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三岔傩面具艺术现代传承

点赞:5246 浏览:175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恩施三岔的傩面具极具地方特色,是我国傩面具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代表性人物谭学朝去世后,三岔傩面具的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甚至有学者认为谭学朝的去世就代表着三岔傩面具的不可再生.汪儒兵作为谭学朝雕刻傩面具的徒弟,在外打工多年后,2011年回到恩施,重新开始雕刻傩面具.他通过将自己在外务工时所学到的相关经验运用到恩施传统傩面具的雕刻中,继续推动着恩施傩面具的发展.

【关 键 词 】恩施;三岔;傩面具

一、引言

广泛流传于恩施土家族地区的傩戏、又称傩堂戏、是以酬神祭祖、驱灾还愿为主要目的的表演仪式.表演时土老师头戴面具,身穿法衣,肩搭牌带,击鼓敲锣,其特点粗犷、古朴、源远流长.傩面具俗称脸壳子,是傩戏表演正戏时使用的道具,形象大多是根据傩戏中的传说的神祗或戏中的任务形象进行雕刻的.

二、傩面具的传承

(一)谭学朝的傩面具艺术

研究三岔的傩文化,必然绕不开对端公谭学朝的研究.谭学朝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三岔乡鸦沐羽村青木淌人2006年底过世,生前是一位从业资历较深的土家端公,直到今天,在当地依然很有影响.

谭学朝12岁拜端公廖明池为师,从师学艺九年.当谭学朝度职时,虽然没有从师父那里接受到全套的傩仪法器,但通过自己钻研,也制作了做法事必用的部分傩面.1986年成立了“三岔区民间艺人协会”,谭学朝当选为会长.通过谭学朝与相关门的共同努力,三岔的傩文化开始在外界产生影响,年年都有中外学者和领导来此考察.1991年原副部长、文艺评论家冯牧到三岔参观了谭学朝制作的傩面具, 高度评价这一传统民间艺术,题写了“祖国文化的瑰宝”赞语.[1]

朱世学在其文章《土家族傩戏面具的演化特点及功能》中谈到,土家族傩戏面具通常由傩坛中的“雕刻师”制作.在一般人眼里,他们是本民族中的智者、长者,谙熟民族发祥历史,他们也参加傩戏演出,但主要任务是绘制神像,制作面具和道具[2].到了谭学朝这一代,一般规则被打破,这是由于他具备了能工巧匠的素质,而多数端公是不能自己动手做傩面的.早年的学习使谭学朝掌握了选料、打坯、雕造、上色等一整套的制作傩面的技术,同时在继承传统时,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才得以通过自己出色的创造,使制作傩面的传统得到了发展和提高.

恩施三岔傩面具艺术现代传承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面具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5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二)谭学朝之后三岔傩面具的发展

谭学朝生前传授制作傩面具弟子4名,分别是汪儒兵、李典华、刘继荣、江英奎,他们都参加了90年代初三岔文化站举办的培训班.然而因为雕制面具难以糊口,4人仅学习一年时间就离开文化站外出务工.2006年底,三岔傩文化代表性人物谭学朝去世,是三岔傩文化发展的一个巨大损失,为三岔傩文化的传承蒙上了阴影,诸多土家学者都为三岔傩文化的发展感到担忧.

汪儒兵回到恩施重新开始进行傩面具,三岔的傩面具艺术才得以继续发展.2011年初,汪儒兵从福建回到恩施,并没有立刻继续雕刻傩面具.在当年5月份,一位民间美术爱好者找到汪儒兵愿意投资合作,汪儒兵雕制傩面具,由他来负责销售.这位收购者给汪儒兵定的标准是,以谭学朝雕制的面具为模样,尽量还原,每块面具的收购价为500元.

汪儒兵:现在这个个老板不允许失真,也不允许在上面改,必须要保留原型,一模一样的.老板定的东西就是不允许打磨,必须要有那个刀痕.并且,我彩绘好上了油漆之后,他就说这个东西太新了,要把它做旧.

汪儒兵在江浙地区打工时采购了许多新的雕刻工具,他也没有将老家铁匠打制的工具丢掉,而是将老的与新的结合起来.另一方面通过在外打工,汪儒兵积攒了大量美术经验.他在福建泉州的工作是制作泥偶工艺品,他用三个月时间专门学习上色、如何使人物面部表情更丰富动人等.在此基础上,汪儒兵并没有因为收购者的标准仅去一味的模仿着师父谭学朝的去雕,他也根据社会的发展进行了不少创新.

(三)从谭学朝到汪儒兵

至今,谭学朝在恩施傩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依然很大,而谭学朝雕制的傩面具之所以能所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和他所掌握的傩文化的全面有着密切的联系,他曾是端公、是道士,他会唱、会跳、会写、会雕、会画.在访谈中,恩施州文化馆的周恩高讲出了其中道理:

周恩高i:不是任何人看这个傩面具都能够雕的出来的.雕傩面具要有三个基础,第一个是傩戏的神职人员,对傩了解.第二个基础,应该有美术基础.谭学朝是我们美术家协会的会员.第三个基础,要有木匠的基础,会雕会做.

谭学朝是在自身综合素质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许多傩面具的形象,并形成了鲜明的地方艺术特色.汪儒兵作为谭学朝雕制傩面具的徒弟,没有学过一天唱傩戏,对傩文化了解很有限,所雕制的傩面具很难摆脱师父谭学朝的影子,他自己也意识到这个问题,汪儒兵收集了多本傩文化的书籍,包括全国各地的傩面具的图册,经常拿出来翻阅,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某些方面来看,汪儒兵将专业的雕刻工具、泉州泥偶制作、现代生活变化等相关的经验融合到自己的傩面具雕刻中,也是他在三岔傩面具传统制作上做出的一些突破.

三、结语

无论生活在现代都市还是偏远村落,人们的生活环境不断变化,相应的民风习俗也都发生着变化,傩文化的变迁也是不可避免的.可贵的是,恩施州政府及相关门和民间艺人都能认识到文化变迁这一现象,并作出了应有的反映,傩文化品牌营造、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等工作有序开展,民间艺人也不断地根据环境的不同主动地转变、拓展着民间艺术的功能、形式等.

注释:

[1]辛艺华,罗彬.土家族民间美术(增补版)[M].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98.


[2]朱世学.土家傩戏面具的演化特点及功能[J].民族论坛,1995(04).

[3]周恩高,画家,曾工作于恩施州文化馆,主要从事恩施民间文化研究,恩施三岔傩文化专家.

【参考文献】

[1]欧阳亮.鄂西“还坛神"仪式艺术传承人个案研究[J].艺术探索,2011(04).

[2]雷翔.鄂西傩文化的奇葩――还坛神[M],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

[3]辛艺华,罗彬.土家族民间美术(增补版)[M].湖北美术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