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标阅读艺术

点赞:25715 浏览:11941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提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笔者认为,个性化阅读的呈现方式就是“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而“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则是个性化阅读的关键.如果没有出色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那么“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就无从获得.

一、丰富的想象激活个性

德国文艺理论家莱辛说:“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由眼睛,而是由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拉奥孔》)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美的欣赏和美的创造.中学生的想象能力比较强,但个体之间存在着差异,而想象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个性化阅读的优劣.

出色的想象要求学生调动各种感官.如,“春风又绿江南岸”妙就妙在一个“绿”字上,然而如何唤起学生对“绿”的全部意义的认识呢?只能依靠想象.论视觉则仿佛看见春风过处,遍地披上绿装,一派明媚春光,一片勃勃生机;论听觉则仿佛听到春风化雨淅淅沥沥,草儿拔节、莺儿飞鸣;论嗅觉则春草的甜香、泥土的芬芳沁人心脾;论触觉则春晖和煦,春风拂面,绿茸茸的草地触手可摸.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其他艺术形式来开阔学生的想象空间.

出色的想象要求学生学会借助不同的艺术手法.如解读《游子吟》,可以要求学生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等艺术手法把诗歌的内容还原为生活的本来面目.请看下面一位学生写的精彩语段:


母亲拨亮了那盏昏暗的油灯,温暖顿时洒满了简陋的屋子.灯光下,母亲又颤颤地瞄准了针眼.一次,又一次,一次,又一次.母亲就这样用那根细细的线、长长的线,串起了一个又一个艰辛的日子.每一针,都仔仔细细;每一线,都饱蘸深情.看着母亲满头的银发和布满皱纹的脸,泪水禁不住淌满了我年轻的面颊.缝好了,母亲又比试着,觉得满意了,才套到我的身上,把扣子一粒粒地扣好,就像打点一粒即将撒播的种子.母亲哽咽着,用有点哆嗦的手轻轻拍着我的肩:“儿呀,要记住回家的路等”

二、理性的思辨形成个性

思辨能力就是思考辨析能力.所谓思考指的是分析、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所谓辨析指的是对事物的情况、类别、事理等的辨别分析.有人认为思辨能力只是数理思维的事情,其实不然,个性化阅读也离不开思辨能力,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个性化阅读的重要标志.

阅读中的思辨能力主要表现为对种种辩护性解释或者说服性论证的分析、理解能力,鉴别、评价能力和选择、判断能力.换言之,有人说文本解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学生就要学会辨别这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这些“哈姆雷特”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并形成自己的“哈姆雷特”.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呢?主要是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文本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努力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教师要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对话与沟通的过程中对文本的思想、情感和观点作出自己的分析理解、鉴别评价和选择判断.

高中语文新课标阅读艺术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能力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对传统篇目《荷塘月色》的解读,我们往往是抓住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来探寻朱自清先生的内心世界.苏教版教材在解读这一经典作品时却大胆采用多元化阐释,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对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如在“活动体验”中,教材设计了这样的讨论题:文学经典往往是可以常读常新的,《荷塘月色》就是这样的作品.阅读下列两组学习材料,再次研读作品,任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作品新的发现.

甲组(主题):

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对人与革命青年的屠杀弄得目瞪口呆等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那不知“哪里走”的“惶惶然”.“荷塘月色”的“梦”也正是朱自清们的精神避难所.(钱理群《关于朱自清的“不平静”》)

文章中外在的美好都是为了表现内在的、自由的、无声的、一个人静静的、不受干扰的,甚至孤独的情怀.等朱自清在漫步荷塘时感到的自由,在性质上是一种的自由,是摆脱了作为丈夫、父亲、儿子潜意识里的负担,向往自由的流露,和政治性的自由是没有直接关系的.(孙绍振《超出平常的自己和的自由》)

《荷》文说出了人类两难处境,即现实和自由的悖反,现实不自由,自由不现实.等《荷》文在深层次上具有一种“哲性美”,一种类似于西方神话的悲怆和崇高,而人类正是在那一刻的超越中获得一个永久的光辉形象.等一种生之脆弱的呼喊,一种片刻自由的慰藉,这是《荷》文历久传诵的重要原因之一,它抵达人之终极关怀.(张小伟《“逃避”与美:普遍经验之一》)

乙组(语言):略

这样的题目设计是令人欣喜的,专家们的解读异彩纷呈:钱理群先生从政治的角度解读,孙绍振先生从的角度解读,张小伟先生从人性与哲学的角度来解读.专家们的解读有哪些异同呢?为什么会不一样呢?我们应该认同谁的观点呢?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多元解读的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没有其他捷径,教师只能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走入文本深入剖析,走出文本查阅资料,然后探讨、分析、评价,作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经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的思辨能力自然会提高.

三、深刻的批判张扬个性

伟大的时代是创新的时代,而批判,尤其是冲破传统习俗观念的批判,是创新的前提.批判能力是个性化阅读的核心与关键,不具备批判能力,个性化阅读就不可能走向深入.批判也是扬弃,在文本阅读过程中“取精华,弃糟粕”,深刻的思想与独特的个性也就形成了.亚里士多德说,批判的目的在于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洞察出真理和谬误.从思维方式上讲,批判性思维本质上属于反思性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就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不囿于前人的成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中学生思维活跃,有时产生的观点可能是离经叛道的,其实这大可不必担心.思想是在碰撞中前行的,我们决不能扼杀学生的批判思维,而是要正确地引导.如在苏教版选修课“《史记》选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教材资源,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批判能力.在解读《屈原列传》对屈原进行评价时,不应只是从正面评价,还应该引导学生读班固《〈离骚〉序》中对屈原的做法、人品和作品进行指责的有关文字:“今若屈原,露才扬己,竞乎危国群小之间,以离谗贼.然责数怀王,怨恶椒、兰,愁神苦思,强非其人,忿怼不容,沉江而死,亦贬洁狂狷景行之士.多称昆仑宓妃虚无之语,皆非法度之政、经义所载.谓之兼《诗》风雅而与日月争光,过矣.”学生从中读到了不同的声音,就可以通过辨别,形成富有个性的观点.再如解读《项羽本纪》时,评价项羽拒渡乌江的做法,可以结合下面几首古诗:“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争帝图王势已倾,八千兵散楚歌声.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胡曾);“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根据前人的诗评,反思文本,联系生活,学生肯定能够写出富有个性的读后感.

个性化阅读是阅读的方向,但我们不能两眼只盯着“个性化”,更要关注“个性化”从哪里来的问题.笔者在此重申,“想象”“思辨”“批判”是个性化阅读的三面旗帜,语文教学只有树立好这三面旗帜,才不至于使“个性化阅读”仅仅成为新课改的一个时髦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