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解读的起点

点赞:3718 浏览:1358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信息是人们接触社会和接受教育的最重要工具.信息的文本主要通过大众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成为我们与客观世界沟通的重要相似度检测:_方面,传者不断地制造各种新闻信息文本来反映客观世界;另一方面,受众又通过对新闻信息文本的解读来认知客观世界.而新闻信息文本所构建的这个“相似度检测层”,又是一个充满创造力的世界.它不仅概括着现实世界的一切所有,同时又蕴涵着可能世界的所思所谋;并且它已经在无穷无尽的虚拟中成为一种众所认同的准现实.因而.人们在创造和利用新闻信息文本的同时,也被这些信息文本深深地影响着.正如著名传播学家丹尼斯麦奎尔所说的:“受众既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媒介及其内容的产物.”


在这个信息无孔不入的社会里,受众个体几乎从摇篮到坟墓都沉浸在某种新闻的消费里.信息形成了对受众的天罗地网,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影响着、设计着受众的生活和价值观.但是受众如何阅读和理智地接受、传者如何积极有效地建构新闻文本包含的意义和传达的讯息呢人们指出了不少的方法途径,其中,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发友新著《新闻文本与文化生态――媒介话语的框架性解读》(人民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一书提出了富有创见性的观点.该书运用符号学、文化生态学、西方当代哲学中的本体论等相关理论,对新闻文本的生产、解读和消费等各个环节及运动过程作了系统的考察分析.并将这种分析的重心放在新闻文本与人的社会存在的关系上,即将新闻文本的生存发展纳入整个人类生存环境之中进行考察.以揭示新闻文本的生存发展规律以及它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影响形式,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如何进一步优化新闻文本的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新闻文本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该书提出的观点对当前的新闻文本的建设和解读,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建设意义.

一、回归新闻文本

孙著对新闻文本的研究,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原因:

一是中国新闻文拳解读的实践.文本的解读,是文本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它不仅影响着人们如何解释文本和消费文本,同时也影响着文本的生产.因而,对新闻文本进行正确解读是研究新闻文本及其生产、消费的关键.因为新闻文本解读存在严重偏好,势必影响新闻文本的生产和消费,更会影响新闻文本的社会效果.

二是国内外相关研究的背景.文本理论,近年在西方成为一种显学,尤其是本体论阐释学、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理论的兴起与发展,使当代文本解读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西方文论的引入,有助于改善我国新闻文本解读现状.但也不能忽视一些人“文本西式读法”的主张.中西文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文化交流之中,互相取长补短.有益于文本理论的发展,也有助于新闻文本的正确解读.

因此,回归新闻文本,从文本出发,应该是解读新闻的起点.那么,什么是新闻文本

作者首先从中国新闻文本解读实践和西方相关研究的学术背景两个方面说明了研究新闻文本的意义,介绍了当前国内外新闻文本研究涉及的内容.从新闻文本的界定、新闻文本的社会功能、文本内容的真实性、文本价值的实用性、文本形态的简洁性、文本语境的低度性、文本述体的复杂性、文本语义的封闭性、文本语言的程式化等方面阐述了新闻文本的功能和特征.指出了我国新闻文本的特质:即社会教化功能突出,“说话”意图明确.回顾了新闻文本的生产,包括:新闻事实与事实文本;新闻文本的构成;文本语境与意义建构.

孙著还分析了多种模式的新闻文本的解读,如霍尔的三种模式:(一)支配式解读;(二)协商式解读;(三)对抗式解读,揭示了一个潜在的规律:编码与解码之间具有意义上的非同一性.并进而对这种非同一性从文本的开放性和不同的文化规则两个方面进行考察;还对霍尔模式解读中的代码对称的可能性进行了分析:符码两个序列的对称度:符码背后规则的平衡度:恪守话语的“诚意原则”.

除了霍尔模式,作者还从接受美学理论的角度,介绍了另外三种解读模式,就是姚斯的“三个主体”互动论和伊塞尔的“三个文本”说.最后作者通过具体的个案分析,来阐释对对一个文本的多种解读.

在“新闻文本的消费”一章中,作者论述了新闻文本的商品属性,指出,新闻文本具有商品属性,新闻文本讲求成本.进而分析新闻文本的消费内容.揭示了新闻文本的消费特征,包括:新闻文本消费是一种多层面消费,是一种创造性消费,一种重复性消费,是“符号价值”性消费.是一种被利用性消费,最后指出新闻文本消费的意义,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新闻解读的起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本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接着,孙文介绍了新闻文本的形态及其建构,分别为新闻文本群的分类,文本群的封闭性与开放性,文本群的张力、文本群中的省略与重复等.其中重点介绍“格式塔”这种支撑文本群运行的理论,指出格式塔注重的是“完形”以及“完形”法则、传者“格式塔”与受众“格式塔”.

在充分分析了新闻文本之后,孙著最后提出“构建一个和谐的文本生态系统”的观点,主要包括:文本生成于社会交流过程之中:文本生成中的文化意味;社会环境对新闻文本的影响和制约;构建和谐的文本生态系统四个部分.这是孙发友教授一书中的主要创新观点和学术价值所在.

二、建构和谐的文本生态系统

如何构建和谐的新闻文本生态系统呢孙著分三个向度、两个层面对新闻文本的生产、静态解读和消费运动进行系统的考察.

