印整理活动.其时,该社又影印了《北京大学日刊》《晨报副镌》《晨钟》《大公报》《建设》《救国时报》《热血日报》《汉口民国日报》《少年中国》等刊物.

这个时候,上海书店(原上海古旧书店)作为一支新生的力量,在民国报刊整理、出版领域异军突起,也出版了一大批此类报刊.比如,《申报自由谈》《生活教育》《生活日报》《月月小说》《新小说》《绣像小说》《新新小说》《小说林》《笔谈》《太白》等.

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广东人民出版社等单位的加入,一批规模较大的报纸如《华商报》《盛京时报》《申报》《晋察冀日报》等先后被影印出版.

到了90年代,中华书局陆续推出了《中国近代期刊汇刊》系列图书.这套书收录了《清议报》《强学报》《时务报》《昌言报》等19世纪末有着较大影响的由维新派等创办的近代报刊.进入21世纪后,中华书局又陆续推出了该套丛书的第二辑,收录了《国风报》《民报》《湘报》《译书公会报》等近代报刊.90年代中期,江苏古籍出版社和上海书店出版社联手出版了大型报刊《日报》.

4.鼎盛阶段(2001―)

进入新世纪以后,近代报刊的整理工作进入鼎盛阶段,这具体表现为参加单位的数量进一步加大,图书的选题也更加系统和深入.20世纪的整理工作以期刊的单品种影印为主,而进入21世纪后出现了许多以题材为单位的汇集多种期刊的大型丛书,如《民国佛教期刊文献集成》《中国近现代女性期刊汇编》《伪满洲国期刊汇编》《民国国术期刊文献集成》《晚清珍稀期刊汇编》《民国时期集邮期刊汇粹》《民国新闻期刊汇编》《民国画报汇编》《胡风主编期刊汇辑》《中国近代中医药期刊汇编》等.一般来说,这些丛书的规模较大、内容系统而全面,虽然它们中有的读者面较窄,但对使用者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珍贵资料.

三、对近代报刊整理、出版现状之思考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界通过这些努力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材料,推动了学术的发展.综观近代报刊的出版现状,我认为有几个问题值得出版界、图书馆界和学界进一步关注:

1.出版力量不均衡.有的品种反复出版,如《海潮音》有多家出版单位进行了影印,这固然是因为它比较重要,但在客观上也造成了出版资源的浪费,与此同时有一些十分重要的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外文期刊却少人关注.

2.人名、篇名索引等配套工具的编制比较滞后.在文献的量非常庞大时候,这无疑影响了已出版图书的利用.

3.由于有些报刊的总量非常大,因此造成了出版物定价高昂,影响了出版物的销售和推广.有些报刊是综合类的,某些特定科研单位也许只对其中部分文章感兴趣,如果其所占比例过小,使得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也会影响销售.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办法是将同一期刊或不同期刊的同类内容辑出,单独出版.这样做既可以降低成本与定价,又细分了市场,扩大了销售面.比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民国期刊资料分类汇编》系列,该系列包括《东方杂志学术类编》《经史关系》《敦煌学研究》《春秋学研究》《三礼研究》等.

4.相关数据库的建设.目前,与近代报刊相关的且较有影响的数据库有国家图书馆的《民国时期文献专题资源库》(读者可以通过该资源库查阅民国期刊4350余种)、上海图书馆的《民国时期期刊篇名数据库》、重庆图书馆的《清末民初报刊篇名索引》等.这些数据库容量都比较大,但是可以根据现在陆续出版的近代报刊对之进行完善.

(作者单位:上海辞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