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记者如何培养新闻敏感性

点赞:5913 浏览:2104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新闻敏感性是记者综合素质的核心,也是优秀记者与普通记者之间除了作品之外最明显的区别.在电视新闻中,镜头是新闻事件现场的再现..记者要学会运用一定的技术和手段,有选择地选取具有充分说服力和感染力的事实形象去影响观众,带给观众最佳的视觉效果.同时要能够充分反映现实生活的一角,反映事物本质的典型意义.所以,对于一名电视记者来说,必须在新闻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判断能力,培养敏锐的新闻嗅觉——新闻敏感性.

【关 键 词 】电视新闻记者 新闻敏感 新闻素养

一、何谓新闻敏感

一个具有新闻价值的事实,别人不能看出它是新闻,而你却能一下识别出它的新闻价值,这就是新闻敏感.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必备的素质,它既是一种综合的判断能力,又是一种敏捷的思维能力.新闻记者的新闻敏感性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敏锐地感知事物的新变动,及时发现、掌握有关新闻线索;二是迅速、准确地判断各种新闻线索的价值;三是要有必要的新闻超前意识;四是准确地分析、判断在当前形势下的报道方向:五是迅速、准确地分析、判断所掌握的新闻事件同各种社会信息的关系;六是迅速、准确地分析、估计所采写的新闻报道将会产生什么样的社会效果,是否进行连续报道等等.

电视记者如何培养新闻敏感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新闻记者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西方新闻界通常把新闻敏感称做“新闻嗅觉”.美国新闻学者卡斯柏·约斯特说:“一个不善于辨别颜色的人,不能成为画家;一个不懂得音律和谐的人,不能成为音乐家;一个没有新闻敏感的人,也不能成为一个新闻记者,”可见,新闻敏感是新闻记者的必备素质.要想做一名优秀的新闻记者,就一定要培养和增强自身的新闻敏感能力.

在电视新闻采访过程中,我们常常在思考,如何把新闻做得更好看,更耐看.万变不离其宗,总的来说就是创新.但说时容易做时难,电视新闻往往流于形式,陷入“以点带面,突出主题”的传统模式中不能自拔,“点”没有代表性,“面”上空泛无味,片子最终只是满足一种播出需要.所以创新需要记者拥有很高的新闻敏感性.作为一名记者到底如何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新闻敏感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提高政治素质

政治敏感、社会责任感是培养新闻敏感的前提.一个政治敏锐性强的记者,当一个或数个新闻事实出现时,记者会马上将他们同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密联系在一起去考察,看其对推动当前工作和发展当前形势有何积极、重要的意义.虽然这本身并不能直接捕捉新闻,但是对记者捕捉新闻起着关键的作用.例如凤凰卫视记者吴小莉就有关着很强的政治敏感性,她的采访提问机智、犀利.1997年香港回归前,董建华刚刚当选行政长官,召开记者招待会.当时去的记者很多,吴小莉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可以为凤凰卫视说普通话的观众朋友提一个问题,因为在香港的记者都用广东话提问.当她用自己的大嗓门加上清晰的普通话大声向董建华提问后,做为香港首席行政长官的董建华果然用普通话回答,这一片断后来被电视台所选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国学大师翟鸿桑认为,“思考力乃是万力之源”.思考力不强,阐明知识(知识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经验的总结)储备和观察力还不够.这就要求记者随时激活思考的细胞,多思考,多动脑.

采访快.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到开展新闻采访这中间的准备时间越短,越能实现新闻的价值,也越可以体现一个记者的素养.迅速投入采访,要求记者在日常的生活中大量占有材料、搜集有用的信息并分类存档,这样才能需之即来、来即能战.

