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菲利娅悲剧结局的成因

点赞:15588 浏览:6980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奥菲利娅是莎士比亚悲剧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女性形象.本文主要运用了文学学批评的方法,从环境和结构的两个角度,分析了奥菲利娅的爱情悲剧,探究了其发疯落水背后所蕴含的深层次的原因,旨在揭示一个事实:奥菲利娅的悲惨结局,本质上是一个不可避免的悲剧.

关 键 词 :文学学批评 身份 结构 奥菲利娅

奥菲利娅是莎士比亚笔下一位美丽的女性形象.这位“金头发的美丽的少女”(海涅,2007)深深地打动了诗人海涅的心,在他的心中“夜莺的歌唱同奥菲利娅的天籁相比,显得多么寒碜!”(海涅,2007)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善良纯洁的少女,却有着令人悲伤的爱情遭遇,有着发疯后失足落水而亡的悲惨结局,这不能不使我们去探究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她的悲剧.在前人分析和论证的基础上,本文选择了文学学批评的方法,去研究奥菲利娅的悲剧隐含的更深层次的因素.

一、

按照文学学批评的方法,“文学学批评重视对文学的环境的分析.”“文学学批评要求文学批评必须回到历史现场,即在特定的环境中批评文学.”(聂珍钊,2010)奥菲利娅是御前大臣波洛涅斯的女儿,是雷欧提斯的妹妹.这是她的身份.奥菲利娅所处的时代正是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时代.等级制度是统治者统治的工具,也束缚了女性的思想和行动:女性要绝对服从于男性——结婚前要服从父亲、兄弟,结婚后要服从自己的丈夫.

在《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告诉了自己的父亲和兄长,哈姆莱特正在热烈的向她表达爱意.父子二人出于各自不同的考量,一致建议奥菲利娅远离哈姆莱特,不要接受他的爱意,奥菲利娅做出的反应是:“我要记住你这个很好的教训,让它看守着我的心.”“我一定听从您的话,父亲.”(第一幕第三场)她顺从地接受了父亲和兄长的教诲,并且按照他们的要求,拒绝了王子的爱情,与王子保持距离.运用道德批评的方法来分析奥菲利娅的行为,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这样的行为体现了奥菲利娅性格中的缺点——柔弱顺从.她缺乏自己的主见,只能听命于父亲和兄长的摆布,并进而得出结论,认为导致“她的惨死不是出于恶人的和刀剑,而是父亲的错误和情人的伤害所酿成的毒汁”(孟宪强,2007)的原因,正是由于她本身的性格弱点.按照文学学批评的理解,我们应该着眼于奥菲利娅所处的时代环境中去分析.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男尊女卑的观念是那时环境的集中代表体现,它被认为是正确的,应该被社会成员认同和遵守.在哈姆莱特向她表示爱意后,奥菲利娅告诉了父兄,并按照父兄的教诲去行事,这一系列举动,不应该以现代人的道德标准去审视.女性顺从于男性,从属于男性,按照男性的要求去行动,这种观念,是合乎在当时的环境的.因此,在哈姆莱特对奥菲利娅表达爱意后,奥菲利娅做出的反应是有着深层的原因的.将奥菲利娅置于所处时代的环境中,置于当时被普遍遵守的女性从属男性的秩序里,奥菲利娅这样的行为,其实恰恰符合了的规范.听从父兄的教诲,正是她恪守自己身份的表现,站在奥菲利娅的身份上思考,她的举动也是无可厚非的.因此,把遵守了秩序的行为所反映出的心理特征,认为是奥菲利娅的性格弱点,无疑是以现代人的道德观念,强加于几百年之前的奥菲利娅了.这样的说法是不准确的.而把奥菲利娅的悲剧原因简单地归结为是她柔顺的性格缺陷所致,这显然也是欠缺说服性的.

