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地方院校生学位授予质量的探究

点赞:11500 浏览:468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生源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化、就业形势急剧变化等因素,致使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有下滑趋势,究竟如何保证规模与质量的同步发展,是摆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全新的课题.

[关 键 词]学位授予地方院校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3.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9-0243-02

研究生教育是在大学本科后进行的培养高层次人才的一种学历教育,肩负着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端人才的重任,属于高等教育的最高阶段.而学位授予工作则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体现高等学校教学、科研两个中心的重要标志.因此,已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我国作为教育大国,也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摆在了愈加重要的位置.李岚清同志曾强调指出:“学位授予质量不仅关系到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的质量,也直接影响我国的声誉.”

近年来,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学位类型日益增多,培养模式日趋多样,但由于生源复杂、价值取向多元化、就业形势急剧变化等因素,致使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有下滑趋势.究竟如何化解“进口”与“出口”产生的这对矛盾,切实保证规模与质量的同步发展,是摆在各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者面前全新的课题.

一、研究生教育的凸现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生源质量下降

1.研究生规模的扩大.由于社会环境和需求的变化,近年报考研究生人数直线上升,从1999年本科生扩招政策实施以来,不难发现扩招后的生源质量有了明显的下滑,研究生招生作为本科生扩招的延续,无疑导致了其生源质量的下降.

2.招生考试的弊端.我国研究生选拔一直实行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和学校自主复试相结合的机制,以保证研究生入学时的基本条件和素质,但在实际录取过程中过分强调考生的应试能力,初试成绩所占比重过大.另外,各学校自命题专业课成绩使其统一的划线标准没有可比性,部分高校为“争夺生源”,降低专业课试卷标准,不能客观反映出考生的综合素质.

3.考研动机的多元化.由于价值取向多元化,博士、硕士学位不再仅仅是学术造诣的标志,而是部分学生就业的敲门砖,是社会在职人员日后获得提拔的有效途径.为获得一张入学通知书,有些考生甚至在考试时铤而走险,营私舞弊,弄虚作检测,这样的生源势必会影响培养质量.

(二)培养模式单一

与发达国家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相比,我国高层次人才教育基本是采用研究型培养模式,培养计划的制定以学术型、理论型人才为取向,强调课程学习和学术论文,培养方案重视理论教育,忽视能力培养,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讲求形式规范,忽视挖掘特色资源;课程内容陈旧,远远滞后于最新的学术进展;教学方法单一,仍以灌输式为主要授课方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制过于僵化,大大束缚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致使应用型人才培养相对薄弱,不能满足社会各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

(三)学术环境恶化

多数高校要求研究生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并以此作为学位授予的重要依据,这既可以提高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及学术水平,又可以使学位评定授予的学术标准客观化,有利于提高学位论文质量,是十分值得提倡的.但部分研究生在学校政策的压力下,担心不能完成“硬性指标”,无法顺利拿到学位证书,不惜在学术活动中做出“越轨”行为:剽窃他人学术成果;请写作教程论文;篡改、伪造研究数据;一稿多投等,这些行为在高校中已普遍存在,甚有愈演愈烈之势,严重污染健康的学术环境,影响学位授予的质量.

(四)缺乏淘汰机制

现行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中,缺乏应有的竟争机制和淘汰机制,多数学生认为只要考上了研究生,就等于进了“保险箱”“只要进得来,就一定出得去”的论调,让所谓“保证教育质量”无形中成为一句空话,零淘汰的培养机制滋长了学生混日子的想法,不思进取,缺乏压力和使命感,长期发展下去必将导致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下降.

(五)教育资源的不配套

1.硬件资源.研究生教育经费的投入和优良先进的硬件设施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物质基础,部分高校对教学设备的引进、实验室平台的建设、实验器材的更新、图书资料的配套、网络资源的完善、住宿条件的改善都远远滞后于目前的教育规模,无法适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

2.资助体系.合理的研究生教育资助体系是调动研究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投身科研工作的有力保障.我校生源中70%的研究生来自农村及偏远山区,家里经济条件十分困难,面对高额的学费和生活费,部分学生不得不在外打工赚取费用,无法集中精力专心完成学业,自然影响培养质量.

