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感与文艺学

点赞:4540 浏览:1814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中国,也许再也没有哪一个学科像文艺学一样经常为找不着自己的研究对象而陷入尴尬了.对于文艺学应该研究些什么,历来有着不同的观点,最近两年这个问题再次被提到了桌面,围绕着“日常生活审美化”和“审美日常生活化”的倾向展开了一场“文艺学美学何为”的争论.以陶东风、薛富兴、黄应全、魏家川、王南等为主力的青年学者们大力主张对文艺学学科进行反思,以便正面应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对文艺学提出的挑战.①而童庆炳先生等人则对这个主张不以为然,他诘问,难道还有什么文学之外的东西“反而比研究文学和文学问题的研究更是文艺学研究的吗”②其实,这两种观点并不矛盾.他们都赞同“文艺学的当务之急是重建文艺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机、积极的学术联系”,③只是对于这种联系到底应该怎样建立存在分歧.陶东风先生主张通过研究“大众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以及相应的审美活动的日常生活化(或曰审美的泛化)”④作为重建策略.薛富兴先生也主张立足于大众文化立场,以当代大众现实审美活动为起点、为归宿进行文艺学美学的研究.⑤童庆炳先生则认为,加强文艺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联系首要在于关注现实的文学现状,而且他还特别指出,“文学总是文学.文学不可能是日常生活里的几乎所有一切具有一点文学性的东西.”⑥一方是要拓展文学之外的泛审美研究,另一方则强调文艺学的安身立命之本就是文学.到底文艺学的研究对象可不可以包括审美化了的日常生活呢这些泛审美活动与现实的文学现状可否寻找一个共同的联结点回答当然是肯定的,无论是文学还是其它的泛审美活动,都可统一于一个名词之上:快感!

童庆炳先生在《文学理论的边界》一文中有感于当前凡是与有关的文学作品的印数特别巨大而不禁发问:“今天这个时代为什么无‘性’不成小说性与文学的关系是怎样的所谓的‘身体写作’、‘下半身写作’、‘写作’是怎么回事”⑦要回答这些问题并非轻而易举,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快感与美感的关系将是回答这个问题不可绕过的一环.例如,大量读者对这类作品的津津乐道难道都是出于纯粹的审美追求作家们费尽心思的用“身体写作”,甚至是用“下半身写作”也仅仅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要――可是按照弗洛伊德的白日梦理论,这些作品都应该是作家们未曾实现的.此外,这些作品真的只是充斥着么他们怎样才能在快感与美感中寻求一种平衡,既满足自然人源自始祖的原始又满足社会人高于自然的审美追求.如果能把这个问题给解决了,童庆炳先生的疑问就迎刃而解了.陶东风先生所主张的加强对审美泛化的研究,也在很大程度上涉及到了快感的问题.在他所列举的泛审美活动中,无论是广告、时装、还是发生在城市广场、购物中心、超级市场、街心花园等空间的其他泛审美活动,无一不与感官的快感刺激密切相关.且不说广告、时装,就连相对温和的城市规划、居室装修也都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同时尽可能地追求感官的愉悦,有时甚至会为了感官的愉悦而增加或放弃某些本不应该或应该具备的功能.比如在国内各大城市广为盛行的超大广场与摩天巨楼就很难说真的比那些小绿地、小高层更符合实用功能.它们大行其道的真实原因更主要的是为了满足某些人的感官刺激与审美嗜好.

