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语思维和翻译能力的培养

点赞:28118 浏览:13064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我国加入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我国的外语教学改革也在不断地深入.但是课堂教学作为外语教学的主体地位是一直不会改变的.课堂仍旧是外语教学的主要载体和重要场所.所以,如果想要改革传统的外语教学,使之能够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时代需求的高质量人才,就必须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一系列的改革.而改革的方向以及改革的内容都必须遵循外语语言本身所具有的规律,否则会适得其反.

语言学告诉我们,外语学习决不能仅仅局限于对该语言本身的学习,还要重视与该语言密切联系在一起社会背景文化.这就要求学习者必须具备一定的外语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学习获得的.另一方面,作为外语教学中的听、说、读、写、译的重要一环,翻译在课堂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时代的发展,国际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对我国广大外语学习者的翻译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以外语课堂教学为依托,探讨如何培养外语思维和翻译能力的措施及对策,因此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外语思维就是运用外语思考.说中文的时候,遵循汉语的逻辑去思考,在中文语境中联系前后句;说英语的时候,按照英语国家的人们的思考习惯去组织句子,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总而言之,外语教学的实质就是训练思维的问题.前苏联著名外语教学心理学家别利亚耶夫曾明确指出:“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求学生用所学的语言进行思考,锻炼他们的语言思维.”这充分说明在外语教学中,训练、培养学生运用该语言去进行思维是何等重要.然而,在我国传统的外语教学中,这一理论还未被重视.

外语学术界普遍认定,外语学习包括听、说、读、写、译五个紧紧相扣的环节.任何人想要学好外语,都要在这五个方面协调发展.翻译处于外语学习环节的最后一环,并不是说它不重要,恰恰说明它的重要性.近些年来,翻译作为外语学习的应用性环节,它的独立性日益凸显.它不仅促使学生准确理解所学的语言知识、语言规则和语言现象,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因此,如果在外语课堂教学中以适当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和能力,教学效果必定事半功倍.要求在平时的外语教学中教会学生注意各种词汇的实际用法,留意它们的使用语境,体会相似词汇之间的实际差别,以及掌握它们的使用限制条件.如果外语教师在教学中加入这些训练,那么就会调动学生动脑的积极性,使得它们不仅完成了这个词汇的翻译工作,无形中也提高了他们的翻译能力.

一、训练外语思维和提高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一)训练外语思维的重要性

在外语教学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对外语的接受能力较差.按照我国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学生从小学三年级(有些地区较晚)到高中毕业都要学习外语,这持续时间长达九年,再加上大学里的外语学习,接触的时间少说也有十年以上.词汇量相当可观,但是学生的实际外语能力和投入的时间却不成正比.他们不能自如地应用学过的外语知识.在说外语时,他们常常要在心里进行一番准备,但仍旧词不达意;在听听力时,他们虽然能听懂组成句子的单词,但对整个句子的意思摸不着头脑;朗读外语时既不流利也不标准,甚至不能马上理解句子的意思;在用外语写作时,更是不符合外语的语法规范.这些现象已经屡见不鲜.但是由什么造成的呢笔者认为,造成这种“费时低效”现象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教师在训练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没有对外语思维的训练加以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学生感觉外语学习困难重重.

外语思维和翻译能力的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二)提高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曾经说过:“优秀的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艺术,它既是再现,又是转变.因为它的目的是要在本义和联想意义两个方面达到表象上的和推论上的真实.”我国文学家郭沫若也明确表明:“等一好的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这不是一件平庸的工作.有时候翻译比创作还要困难等”这充分说明翻译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它是从语音到语义、从形式到内容、从语言到文化、从形象到逻辑的多方位语际间的切换.如果只是简单机械地复制原文的语言形式,那就只能导致表达不贴切、不通顺、不符合原文的语言规范.作为一种思维和语言的活动,翻译本身就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学生对原作的理解和表达也是一种再创新、再创造.当然,翻译这种创造性的脑力劳动与其他的发明和创造有着些微区别.学生进行翻译,不能抛开原作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而为所欲为、自由发挥,它要以原作的语言为基准,受到原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的限制.这就更需要对学生的翻译能力加以训练,使其在理解原作语言的基础上,创造性地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二、外语思维和翻译能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

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外语学习过程中,思维和翻译是彼此不相容的.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应该把大部分时间放在培养学生的外语思维上,这才是外语学习的根本任务.检测若在学习过程中启用了翻译思维,进行两种语言的切换,就会阻止外语思维过程的继续,从而阻碍外语学习的进行.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如果把翻译活动排斥在外语课堂之外,是有失偏颇的.翻译实践活动的进行确实要实现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切换,但它并不一定阻碍外语思维的继续.主要理由如下:

首先,正如前文所提,翻译活动能够培养学习者的发散性思维.而发散性思维本身就是外语思维的一种类型.因此,进行一定的翻译实践,不仅不会阻碍外语思维的锻炼,相反能促进学习者的思维活动.