二、提高地方院校学位授予质量的对策分析

完善机制,多措并举

1.适时下放,严把生源质量关.生源质量是研究生培养质量形成和提高的基础和先决条件,如果把研究生的培养比作教育产品的生产过程,招生考试则是对原材料选择的过程.(1)做好初试的“筛选”工作.一是国家应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试卷标准,提高区分辨识度,取消按不同地区划定复试线的做法,既要充分反映学生综合业务素质,又要体现选拔考试“门槛”的公平作用;二是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放权,从招生规模的需求到生源的自主选择,从考试方式的变革到录取标准的制定,从招生名额的分配到弹性学制的培养,积极引导各高校办出自己特色;三是加大打击考试舞弊现象的力度,为考生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竞争氛围,使真正优秀的考生脱颖而出.(2)加大复试的“选拔”作用.一是对于不同学校相同或相近领域的专业课考试科目,国家应尽快出台考试大纲对命题的标准做一个整体规定,这样可以避免由于各校出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而造成的不同地区、不同院校考生的考试分数差距过大而引起调剂不公等现象;二是各高校应充分重视复试的“选拔”作用,提高认识,坚持客观公正,不走过场,制定多样化的录取标准.如在录取时,除严格按照学生初试及复试成绩,还应综合考量该生在本科阶段的学习成绩,实验动手能力以及论文写作能力等因素,切实加大复试的权重.(3)充分发挥各类政策作用.一是国家应进一步落实提高“推免生”的政策和指标,积极倡导校际间互相推荐,实现优势互补,避免近亲繁殖;二是应大力鼓励和推进各院校本、硕、博连读机制的实行,同时建立合理的学生资助体系,切实提高在校生补助标准和生活待遇,吸收优秀生源.2.分类培养,把好培养质量关.(1)区分目标,制定标准.各高校应贯彻“分类培养、因材施教”的原则,区分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定位和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学位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培养标准和学位授予标准.(2)深化培养模式改革.一是切实转变研究生教学方式,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学生已具备了相关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较强的自学能力,因此,部分课程不应再以灌输的方式来讲授,而应加强学生自主式和探究式的学习,强化案例教学、辩论教学、学术沙龙及各种学术讲座等教学方式,充分发挥研究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创新意识;二是积极改善课程教学内容,加强课程内容的系统性、前沿性和研究性,注重高新技术知识与传统学科知识体系的嫁接,紧跟学科专业领域发展的动态和前沿,同时,应加大引进国外优秀教材的力度,促进学术交流.

提高地方院校生学位授予质量的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研究生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3.狠抓环节,提高学位授予质量关.切实加强和规范论文开题、中期考核、学位申请、论文检测、论文盲审以及毕业答辩等培养环节的监督管理,建立淘汰机制,对在培养过程中未达到学业要求的学生,坚决实行推迟毕业或予以淘汰,从而保证质量.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最终靠什么?严格地说,优秀的生源只是决定培养质量的次要因素,导师的全过程管理作用才是最直接的因素,对研究生知识结构的完善和学术水平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目前在校生规模的迅速扩大,导师和研究生的比例已严重失调,“明星导师”每年最多招收40-50名研究生,这些知名导师整天忙于科研或其他日常事物,根本无暇顾及指导学生,就采用“放羊式”管理或者让研究生充当其科研劳动力;而部分年轻导师因其“名气小”连续几年也未招收一名研究生,甚至被取消其导师资格,这很难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和教育资源.


1.明确导师“责、权、利”.首先,应明确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负有直接责任;其次,导师应更多享有招生权、分配权、资助权、论文审查权等权利,特别是对未达到学业要求的研究生,导师应有权终止指导或勒令其退学.

2.建立健全导师遴选、培训、考核制度.一是遴选制度.指导教师的遴选应严格从科研水平和培养学生质量两方面进行综合评定,彻底改变只上不下的导师终身制;二是培训制度.学校应更加重视对导师的定期培训,尤其是新遴选的青年导师,加强支持他们参加各种学术交流的力度,不断提高导师队伍的创新素质和学术水平;三是考核制度.各高校应充分认识对导师业务水平进行定期考核的重要性,建立考核制度,引入竞争淘汰,奖惩分明,从而保证导师队伍的高素质、高水平、高质量.

构建质量保障体系

1.搭建信息化网络管理平台.随着现代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信息网络化管理优势已日益凸显.目前,我校引进和开发的研究生教育管理系统已基本涵盖了从招生录取到学籍管理、导师管理,各培养环节的运行以及学位授予等全过程,为广大师生搭建更加方便、高效的怎么写作平台,为科研、教学管理提供有效保障.

2.建立研究生培养二级管理体系.我校推进的“研究生二级管理模式”已逐步实现培养工作重心的下移,充分发挥各学院对研究生的基础培养作用,突出学院管理的主体地位,加强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搭建“学校-学院-学科”管理平台,构建工作网络体系,做到层层监管,层层负责,形成校、院两级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模式,建立了一支高效、稳定的研究生教育管理队伍.

3.完善学位授予机制.一是进一步优化校学位委员会管理职能和目标,重点把握好政策和原则,同时要充分调动分委员会的主动性,扩大其管理的自主权,切实发挥委员会在学位授予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实施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负责制和质量责任追究制.建立质量监控体系,有效利用“论文盲审”“学位论文系统检测”等方式激励导师参与学位论文的全过程管理,从而推进论文管理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同时,不断完善优秀学位论文的奖励和激励机制,营造学术氛围.

三、结语

面对“十二五”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挑战,学位授予质量必将引起更大的关注,其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我们向社会输送什么样的“产品”,发展之路任重道远,这需要每一位研究生教育工作者凝聚力量、不断探索、锐意进取,努力开创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邵松鹤.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4.

[2]李红梅.高校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监控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04.

[3]魏灿欣.我国教育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东北师范大学,2009,05.

[4]赵丹.黑龙江省高校研究生生源质量评价研究[J].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04.

[5]吕彬.对我国研究生教育实行弹性学制的研究.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

[6]吴苏芳.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04.

[7]董婷.硕士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的研究.武汉理工大学,2005.5.

[8]马灯秀,卢虎胜,王辉提.高研究生学位授予质量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石油大学,2009.5.

[9]王亚杰,王沛民.研究生教育质量:宏观层面及其发展战略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2004.

[10]李志.加强论文质量监控提高学位授予质量[J].研究生教育,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