成稿快.《新闻写作创新智慧》中有这么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位著名的骑师,功绩卓著,许多记者慕名采访,但就是挖不出有价值的信息.记者利布林很想一试身手,不过他没有贸然访问,而是提前阅读了许多书籍,访问了一些马术专家,他发现:当跑马高速飞奔时,圆形运动场对马和骑师产生了离心力,必须克服这种离心力才能取胜.于是记者把采访对象的“学问”当作切入点.见了骑师之后,记者第一句话就问:“您时左镫皮带要比右镫皮带放长多少?”骑师一听就来劲了,就滔滔不绝地谈了一个多小时,使记者顺利地完成了自己预期的采访.试想记者若没有做“预习功课”,被采访者积极性就不会被调动起来,最终结果也就可想而知.同时,预习不应只局限于对被采访对象的了解,还应了解、掌握相关的报道行情.这里所说的行情是指有关该人物或者事件的各个媒体相关报道.哪些被报道过,从什么角度报道的,哪些还是空白,这些都要尽可能地去掌握.

3.善于捕捉线索

一名合格的新闻记者,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消息灵通.比如一个地区的新闻记者,不仅要了解全区的基本情况,该区的改革、发展趋势及其它重要情况,而且还要了解工业、农业及其他方面的情况.

思考出“灵感”,实践长才干.勤于思考,就要注意知识的积累.如果记者头脑中的积累贫乏,那么,思维的空间就必然狭小,不容易产生联想,更难以产生创造性思维.记者头脑中积累的程度不同,外界信息在头脑中引起的反响就大不一样,只有头脑中知识和情况积累得丰富,触发新闻敏感的机会才会多.因此,记者在日常工作中要养成勤于思考,积累知识的习惯.要广泛涉猎政治、经济、文化、新闻、社会科学等各方面的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修养、作风修养和职业道德修养.要做到脑勤、腿勤、嘴勤、手勤,使大脑常常处于一种积极思维状态,使之突然间看到、听到或感触到某种客体信息时,就会像“条件反射”一样,顿时产生一种强烈的反应.笔者认为,这种反应,就是我们新闻记者所应该具备的新闻敏感.

4.加强知识积累

博学善学,是培养新闻敏感的基础,是记者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宝贵素质.这种素质是记者综合素质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反映.有人说,新闻敏感是记者的直觉,其实,这种直觉是记者知识和经验积累到“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状态时的一种瞬间顿悟.相反,一个知识贫乏的记者,即使外界信息再强烈,也不能擦出新闻敏感的“火花”.


有句名言说得好:“知识能使一个人在本质上真正超越他人.”新闻工作者在处理自己的知识结构时,要做到“精”与“杂”、“专”与“博”的结合,在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上力求“精”,在一般知识和社会知识上要尽可能“博”,使自己真正成为一个“学者型”记者.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报道思想的苍白和贫乏、避免报道题材的狭窄和雷同、避免报道方式的单调和粗糙.记者通过学习积累知识,不仅能让自己在采访中与被采访者较好地沟通,也能随时发现新闻线索,而且对专业性较强的新闻采访、写作更有帮助.以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的电视报道为例,当时情况很紧急,各台一线的记者大都采用无剪辑拍摄手法,配以大段的记者出境来报道新闻.为了对新闻事件进行同步记录和直播,有些记者甚至边走边播报,体现了较为深厚的现场报道功底,大大提高了新闻的真实性.在新闻采制过程中,他们不仅运用了出境播报的方式,还注意了各种同期声的原生态使用,极大地丰富了现场报道的内涵和表现力.如废墟下微弱的求救声、敲打声、痛苦的声,解放军战士救援的口令声、号子声,还有搜寻小组紧急商讨、心理专家耐心疏导的场面,这些和记者的出境播报一起构成了极具视觉、听觉冲击力的立体画面,使观众如身临其境.

总之,新闻敏感能力并非生而有之,也不是冥思苦想得来的.作为新闻工作者必备的一种职业素养,新闻敏感能力来自于对政策的正确理解,对实际的深刻了解,对问题的深入调查以及扎实的理论功底和科学的思维方法.

(作者单位:安徽广播电视台)

责编:刘冰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