桡动脉采血在新生儿科的临床应用

点赞:18744 浏览:830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的:通过对新生儿不同采血部位的对照分析,探索更适合于新生儿的采血部位.方法:选择新生儿科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采血,并对其一次穿刺成功率、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率及疼痛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肱动脉组在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发生淤血、血肿、误入静脉及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桡动脉是适合于新生儿采血的部位,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减轻患儿穿刺的痛苦,值得推广、应用.

[关 键 词]新生儿;桡动脉;股动脉;肱动脉;采血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4-4721(2011)11(c)-117-02

血液标本的采集是临床护理人员最基本的护理操作技术之一,由于新儿科护理人员面对新生儿这一特殊群体,采血难度较其他临床科室高.为了探索更加适合新生儿采血部位,本院新生儿科从2009年1月~2010年12月采用了桡动脉采血方法,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新生儿科2009年1月~2010年12月入院治疗需动脉采血进行血气分析的360例患儿,均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及血管疾病.随机分为桡动脉组、股动脉组和肱动脉组.桡动脉组120例,男性76例,女性43例,平均日龄2.98d,平均体重约2850g.股动脉组120例,男性68例,女性52例,平均日龄3.14d,平均体重约2810g.肱动脉组120例,男性72例,女性48例,平均日龄3.04d,平均体重约2840g.3组性别、年龄、体重、疾病等方面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采血工作由一位操作熟练的主管护师负责,以排除操作者技术水平对结果的影响.


1.2.1桡动脉采血法:将1ml注射器的针头取下,接6号头皮针.操作者用食指、中指触摸桡动脉,并体会桡动脉的走行、搏动感、位置的深浅和桡动脉的粗细.常规皮肤消毒后,操作者左手绷紧皮肤,右手持头皮针与皮肤呈45°角进针刺入,针尖斜面向上,见回血左手固定针头,右手抽取需要量的动脉血,迅速拔出针头,套上橡皮塞送检,立即用无菌棉球按压局部至不出血.

1.2.2股动脉采血法:采用1ml注射器(自带7号针头).患儿取平卧位,脱去一侧裤腿,使下肢处于屈膝外展位,必要时臀下垫一小枕,助手固定患儿双腿,常规消毒皮肤,同时消毒操作者左手食指、中指,扪及股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右手持1ml注射器(自带7号针头)与皮肤呈90°或45°角进针刺入,然后逐渐向上提针,抽取需要量的动脉血,迅速拔出针头,套上橡皮塞送检,立即用无菌棉球加压止血点至不出血.

1.2.3肱动脉采血法:采用5号针头及1ml注射器.患者取平卧位,上臂伸直,掌心向上,手自然放松,消毒穿刺部位及术者左手食指,在肱二头肌肌腱内侧触及肱动脉搏动最明显处并固定,使动脉在手指下方,在食指边的动脉搏动处,以30°~45°角进针,见有鲜红色回血时固定穿刺针位置,抽取需要量的动脉血,迅速拔出针头,套上橡皮塞送检,立即用无菌棉球加压止血点至不出血.

桡动脉采血在新生儿科的临床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统计学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学校学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3评价标准

观察3组动脉采血一次穿刺成功率、血肿及淤血发生率、误入静脉率.患儿局部疼痛程度,根据CRIES疼痛量表[1]评分判断:重度疼痛指躁动、高调哭但不可安抚、痛苦表情伴有及生命体征改变;轻中度疼痛指皱眉、身体轻微扭动、无痛苦表情.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3.1软件录入数据,然后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3组患儿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比较

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桡动脉组为97.5%,明显高于股动脉组(72.5%)、肱动脉组(77.5%),经统计学处理,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肱动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桡动脉采血成功率高.见表1.

2.23组患儿血肿、淤血、误入静脉率比较

血肿、淤血等并发症发生率桡动脉组为1.7%,明显低于股动脉组(18.3%)、肱动脉组(17.5%);误入静脉率桡动脉组为0,明显低于股动脉组(7.5%)、肱动脉组(5.8%);经统计学处理,并发症、误入静脉等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肱动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桡动脉采血较股动脉、肱动脉安全.见表2.

2.33组患儿穿刺时局部疼痛程度的比较

重度疼痛发生率桡动脉组为30.0%,明显低于股动脉组(72.5%)、肱动脉组(67.5%),经统计学处理,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肱动脉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桡动脉采血对患儿造成的疼痛明显较股动脉、肱动脉采血轻.

3讨论

3.1桡动脉采血安全,成功率高

桡动脉采血选择桡骨茎突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有明显搏动,触摸有条梭状感觉的地方作为桡动脉穿刺部位,位置固定,暴露好,并且桡动脉位置表浅,没有大的血管、神经与之毗邻,不会出现神经反射性血压和心率降低[2],因此一次穿刺成功率较高且十分安全.股动脉搏动虽然明显,但位置较深,搏动弥散,定位困难,而且股动脉穿刺点靠近股静脉和股神经,若操作稍有不慎就容易误抽静脉血或损伤股神经[3].肱动脉搏动明显,易于穿刺,但部位深,毗邻组织关系变异较多,易误穿到正中静脉等[4].

3.2桡动脉采血操作方便,并发症发生率低

桡动脉采血部位在手腕,不必松解包被和衣服,卷起袖管,根据解剖位置取血即可.穿刺采血部位表浅,易于固定和触及,不易穿刺失败导致发生淤血、血肿.股动脉采血部位结构特殊,皮肤松弛,穿刺成功后很难固定,而且股动脉是大血管,压力高,穿刺后压迫不当易出现淤血甚至血肿[5];另外股动脉采血的时候,新生儿需暴露面积大,但因其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完善,会使体温下降或不升.肱动脉采血部位较股动脉浅而较桡动脉深,也较易形成血肿,且因其解剖位置特殊,在此穿刺易因动脉栓塞造成前臂血运障碍[6].

3.3桡动脉采血省时省力,容易掌握

股动脉、肱动脉位置深,患儿易激怒,四肢不自主活动多,操作难度大,往往需要2人协作,对初学者不易掌握.穿刺成功后难于固定,有时针头从血管中滑出导致采血失败,需反复穿刺.抽吸时必须换手,这样既给操作人员带来许多不便,又使患儿局部疼痛反应强烈.而桡动脉采血不受体位和操作地点的限制,同时采血部位表浅,易于固定,减少患儿躁动及哭闹,成功率高,一人操作即可,省时省力.

综上所述,桡动脉采血比股动脉、肱动脉采血时对患儿的不良影响明显要小,且此法操作方便、简单,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本清.新生儿危重症监护诊疗与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19.

[2]黄丽珍.桡动脉采血方法在某院新生儿临床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09,7(24):121-122.

[3]徐庆,陆蕊君,杨海燕.新生儿桡动脉穿刺抽血气的体会[J].全科护理,2008,6(11A):2882.

[4]梁伟霞,黄惠桥,黄红燕.桡动脉、肱动脉、股动脉穿刺的比较研究[J].广西医学,2007,29(12):1861-1862.

[5]宋小宁,邵俊慧,王秀香.不同部位动脉采血穿刺方法的临床应用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10,7(3):116-117.

[6]董田田.新生儿动脉采血部位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8,22(5):1228-1229.

(收稿日期:2011-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