事实上,快感与美感都是美学研究中不容忽视的问题.绝大多数的美学教科书上都会有“美感”的章节.在西方美学史上,美学家们大多认为视听感官即眼睛和耳朵是审美的主要感官,也是美感的主要来源途径,比如阿奎那就曾明确表示“艺术的感官是视觉和听觉.”⑧而中国历史上的圣贤先哲们更愿意把所有的感官都看成是审美感官,无论眼鼻耳舌身,统统包括在内.但不管是听觉也好、视觉也罢,还是中国人尤其强调的味觉,首先都只是单纯的感官快感.即使在其上升为美感之后,也很难说就完全与快感划清了界线,泾渭分明了.更多的时候,美感背后常潜藏着某些已为我们今人熟视无睹的快感事实或生理官能基础.比如男士们对玛丽莲梦露之类性感女星的钟情就是如此.据2004年5月5日的《泰晤士报》报道,最近的一项科学研究表明,男人们钟情于“丰胸纤腰”的女性表面上是因为这种体型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而实际上是因为这种体型的女性的生殖能力比其他体型的女性更强.研究人员指出,这是首次有研究显示大胸脯细腰身的女性有较强的生育能力,也可解释为男性为何受这种女性所吸引,同时显示了女性美丽的标准不是基于文化,而是生育能力.⑨令人沮丧的是,国内学界对于快感的研究则处于一种极为尴尬的状态.在国人的印象中,快感是一个过于低俗的名词.甚至在很长一段时期里一提到“快感”,人们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所谓“资产阶级淫欲”之类莫名其妙的词汇来.这个与我们每一个人都密切相关的词语似乎是一个无关真理,甚至是有损道德的不健康的东西.事实上,快感之于美学的重要意义,是无论如何强调也不会过分的.但是,人们往往在津津乐道的大谈美感的时候忘记了对其生理基础的研究.

忘记不代表着不重要.相反,对于快感以及泛快感的审美活动的研究应该成为文艺学研究当中的一个基本问题,一如快感是美感的基础一样.尤其是当前大众日常审美活动中的快感问题就尤其值得我们注意,这也是我们解决文艺学与当前文艺实践严重脱节的一个有效途径.目前的文艺学研究仍然没有正面回应当下审美活动中的“审快感化”倾向,还一味的停留在经典美学的大厦中研究着自然为经典无比的所谓理论命题.面对着如火如荼的文艺现象,学人们要么认为不符合经典美学的规定而不屑一顾,要么采用并不适合的方法进行隔靴搔痒般的研究.研究角度的盲视加剧了人们对“文艺学何用”的质疑.因此,我们不能再忽视日常审美活动中的快感问题了.方法的多元和研究视角的扩大并不能代替核心问题的研究.并不是说对一个问题的多重视角研究不重要,但是,这种重要需要建立在核心问题的研究基础上.日常生活审美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审美的泛快感化.在西方,已有学者注意到人的快感与美学的关系问题,有的学者更认为基于快感研究之上的身体美学应该是今后美学发展的一个新的方向.美国当代著名学者理查德舒斯特曼在其《实用主义美学》一书为此解释说:因为“身体(别人的甚或自己的)可以提供美的感官感受或(用康德著名的术语来说)‘表象’(representation).”⑩不管这种设想最后有无可能,但至少提醒我们,在身体本身以及人体官能快感再次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的情况下,我们无法不对快感刮目相看.

