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另类解读

点赞:27577 浏览:12992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文学作品是一种审美艺术形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文学作品,可以发现文学作品确实具备一定程度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因此,在发挥文学作品的认知功能之余还应当重视其人文熏陶的功用,发挥优秀文学作品的政治教育功用.

关 键 词 :文学作品 思想政治教育 应用价值

“人天生是政治动物.”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思想政治教育在一个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人,对于人们思想政治的教育有助于人们形成统一的集体价值观,并使人们的个人意识具有一致性和政治方向性.在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途径过程中,文学作品这一教育资源使人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因此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是文学作品的本质特征,文学作品中深刻的思想往往通过浸润方式逐步实现,应用这一思想性,树立新的道德理想风尚,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1.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

1.1人类美好品德的颂扬

对人类美好品德的颂扬古往今来都是文学作品中的重要题材.如《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这一古希腊经典悲剧,主人公普罗米修斯在面临极大的痛苦和压力时,丝毫没有妥协和退让,而是对俄刻阿诺斯的懦弱加以嘲讽,赫尔墨斯的奴性加以挖苦,历经磨难但绝不肯泄露秘密.在这部文学经典中,身处劣势但坚强不屈的普罗米修斯和绝对权威但色厉内荏的宙斯形成鲜明对比,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味.后来的雨果也塑造了很多具有美德的人物形象,如著名的《巴黎圣母院》,其中塑造的艾丝美拉达和卡西莫多都具有真诚、善良等美德,卡西莫多是被迫害的社会下层群众的代表,而艾丝美拉达在卡西莫多被绑在柱子上时喂饥渴难耐的他喝水,种种情节都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纯洁和善良.此外在雨果的许多其他作品中也有类似的人物形象塑造,如《海上劳工》中和狂风巨浪搏斗、坚强不屈的基里亚特,《笑面人》中自由成长于民间,纯粹而质朴的格温普兰,都是历久弥新的人性探讨.


1.2人类自我意识的追求

在西方,人类自我意识的追求体现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反对中世纪封建等级观念和神权制度的压迫的行为,这一反驳对于人的精神的解脱具有革命性的意义,这一特征的出现不得不提到莎士比亚等人文主义作家的贡献.在《哈姆雷特》中,莎翁赞叹人的“理性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巨大!”他还赞叹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这些人文主义者借对古希腊、古罗马文艺的复兴之名创造了另一个独特的人文世界,人类开始具有追求幸福的权力,正如薄伽丘在《十日谈》中公主与国王的侍从恋爱,在国王发现后责备女儿不应当同奴仆恋爱,公主反驳说“人类是天生一律平等的,只有道德才是区分人类的标准.等凡是有品德的人就是高贵的,如果这样的人被说成是卑贱,这不是他的错,而是这样看待他的人的错.”在这段反驳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精神世界轮廓清晰地展现在眼前,人文主义者所提出的人人平等的观点具有相当深远的广泛的现实意义.

文学作品的另类解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学作品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3人类人文精神的关怀

有一类文学作品是主要体现人文关怀的“社会全景式”作品,他们展示着一个时代中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的特征,中国古代曹雪芹的文学巨著《红楼梦》,国外有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等等,即使是当代也不乏诸多纪实作品如鲁迅先生的作品,以及何建明《部长与国家利益》、老鬼《血色黄昏》、王兴东《建国大业》等等,在这些作品中描绘了广阔的社会图景,展现了社会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对人类社会更加深入、广泛的探讨,如《红楼梦》中塑造的一个个经典形象正是体现着其作者曹雪芹对于人文关怀的诠释和理解,在这样一个腐朽的制度下,纯洁善良的灵魂和美好的事物是必然要受到伤害甚至灭亡的,它的灭亡根源是封建制度自身的腐朽性和堕落性,这类作品大多通过对于社会面貌的描述和揭露,体现作者对于整个人类命运的期望和关怀,给人以多方面的教育和启发.

