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症下药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阳光

点赞:6069 浏览:2069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受到了大家的重视,但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还是关注不多,认识不足.其实,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存在很多问题,时时影响着他们的健康成长.

一、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种种表现

一是厌学问题.调查表明,有厌学情绪的小学生占总数的5%~10%.这些小学生主要是对学习缺乏兴趣,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导致他们长期跟不上进度,缺乏赶上去的勇气和毅力.因此,他们或者在课堂上东张西望,魂不守舍;或者在下面偷偷看动画书或玩玩具;要么就在课堂上打瞌睡.还有一些优等生,由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一旦别人超过自己或自己的目标未达到,就容易产生厌学情绪.

二是人际交往问题.目前的小学生绝大多数为独生子女,他们在家庭中交往的对象多为成人,再加上许多家长也是独生子女,独生子女教育独生子女常出现大人情绪化、小孩脾气坏的情况.在这种不协调的交往中,孩子常常是在“以自己为中心”的“顺境”下生活,普遍存在着较任性、固执、依赖性强的特点.当他们进入一个集体(学校)后,仍然以自我为中心去与人交往,在交往中常常是唯我独尊,不能善解人意.这时,如果他们遇到困难就不能克服,也不想克服,导致他们不能也不会与人正常交往.

三是过度依赖问题.由于小学生还没有自立生活的能力,只能长期生活在父母和他人的看护下,因此形成了过度依赖的心理.首先,对长辈的过度依赖.在现今社会,大多年轻父母不带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但他们往往只重视孩子的衣、食、住问题,对他们百般呵护,甚至是溺爱.因此,造成孩子自立能力差.当他们在日常生活或学习中遇到一些困难时,最先想到的就是家长.在一次又一次向家长求助而得到帮助时,他们就产生了依赖感.这样恶性循环,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经不起风吹雨打,意志力非常薄弱.其次,表现为自责倾向.这一现象在小学生中较多,危及着他们的心理健康.自责倾向是指当发生不如意的事情时,经常认为自己不好,对自己所做的事抱有恐惧心理.自责倾向的根源是对失去别人的爱感到不安.当学生感受到被父母、教师、朋友抛弃时,往往形成自责倾向,如父母、教师对儿童过分严厉、专制,结果挫伤了儿童自尊心,觉不到来自“权威人”的爱,从而出现自责心理.

另外,单亲、留守儿童、家庭暴力等因素造成的心理隐患也非常多.小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潜在的,往往被忽视而使得问题堆积,从而导致小问题变成大问题,甚至出现不良事件.所以,在小学阶段我们就要做好心理教育工作,使家长、教师和每个孩子都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防止不良心理的产生.

对症下药让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阳光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二、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实施办法

第一,要转变观念,正确看待心理健康教育.多年的教育发展及教学实践证明,在学校若能树立起鲜明的心理教育观念,则能使教育改革在更深层次上获得突破与延伸.新时期必须把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上至校长,下到教师,只要是学校的员工,都应有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我们要彻底清理教育实践中的认识误区及行为偏差,充分认识到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重要性,并且把它作为衡量学生是否得到全面发展的标准之一.


第二,应加强培训,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可派出全体班主任参加各种心理健康培训.通过培训,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开阔教师的视野,丰富教师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和教育科研方法,提高每位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和研究能力.同时还应培训与自学相结合,把外出学习和自学紧密结合起来,如购写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书籍,为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此外,还可通过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开展校本培训,定期安排一些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或者是案例剖析沙龙,进行现场分析与解决,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得到更新,教研能力得到提升,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第三,应积极开展活动,这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是让心理健康教育走进班级.首先,让心理健康教育融入班集体建设.让班主任引导全体学生,通过制定班集体共同奋斗目标来培养学生个性心理.这种共同的目标,可以树立正确的集体舆论,提升优良的道德情操,倡导良好的班级、风气,弘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对全班每个学生有着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同时,还可在在每一个班级建立特殊学生跟踪档案.

其次,丰富班级活动.有活动,才有生气、有活力、有发展.如我校举行申报的特色班级活动,把心理辅导渗透于班级特色活动中,既使班级活动得到了创新和发展,又使辅导效果得到了提高.寓心理健康教育于班级活动之中,学生能在丰富多彩、愉悦舒心的实践活动中获得心理践行和发展.

再次,优化班级管理.优化班级管理的目的是为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我们通过班级管理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并尽可能少地约束人、限制人和压抑人.优化班级管理是在实施管理中发展意识,在自我管理中发展学生自主,在情绪管理中发展学生情商,在有形管理中发展无形管理.

最后,充分利用班级教育合力.班级不是封闭的,班级中每个学生的心理、道德和文化素质都是在班内班外、校内校外、有意无意、有形无形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形成发展的.因此,班主任需要充分利用班内外、校内外,包括家庭和社会的各种教育力量,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教育,都来关心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二是让心理教育活动不断延伸.心理教育活动课是在班主任组织下,全班师生共同参与,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生动、活泼、交互、联动的活动.活动课一般利用班会活动以及晨会、午间活动时间进行,随时但不随意,体现出主体性、实践性、系统性、组织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并通过游戏、讨论、辨析、观察等方式方法,发展和提高学生心理品质,进行心理训练.心理活动课有明确的目标,有精心的准备,有确定的内容,有具体的步骤,有恰当的技巧,其方案的设计要根据小学生实际、班级实际等方面做认真细致的处理.

三是让校园文化体现心理健康教育.如我校的主题文化园(“行为规范园”、“风雅园”等)让墙壁成为了“不说话的心理辅导老师”;随着园林化发展不断创建出“开心园”、“舒心廊”、“交心亭”等;在校园内形成对学生开展心理辅导的“一条龙”怎么写作,如心理信箱(学校信箱、电子、校讯通)一心理(、群)一心语导播(红领巾广播)——心语小屋(心理辅导室、心理测量室).在这些“阵地”的建设中,实现了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同步一致,形成了教育的合力.

四是让心理健康教育形成网络.要取得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效果,需要依靠学校、社会、家庭三方的密切配合.一方面,要在学校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氛围,创设健康的校园文化,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形成健康的心理,在活泼上进的气氛中,保持较高的学习热情,并乐与人相处,正确地对待挫折,主动调适情绪.另一方面,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观念、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同时,小学生已经形成的良好心理品质也会受到一些不良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出现倾斜,这就会使学校教育结果被家庭、社会的负面作用抵消.因此,学校应针对家长的心理特点成立家长学校,组织家长培训,向家长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建立家校联系通道,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请家长走进校园,请老红军、社会各界支持学校工作的人士走进校园,传播思想.这样,就会在学校里形成一个心理健康教育网络,从而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

作者分别系山西省太原市尖草坪区实验小学校长和副校长

(责任编辑 罗登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