首先从文艺学的传统研究对象“文学事实、文学经验和文学问题”⑾谈起.正如童庆炳先生所指出的,现在“搞文艺学的人却很少阅读新出现的文学文本,缺乏对新的文学经验、文学问题的深刻分析,结果在课堂上在论文、著作中一味重复过时的文学事实、使得文艺学的教学与研究了无新意.”⑿确实,从事文艺学教学科研的人绝对不能为了理论而理论.理论对具体创作实践当然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但是别忘了,理论本身仍是从实践中来的.当现实的文学实践发生了改变的时候,如果我们还固守着过去的所谓真理不放,则只能造成理论界对于当下文艺实践的缺席.那么,当下的文学实践又是怎么样的呢其中一个显著的特点自然就是童庆炳先生所感叹的那些与相关的作品的极度走红.例如早些年《废都》出版的时候,一时洛阳纸贵,一版再版,据称就连盗版也至少达1200多万册.卫慧的《上海宝贝》、九丹的《乌鸦》、《女人床》以及绵绵的《糖》除了造成巨大的轰动效应之外,还给她们带来了丰厚的版税收入.此后,一个据称曾在北师大诗歌朗诵会上怒斥过众多大学生、研究生的北京女孩春树推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半自传体小说《北京娃娃》,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并一举成为该年度最畅销的作品之一.火爆一时的网络女查重复率木子美的《》不仅在网络上一路飚升,还顺利从网上发展到网下,印数极为可观.这样的例子层出不穷,举不胜举.在当今文坛,“身体写作”似乎都已有点“明日黄花”的味道了,而实际上更多所谓的“写作”、“下半身写作”、“写作”仍蜂拥而起,极为热闹.就连传统意义上的严肃作家,如陈忠实、铁凝等都不乏有丰富成分的作品,更别说贾平凹了.如何看待这些文学现象呢如何分析这些文学作品呢不论采取哪一种方法解读,女权主义、精神分析抑或是消费主义,渗透在这些作品中的快感描绘以及读者在阅读它们时独特的官能感受均是不能掠过的.这种快感正是这些文学现象得以出现的重要原因,如果缺少了对它的研究,我们就很难对这种文学现象作一个真正到位的解读.对于这些所谓“身体写作”作品的畅销,社会学家们也有自己的观点.比如木子美现象,著名性社会学家李银河认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传统道德根深蒂固的社会中,人们的行为模式发生了剧烈的变迁”,“中国社会已经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了(不仅男性享有性自由,女人也将享有)”⒀也就是说,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价值观念开始发生变化,快感已经成为相当一部分人自觉大胆的追求,尤其是一些新生代的知识女性.从深层上说,这是长期被压抑的女性性意识的觉醒,从浅层上说,这未免不是一种宣泄的快感.对于读者而言,阅读这样的文学作品也是一种快感补偿方式,一种不涉及道德的曲折的快感获得.正是基于快感这一个共同的生理心理平台,作家与读者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互动机制,再加之社会大环境的共同渲染,于是文坛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肉味.


因此,用心研究潜藏于这些作品中的快感因素,对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当下的文学现象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真正了解了暗含于社会、人文以及心理背景中的快感要素,我们才不会无的放矢的做一些不知所云的理论阐释.也只有基于这个基点之上,我们才可能既不脱离文学现象这个研究对象,又能够切切实实地关注于文学实践,做到对象与现实的统一;既不脱离文艺学的理论基调,也能应对时代审美风尚的变迁,真正担当起一个成熟的理论学科所应当承担的社会文化责任和建设义务.

扩展到“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领域同样如此.让我们再次温习一下所谓的“日常生活审美化”主要包括那些内容.陶东风在《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一文中说道“在今天,审美活动已经超出所谓纯艺术/文学的范围、渗透到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占据大众文化生活中心的已经不是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绘画、雕塑等经典的艺术门类,而是一些新兴的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如广告、流行歌曲、时装、电视连续剧、乃至环境设计、城市规划、居室装修等.”⒁可见,这里边提到的东西都有可能成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对象.因此,要加强面对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之于文艺学的挑战以及重建文艺学与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机积极的学术关系,简单地说就是加强对这些泛审美/艺术门类以及审美、艺术活动的研究.

对于这些“泛审美/艺术门类或审美、艺术活动”的研究来说,快感同样是解决其理论吁请的关键之一.仅以广告为例.毫不夸张地说,广告是当代社会的人们(尤其是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接触到最多的东西之一.电视上、广播里铺天盖地的广告暂且不提,要坐公交车,上车之前就会看到喷画在车体上的大幅广告;出门逛街,满大街密密麻麻的广告随处可见;就连写一份晚报,除了广告还是广告.一句话,广告让人无处可逃.面对着广告的包围,如何让自己的作品避免淹没在浩瀚的广告海中,业者们不得不费尽心思进行创作.事实上,好的广告不仅能较好地满足商家推销商品的意愿,还确实能给受众带来某种审美愉悦.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我们在无奈地面对广告的时候,也常常能感受到些惊喜.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审美愉悦的获得同样在很大程度上包容了或多或少的官能快感.