如果柔顺并不是导致奥菲利娅的悲剧的根本原因,那么致使她爱情的悲剧,甚至父亲被爱人所杀,她自己进而发疯落水而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按照文学学批评的理解,“无论是文学学批评还是道德批评,研究的对象都是文学作品中的道德现象,都需要作出道德价值的判断,并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结论.”(聂珍钊,2006)因此,在对奥菲利娅的爱情所显现的道德现象进行学意义上的分析后,不难发现导致她爱情悲剧的原因之一,是奥菲利娅的关系难以顺利转化.首先,我们必须肯定的说,纯真善良的奥菲利娅是爱着哈姆莱特的.在雷欧提斯教诲她远离王子的时候,虽然奥菲利娅遵守了秩序,顺从了兄长的建议,但对雷欧提斯“对于哈姆莱特和他的调情献媚,你必须把它认作年轻人的一时的感情冲动,一朵初春的紫罗兰早熟而易凋,馥郁而不能持久,一分钟的芬芳和喜悦,如此而已.”(第一场第三幕)的看法,奥菲利娅是怀疑的,乃至站在哈姆莱特的角度说出“不过如此吗?”的话语,以表示自己对哈姆莱特的信任;在父亲教诲时,奥菲利娅也处处为哈姆莱特辩解:“父亲,他向我求爱的态度是很光明正大的.”(第一场第三幕)即使是在她发疯之后,所说的民歌式的疯话里,如“张三李四满街走,谁是你的情郎?”“情人佳节就是明天,我要一早起身,梳洗齐整到你窗前,来做你的恋人.”(第四幕第五场)也都透露着她对哈姆莱特的爱.莎士比亚以这诗意的“疯话”,体现出奥菲利娅内心深处对哈姆莱特的爱之深.可是对于奥菲利娅心中的情郎哈姆莱特,他对奥菲利娅的爱情有多深,甚至是否存在爱情,我们都还有疑问.俄国作家屠格涅夫就认为“哈姆莱特不是在爱,而仅仅是检测装,并且还是漫不经心地检测装在爱.”“他对奥菲利娅的整个态度对他说来不是别的,仍然是关心自己.”(屠格涅夫,1981)由此看来,至少因为哈姆莱特对她的爱情并不坚定,奥菲利娅在爱情的道德关系和身份上的转化显然不会一帆风顺.哈姆莱特对奥菲利娅所说“我说,我们以后再不要结什么婚了.”(第三幕第一场)的话,告诉我们,她不可能得到她的爱人哈姆莱特的认可,进而不能使她的身份由“父亲的女儿”顺利地转化为“丈夫的妻子”.然而,她所面临的困境还不只是如此,父兄也在极力地反对她与王子交往,并以教诲的方式命令她远离哈姆莱特.“我的言尽于此,简单一句话,从现在起,我不允许你一有空闲就跟哈姆莱特殿下聊天.”(第一幕第三场)在奥菲利娅所处的环境中,在奥菲利娅的观念中,合乎秩序规范的要求是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作为女儿,必须听命于父亲,因此,她做出“我一定听从您的话”的选择.这样的观念也使得奥菲利娅的关系难以转化,使她在的关系上出现了混乱,成了导致她的悲剧结局的第一重因素. 对于奥菲利娅来说,导致她发疯悲剧的第二重因素便是她身份的丧失.奥菲利娅为什么会发疯?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哈姆莱特对她的羞辱,以及父亲波洛涅斯被哈姆莱特误杀的事实,使得脆弱的奥菲利娅不能接受现实,进而发了疯.如果我们以文学学批评的方法来分析,奥菲利娅发疯同样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奥菲利娅的发疯与其所处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站在奥菲利娅所处的身份上来看,女儿和妹妹是维系着她关系的根本的身份.渴望与哈姆莱特确立恋人的关系,是她所期望的身份,然而这也是倍受阻挠的.但这一切的身份,却因为哈姆莱特误杀了波洛涅斯而彻底改变了.分析一下波洛涅斯死后,奥菲利娅所面临的困境:父亲的死亡,使得奥菲利娅丧失了女儿的身份;兄长远在法国,由于时代的局限,交通和通讯不便,使得她也很难得到来自兄长的教诲和帮助,妹妹的身份难以直接体现.在恋人身份上,奥菲利娅始终没有正式确立与哈姆莱特的恋人关系,在误杀案件发生之前,哈姆莱特对奥菲利娅所说的话语,“你当初就不应该相信我,因为不能熏陶我们罪恶的本性;我没有爱过你.”“进尼姑庵去吧;为什么你要生一群罪人出来呢?”“上帝给了你们一张脸,你们又替自己另外营造了一张.你们烟视媚行,淫声浪气,替上帝造下的生物乱起名字,卖弄你们不懂事的.”(第三幕第一场)不管是不是出自于真心,一定是深深伤害到了奥菲利娅.哈姆莱特对恋爱关系的彻底否定,对奥菲利娅的百般羞辱,让她觉得“我是一切妇女中间最伤心而不幸的.”(第三幕第一场)在波洛涅斯死后,检测使哈姆莱特的态度有所变化,奥菲利娅也不可能拥有新的身份.如果自己嫁给了哈姆莱特,这无疑触犯了一个禁忌——嫁给了杀害自己父亲的凶手.因此,在兄长远赴法国后,奥菲利娅唯一可以依靠的男性是他的父亲,她的身份也就维系于父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父亲的死亡,致使奥菲利娅处于一个关系的“真空”状态,原本的身份瞬间崩塌.在当时的环境下,在奥菲利娅的观念中,作为女性的她没有一个可以直接从属的男性,身份彻底丧失,这无异于失去了生存下去的意义.于是,她的发疯甚至死亡也就理所当然.

