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察精写

点赞:31651 浏览:1526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北极光》杂志社编辑部主任周彬同志有两篇文学近作引起读者的关注.一篇是散文《寻找偃松》,约2500字,另一篇是报告文学《热血警魂》,约25000字.前者先载于《中国绿色时报》,后者首刊在《报告文学》杂志,获中国作家协会参与组织、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具体承办的“先锋杯”全国报告文学征文大赛一等奖.

原地委书记在阅读这两篇作品后,曾有如下评语:

“拜读后,感到这是一篇很好的散文,观察细腻,有知识性,很值得一读.”

“这篇报告文学真实生动,既有引人入胜的事件脉络,又有感人至深的精彩情节,宣传了干警大无畏的精神.”

作品的实际情形正是这样.从对主题的选择和切入,到结构的构思安排和层次转换以及作品的文学语言,读者都可以看出作者为这一切所做出的努力,而对此,可以用“细察、深思、精写”来加以概括和描述.

细察,是一切文学之作的源头,又是提炼主题和抒发感人之情的前提,尤其是对客观事物,细察到微观之后往往能引发更深刻而独到的思考.当然,这里还有一个选取观察视角、时间、距离的问题.作者在“寻找偃松”时把观察的时间定位在风劲雪裹的严冬,此时,“遥看远方,山嶂千叠,烟晕溟 ,冰封河面,闪动银亮”,观察的视角由远及近,由下及上,由一侧而及四周,由静态存在的原石、艰难倒生的松躯而及四周生态环境色彩的衬托,由山顶的实物而及与之相关的资料.这种细致入微的观与察,无疑首先对作者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击与震撼.这篇散文后来能感染读者,也正是从这里开始了.然而,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廉价地使用观察到的这些资料,而是让观察所获再进入一个主观思维和提高的程序,其后,落在纸上的文字自然脱离了肤浅与苍白.


试看《寻找偃松》开篇一段:

上苍会如此偏爱让它们独生绝寒瘠薄之地!

那是怎样的一种树呢

风朔朔,雪萧萧,令峰巅岩石尽裸,不长一树.然石块缝儿间,残存一丝瘦土,偃松则俯卧其上,匍匐而生!翌年,种子于凛冷中艳艳红透,孕育丛丛孤岛般矮曲林等

作者在“寻找偃松”中深思的结果,更突出地体现在主题提炼上.在对此树种的环境、风采、生命周期等充分叙述铺排的基础上,作者笔下的思想火花终于现出燃点:

城市的大街,遍布贩卖松果、松籽者.人们采取了怎样的手段获取此果如是那种无节制地过量采集,势必造成偃松更新困难,给这一树种带来灭顶之灾等

这种经过深思后的语言表达,使读者进一步领悟到作者在偃松后面隐忍着的真正要寻找的东西.

在这两篇作品里,“精写”之处随处可见.散文难写,它的每一个句子都应是艺术的,每一个段落都应是语言珍珠的组合群体.显然,作者深谙此理:“容一车之行的山间沙路两旁是齐展展的榛灌等路如剑,直达天际”、“前番来此,不是这样景色,满眼是大铺开的绿意.脚下荆棘缠绕,行走艰难.此时目之所及,尽是皑皑白雪,覆盖了一切”.这样的叙述和描写,让人深深感受到文学语言的魅力.

在《热血警魂》中,“精写”则是以另外的方式出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篇以弘扬正义精神为主题的报告文学,在事件情节上并不大加渲染,而走紧凑、精炼和细节适度再现一路.在关键之处,重笔描写干警的机智神威,描写指挥员的当机立断和洞察力,针对读者的心理逻辑,使作品既富有悬念,又张弛适度.这一点,对于写小说打底的周彬来说,当然不是难事.能否写出叫得响的文学精品,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作者驾驭题材和体裁的能力,观察、思考与表现正是其中要素,三者密不可分,关系值得颖悟.至于“写什么”,却完全是作者的主体选择,它凭的是一种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事物的深度认知.

细察精写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作者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年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感谢周彬同志以实作在这两个方面同时为我们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

责任编辑 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