现在的广告篇幅都不大,电视广告一般从5秒到30秒不等,平面广告通常也只有一个画面(尽管其具体的页面大小可能随着媒介的不同而相差悬殊),如何争取在最短的时间,最少的空间里尽可能地表达出商家及设计师所欲表达的意图,同时还要在一瞬间吸引住受众的眼球,而引起他们的注意更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为了能让受众在众多干扰信息中在第一时间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并引起关注,广告业者们尤其强调视觉冲击给受众带来的视觉快感.无论是电视广告,还是传统的平面广告,其画面都是极度讲究的.业者们往往采用大胆的色块对比、极度修饰的放大夸张技巧以及高科技的声光手段等方式营造出与真实场景对比强烈的视觉画面来,让受众产生浓烈的视觉快感.无论是康师傅牛肉面广告中那让人垂涎欲滴的大块大块色泽艳丽的牛肉还是玉兰油沐浴露广告中那白如满月光辉的美人的肌肤,都让人产生了过目难忘的视觉快感,以至于受众会暂时忘记现实中的康师傅牛肉面里往往只有一些干巴巴的牛肉丁,也忘记了即使使用了一年的玉兰油沐浴露也仍是无法真正达到画面中那种超脱凡尘的美白效果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广告受众就真的忘记了广告具有的夸大效应.事实上,无论是多么狂热的消费者在面对广告的诱惑时也常常会下意识地怀疑其内容的真实性,可这一切往往都不在广告接受的过程中发生.对于受众来说,在整个广告的接受过程中,给他留下强烈印象的往往是广告作品的声色刺激而非广告所宣传的产品.这种极度修饰的或动态或静止的画面所营造的氛围是受众在日常生活中很难真正拥有和体验到的.广告就利用各种技术手段告诉它的受众:“只要拥有我,你就能享受到这种体验”.因此,无论是哪一种手段的运用,都是期望能激起受众的官能快感以期进一步达成自己真正的商业目的.

精明的广告业者对这种声色快感之于受众的影响心知肚明,而且还尽其所能帮助受众获取这种快感.他们除了在视觉上进行最大限度的视觉轰炸之余并没有忘记听觉、触觉等感官快感对受众的影响.动听的背景音乐是所有的电视、电台广告都不会忽略的,不少流行歌坛的经典作品本来就是一首广告歌曲.而对于平面媒体来说,除了广告形象需要费尽心思以外,印刷纸张的质感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高档的时尚类商品往往不会刊登在使用传统新闻纸作介质的晚报早报之类的媒体,它们往往选择刊登在质感良好的时尚类刊物上,让受众在欣赏广告画面的同时也能通过纸张感触到广告的质感,通过这种辅助手段帮助受众达成接受快感的获得,并期望受众通过接受快感的获得增加对自己商品的认知程度.

快感与文艺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艺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自考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总而言之,以广告为代表的泛审美门类/活动往往先通过快感的冲击来获得受众的认可,在此基础上展开了更进一步的审美诉求.因此,要研究这类泛审美门类/活动就不能不格外重视其中的快感因素.否则,我们仍然无法回答为什么这种泛审美活动为何能在干扰因素众多的广场、购物中心、街心花园得到广泛的认同和接受.从这个意义上说,快感不仅是我们联系审美实际与理论构建的中心纽带,而且还帮助我们沟通起传统的文艺学研究对象与现实世界中越来越盛行的泛审美对象,从而完成文艺学与现实审美实际的再一次联系.

注释:

①④⒁陶东风:《日常生活的审荚化与文化研究的兴起》,《浙江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②③⑥⑦⑾⑿童庆炳:《文学理论的边界》,《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

⑤薛富兴:《生活美学》,《文艺研究》2003年第3期.

⑧北京大学哲学系美学教研室编:《西方美学家论关和美感》第61页,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⑨参见“中国网”相关报道:http://.china../chinese/TEC―c/558219.

⑩[美]理查德舒斯特曼:《实用主义美学》第347页,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

⒀白烨、何鹤:《中国文情报告》,见“中国作家网”:http://.chinawriter./haoshu/read/03zgwq/wq44.asp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