奥菲利娅悲剧结局的成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硕士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由此可见,运用文学学批评的方法,对奥菲利娅所处的特定环境和身份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导致她悲剧的内在原因.

二、

“用文学学批评的方法分析作品,寻找和解构文学作品中的线与结是十分重要的.”(聂珍钊,2010)文学作品必须按照一定的文学创作规律来进行,作者不能胡乱地安排情节和内容,尤其是像莎士比亚这样的文豪,在他创作的剧本中,剧情的发展更是巧妙地遵循了文学创作的规律.

按照文学学批评的方法,文学的性质是客观存在的,在《哈姆莱特》的文学文本中有其独特的结构,而这个结构又集中反映在线和结上.莎士比亚必须按照发展的规律来安排剧本的情节.在《哈姆莱特》的文学文本中,至少存在着哈姆莱特复仇的这条主线.由这条主线又派生出多个结,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情感纠葛就是其中之一.我们可以发现,奥菲利娅的爱情之所以不能一帆风顺,与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是有着紧密联系的.哈姆莱特对于奥菲利娅的爱情,始终不明确.他一会儿说“我爱奥菲利娅”,一会儿又说“我没有爱过你”.一方面在奥菲利娅的葬礼上,表达出“四万个兄弟的爱合起来,还抵不过我对她的爱.”(第五幕第一场)另一方面在奥菲利娅生前又对她以恶毒甚至的方式攻击.这一切看似矛盾的行为,通过对他所处的环境进行分析,是可以得出合理解释的.在《哈姆莱特》文学文本中,母亲嫁给克劳狄斯而因禁忌形成的结,主导着哈姆莱特的思想和行动.哈姆莱特面对的难题是“他无法从理性上接受母亲同叔父结婚的有违的事实.”(聂珍钊,2006)他面临着复仇或不复仇选择,复仇则有可能担负杀死国王的弑君之罪和杀死继父的弑父之罪;不复仇,叔父娶母成为新王的犯罪又得不到正义的审判.复仇还是不复仇,哪种行为更加高尚,在哈姆莱特看来,就成为无法解决的难题.这就可以解释哈姆莱特为什么在对奥菲利娅的爱情上立场那么不确定:他必须先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他与奥菲利娅的情感纠葛,对哈姆莱特而言是从属于他所面临的问题的.由于莎士比亚必须按照这条发展的规律安排剧本的情节,这就使得被动地卷入了一系列复杂的问题中的奥菲利娅,她与哈姆莱特的爱情不可能正常进行.“我们已经暗中差人去唤哈姆莱特到这儿来,让他和奥菲利娅见见面,就像他们偶然相遇一般.”(第三幕第一场)奥菲利娅成了国王和波洛涅斯试探哈姆莱特的工具,这并是不偶然的巧合.她与哈姆莱特的情感纠葛是从属于哈姆莱特的复仇计划这条主线的,所以她在无形之中被国王和父亲利用,以及它的发疯致死也增加了雷欧提斯的愤怒,这些情节的设置都是为了配合哈姆莱特的复仇而展开的,是哈姆莱特复仇的这条主线所导致的.在哈姆莱特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前,奥菲利娅的“单相思”式爱情是不可能得到王子的珍视的,只能说她爱上了一个不该爱的人,而她与哈姆莱特的情感纠葛在哈姆莱特不能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的前提之下,唯一可能的结果就是悲剧性的结局,也只有这样才能符合哈姆莱特复仇的这条主线.