三个向度是:一是按新闻文本生产、静态解读、消费程序展开.从选定反映对象→编码→传码→解码→消费等环节,对文本的运动过程作纵向的系统考察.其目的在于揭示新闻文本各个环节是一个完整的有机过程,其每一个环节都对下一个环节构成一个期待值.以系统的眼光来看,这些环节事实上是由一个期待链构成的.二是从单个文本到文本群的社会效应的特性分析.文本对社会的影响,也存在一个规模效应问题.单个文本对社会的影响是一种点的互动,而文本群对社会的影响却是立体性全方位的.一个事件通过文本群的反复强调,常常会在社会中产生一个信息场――一种冲击波式的影响.三是对文本与事实、文本与环境、文本与受众等的社会关系研究.文本不是孤立存在着,也不是静止地存在着:文本是在与受众、环境等的相互作用运动式地存在着、发展着.

这三个向度的分析.是从两个层面同时展开的:第一是显性层面.包括新闻文本的符号结构(实在物)和概念(心理物),即索绪尔所称的“相似度检测物”层和“概念”层.这是一个“可感”、“可知”的实在世界.本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文本本真状态运动的一种考察.第二是潜在(隐性)层面.潜在层面是显性层面诸因素在编码、解码过程中所产生的个性化意义.即是巴尔特所 称的“意义”层和“神话”层.文本潜在(隐性)层面是一个可能世界.潜在层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文本内在张力运动状态的一种考察.两个层面互相运动的力源是文本及其主体背后的文化规则.

这三个向度、两个层面构成了对新闻文本研究的纵、横、深三个维度.经过这一全息式的立体考察,作者取得了如下结论:

第一、新闻文本并非是一个与人分离的孤立的物体,它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的有机构成体.

过去许多学者在研究文本过程中,常常将文本视为一个完全孤立封闭的物体,忽略文本与人的生存活动的关系.这是简陋的原始本体论思维.当代本体论思想(包括马克思主义本体论思想)认为,物质和自然并非是抽象的,而是以人的实践活动为相似度检测的物质和自然.文本作为一个物体.不是抽象的物质,而是在人的社会关系中产生发展的.离开了人的社会活动,文本就没有意义了.

第二、文本不能作为一个静态的物体来考察,而应该将它置于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加以考察:将它置于一个不断被生产、不断被传播、不断被解读和消费的过程中加以考察.

孙著举例说:苏轼的名篇《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颂,但每个读者同时又都是生产者和消费者,每一个读者心中都有自己的“明月”、自己的“思念”和自己的“文本”.正是由于这种无限的千姿百态的生产、解读、消费,才使文本延传千年还充满生命的活力.新闻文本更是如此.新闻文本的价值全在解读和消费中实现.一则新闻报道被初次生产之后,如果将文稿锁进抽屉里,不传播、不解读、不消费,这个文稿可以视为不存在.就是存在也是没有任何生命气息的木乃伊式的存在.每则新闻文本,都是一个动态的有机构成体.

因此,文本这种运动性不仅表现在文本生产和解读、消费的过程当中.而且还表现在文本生产和解读、消费主体的内外互动之中.这种生产和解读的过程,也在进行着一个内心与外界的互动过程.因此,文本是在社会活动过程中生成,文本本身就是一段社会活动过程.

第三、新闻文本的解读和消费是非理性的.

文学上有“形象大于思想”一说,意思是,当你的作品发表后,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不一定就是作者的写作原意,甚至大相径庭.正所谓“一百个读者有一百个哈姆莱特”是也.《红楼梦》也是解说各异:“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官闱秘事.”(鲁迅语)新闻文体阅读中,也有类似现象.这就是孙著中第三个主要结论:“新闻文本的解读和消费是非理性的”.

孙认为:从纵向来看,新闻文本运动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理性阶段,包括事实信息选定、文本生产和文本传播三项内容.这一阶段是由编码者完成的.这是一个有计划有目的的可测阶段.文本运动的第二阶段是非理性阶段,包括文本的解读和消费两项内容.这一阶段是由受众完成的.新闻受众是不特定的一群,他们没有组织、没有计划.甚至有时是没有目的地接受新闻文本.在解读和消费新闻文本过程中,他们也是各自置于自己的经验环境和情感环境之中对文本作出自己的见解和反应.因而.面对一个文本,千百个受众会作百种解读.受众的解读行为是不可控也不可测的.

尽管新闻文本与文学作品比,有新闻事实这一客观的统一标准,但并不妨碍受众对新闻文本解读的不同理解,所以“新闻文本的解读和消费是非理性的”的观点是有道理的,麦奎尔所谓“文本的差异性解读”也基本是这个意思.正因为存在新闻文本解读和消费的非理性特征,孙著提醒:一是传者在编码、传播过程中,要加强文本的显态成分,减少其隐性成分,使编码明晰、晓畅.让受众易于接受,从而达到编码与解码的深层沟通.二是提高受众的媒体素养,尽可能地使他们对一些问题的认识达到相应的“同一性”,提高社会舆论的形成率.

第四、文本生成所需要的环境条件.

建构和谐的文本生态系统,还要充分考虑文本生成的环境条件.因为文本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动态有机体,它是社会文化的结晶.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本;同时,有什么样的社会文化,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文本生产者和文本受众.

新闻文本是在社会交流活动中生成的动态有机构成体.新闻文本是社会文化的物化形式,它具有浓厚的文化意味.文化意味可以从几个方面体现出来:记者按文化规则将事实“内化”为文本:受众将文本“内化”而转为行动;文本自身展示的文化意味.新闻文本有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包括政治因素的影响、经济因素的影响:科技因素的影响;突发事件的影响等等.

分析了社会诸因素对新闻文本的影响之后,孙著提出,要生产优质的新闻文本,要充分发挥新闻文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首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文本的生产,不只是文本自身的发展,更是社会各种关系互动结果的总和.而构建和谐的文本生态系统,就要有生态学的视野,就必须剔除当前我国新闻文本生态系统中的不和谐因素,确立构建和谐新闻文本生态系统的路径,使这个系统具有和谐性、有序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特征,最终实现新闻文本的生态平衡,让新闻文本在构建和谐社会中起到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