其次,外语学习者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可能完全摆脱其母语思维的影响.因此,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顺水推舟,通过对比母语与所学外语,达到更加深刻理解外语的目的.古人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母语本身的一些特点去理解所学外语的难以理解之处,有时候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再次,学生具备了外语思维之后,也不可能排除翻译实践的必要性.因为翻译实践本身就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它有其自身的独立性.翻译自身需要专门的实践学习.虽然我们没有必要做专职的翻译培训,但在课堂教学中提供机会让学生学习翻译技能,提高翻译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外语能力和素质.

所以说,外语思维的培养和翻译能力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活动,共同致力于实际语言能力的提升.

三、如何培养外语思维和翻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外语思维和翻译能力的培养统一起来呢主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要正确看待思维定势.思维定势是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一种思维的惯性,即人们长期形成的一种习惯的思维方式,或者说人们按习惯了的比较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形式,它是一种习惯性思维.人们在提到思维定势时,常常是带着有色眼镜去看思维定势,往往对其持否定态度,认为思维定势是一种妨碍人们学习的不良思维,是应该克服的坏习惯.其实思维定势具有双重作用,对于外语学习很重要.因为外语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思维形成思维定势,而后又随着学习的深入,不断突破旧的思维定势,形成新的思维定势,如此反复螺旋式上升,从而使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水平不断提高.我们甚至可以说,形成外语思维其实就是一种新的思维定势,只不过在这种新思维定势中我们要克服旧的汉语思维定势,也要克服学习英语过程中形成的思维定势的消极内容.

其次,引导学生主动适应外语的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逐步培养语感.同样一件事物,在汉语中可能强调其方式,而在外语中则可能强调其用途.例如,汉语中的“催泪弹”和“消防车”在译成外语时是“teargas”和“fireengine”,如果翻译成“causingtear”和“extinguishingfireengine”就错了.教师要通过慢慢引导,让学生领悟什么时候用分词做修饰语,什么时候用名词做修饰语,学会从比较中思考,进而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另外,我们在说中文时,并不需要有意识地考虑句子的搭配是否恰当,句子的语法是否正确,却依然能够对答如流,滔滔不绝.主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话感在起作用.所谓语感,就是对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之后所积淀下来的东西.在外语学习中,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也可以达到训练外语思维的目的.例如,外语介词的变化是我们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一大障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想一想其中的道理,为什么要说“warnagainstspeeding”、“buyshoeorher”,而不是要求学生靠死记硬背来记住这些固定搭配.

再次,从学习层面看,外语思维的培养与锻炼主要属于素质方面的提高.而翻译相对于外语思维来说,侧重于实际应用.所以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外语思维应当在翻译训练和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进行.外语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专门的时间进行翻译练习,或者把翻译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中.条件较好的高等院校还可以开设专门的翻译课程,这样的练习效果更好,更直接.如此一来,就可以做到外语思维和翻译能力的培养有机结合.

第四,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主导者,外语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多运用一些丰富多彩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句意.这不仅可以扩展学生的想象空间,拓展他们的外语思维,而且还可以为学生展示所学语言的丰富性和多样性,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并为他们在进行翻译练习的同时提供更多的选择余地.

第五,在外语教学研究中,将母语与所学外语进行比较研究,历来都是很多专家学者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这种研究方法也可以引入到外语课堂教学中,外语教师可以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地将一些重要的语言现象放置到母语与外语的比较环境中去.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外语思维,加强与外语的亲近感,而且两种语言对比的过程还是一个预备翻译的过程.学生通过深入比较母语与所学外语,不仅对语言本身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还能对语言背后的社会背景文化有所了解,这样才能达到外语学习的真正目的.在这种教学情境中,学生实现了外语思维与翻译能力培养的统一,正所谓“一石二鸟”、“一举两得”.

第六,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要想找到外语思维和翻译能力培养的切入点,外语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学会排除汉语思维对外语思维训练的干扰.这种干扰会使学生形成某种语言学习上的障碍,从而导致学生运用母语的习惯来接受所学的语言,形成对所学语言的排斥或混乱现象.因此,在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安排地道、自然地语言环境,通过引进原声杂志或者电影等,让学生接触到有生命力的、原汁原味的语言信息,训练他们运用所学语言直接进行思考和交流的能力.

总之,在外语课堂教学中,外语思维的培养与翻译能力的提高不是水火不容,彼此排斥的.两者虽然看似矛盾,但实质上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它们相互依存,统一于课堂教学中.两者都是改革课堂教学的有效教学手段,必须使两者有机结合,找准两者之间的结合点,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取得实质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