按照文学学批评的方法,文学学批评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已经形成的结进行解构.线是文学文本中纵向的结构,结是横向的结构.要解释奥菲利娅为何疯而致死,我们还需要对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情感纠葛这一结进行分析.在第一幕第三场,奥菲利娅的第一次登场,莎士比亚就借雷欧提斯之口,告知了哈姆莱特向奥菲利娅表达爱意的事实.奥菲利娅对哈姆莱特的爱是纯洁的,不附加任何别的企图.然而哈姆莱特呢?他对奥菲利娅的感情却不只是爱情那么单纯的.首先,他拥有他的使命,即替父报仇.“‘他父亲全副武装’的时候,不是儿子恋爱的时候.”(赫士列特,1981)可以说,哈姆莱特在没有完成为父报仇,杀死奸王克劳狄斯之前,是无暇顾及到爱情的.所以哈姆莱特不能娶奥菲利娅,也不能向她解释对她疏远的原因来伤害她.其次,由于受到难题困扰,哈姆莱特在“to be or not to be”这一问题成了影响他行动的最大障碍,他面临着难以决断的抉择,以至于他在行动上也犹豫不决,导致了他对奥菲利娅态度的摇摆不定.从奥菲利娅的角度来看,她自己受到当时观念影响,顺从于父兄教诲,在关系上难以转化;他爱的人由于问题不能解决,也不能在身份上顺利地转化为她的丈夫.这一切都导致了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情感纠葛这一结难以消解.而这个结想要消解,在哈姆莱特复仇的这条线的贯穿下,它的方式只能是奥菲利娅的发疯致死,只能是安排奥菲利娅悲剧性的结局,从而使得爱情失去存在的基础.因为就哈姆莱特来说,他还必须完成自己的使命,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在复仇的这条线中,哈姆莱特参与了其他的结,于是,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情感纠葛这一结想要消解,也只能是以可怜奥菲利娅的死来结构了.因此,正是有了奥菲利娅悲剧性的死,才能让哈姆莱特与奥菲利娅的情感纠葛这一结消解,才能使得哈姆莱特复仇的这条线顺利的进行下去.

在《哈姆莱特》的结构中,通过寻找和解构文学文本中的线与结,可以发现奥菲利娅爱情悲剧和她的疯而致死,是从属于哈姆莱特复仇计划这条主线的,也是莎士比亚在文学创作中的必然选择.哈姆莱特面临的难题,奥菲利娅所处的环境,使得线的贯穿和结的解构,要求奥菲利娅悲剧性的结局.这一切都有了合理的解释.

总之,运用文学学批评,在特定的环境、结构中批评文学,以身份、关系为突破点,以文学作品中天然存在的线和结为切入点,分析《哈姆莱特》中奥菲利娅爱情的悲剧以及她疯而溺毙的结局,我们可以获得有别于其他文学批评方法的新的理解和解释:奥菲利娅之死本质上是的悲剧.这就使得我们能更好地发现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蕴涵的价值.运用文学学批评来分析文学文本,也将成为我们研究莎士比亚文学一个非常好的新途径.

注释:本文所引作品均出自于莎士比亚.哈姆莱特[M]//朱生豪 译.莎士比亚全集(五)2版.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156-262,只标注具体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