2.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内涵

2.1文学作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元素的生成

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环绕在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周围并且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其建构在文学作品的补充下可以得到很好的实现.无论是《悲惨世界》中体现的人道主义精神,还是《木兰诗》中花木兰代父从军的坚强形象带给人们的力量与勇气,文学作品中对于人类无论是间接的行为效仿还是心理感受都提供了独特的文化氛围,在这一氛围同样也是对于人们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塑造,在读者的反思与感受中上升为一种抽象的理性认识,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由此拓展开来.

2.2文学作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的夯实

文学作品中所体现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增强其人文底蕴.关于人文学科的优势,英国教育学家利文斯通有以下观点:人文学科是对人的精神的本质思考,向我们揭示了什么是人;人文学科有助于培养灵活的头脑与思维,树立正确的批评观;人文学科是人开阔眼界,更好地欣赏身边的世界.由此我们可知,当一个具有较好的人文素养时,其眼界的拓宽随之而来的是融会贯通的能力和创造力的增强,人文精神从古至今的内涵虽然不尽相同,但是同样强调“以人为本”.在当代社会,人文关怀和人文精神的欠缺是社会的发展与变更中的重要难题,人们常说“一个缺乏人文精神的国家与民族是残缺的国家与民族.”因此,必须通过文学作品进行人文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现打下理论基础,在人文环境中形成一种潜移默化的道德氛围.

2.3文学作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文学作品与思想道德从来都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古文运动中韩愈就提出了“文以载道,以道育人”的文学创作标准和价值取向,“文以载道”也是文学社会功用的重要体现,其中的“道”一方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之一,“政统”与“道统”的相互作用力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条主线,文学作品作为文学的主要载体,自然肩负起“文以载道”的重要价值功用,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阅读正如孔子所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很好地体现着艺术作品的社会功用.优秀的文学作品寓深刻的思想于字里行间,在潜移默化中熏陶着人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4文学作品有助于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如何利用文学作品,充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以达到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要求我们一方面按照教育对象的实际需求来安排科学合理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就是要发挥文学作品的重要功用.如在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中,各阶级多层次的人物形象和劳动与爱情的社会纷争,深刻地展示了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中期近十年的中国社会的广阔面貌.其中贯穿的那种苦难意识,特别是主人公面对生活中的苦难依然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自觉自强的追求与超越,作者以一种审美的自由精神来追问自尊和自我实现等情感缺失状态下生命意义的实现与价值,体现了一种积极的超越苦难的人生态度.在文学作品的审美阅读过程中,读者在与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的情况下自觉地调整自身的情感价值观,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的.

3.文学作品的解读方法

发挥文学作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用,还需要合理有效的解读方法,科学地利用文学作品等人文资源才能实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

3.1解读方法之一――还原本色

在可利用的文学作品解读过程中,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单一、枯燥的政治理论灌输,如能将其转变为更加丰富多彩的解读形式,更好地还原文学作品本身所具有的生动性、深刻性和多样性,就能更好地达到教育目的.

3.2解读方法之二――解读

对于作品的理解随着时代的进步,个人所处的知识背景不同,以及不同的思想修养、人生阅读产生的各不相同的理解方式,对于文学作品的阐释也应当相应地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如对于莫泊桑短篇小说《项链》的解读,过去大多停留在资本主义社会下“虚荣”的主题,然后当代我们可以对其作出“命运说”“人类悲剧说”等多种解读,每一种理解方式只要言之有意都能体现不同的小说内涵.单一、片面的作品解读不利于受教育者实现思想和情感的认同,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才是具有思辨性的文学解读方式.

3.3解读方法之三――积极解读

如同英国民间的谚语所言“每一枚硬币都有两个面.”任何事物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在作品的解读过程中应当尽量从积极的视角把握文章的主题,有助于人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对于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不幸遭遇解读过程中,应当引导受教育者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文学作品中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正面角色相对的负面角色,这些负面角色身上同样也具有积极意义需要教育者加以引导.通过对于文学作品的解读,受教育者才能意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同时也树立“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人生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