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相关因素

点赞:13080 浏览:563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选用《心理健康测查表(PHI)》量表对205名在训优秀运动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优秀运动员各项因子心理问题检出率比较高;与全国青少年相比,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兴奋状态因子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优秀运动员的症状明显;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运动等级、年龄、入队年限、学历差异,女运动员、低等级、新队员、低学历的运动员症状明显.

【关 键 词】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相关因素

1前言

竞技体育是以夺取比赛优胜为主要目标的社会体育活动,对运动员的身体能力和心理能力要求极高.竞赛是一种挑战和享乐,同时也可能是一种心理的威胁.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体育赛事的功利性越发显得明显,一块重大体育比赛金牌的获得,往往能使运动员名利双收,这对参赛的运动员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心理挑战.运动员除了比赛的压力之外他们在日常生活、训练中还会面临过度训练、身体受伤、人际关系等许多问题和挑战;加上训练单一乏味,长期训练生活的封闭,很少有节检测日,这些都可能成为运动员心理症状的诱因.运动员属于高应激性人群,而当应激源超越了运动员自身的应对能力时,不但会剥夺运动员的生理能量,导致竞技水平不能正常发挥,影响运动成绩,而且可能会摧毁运动员的自信,使其丧失运动兴趣,甚至导致从所从事的运动中退出.因此重视优秀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研究,是竞技体育下运动员自身的特点的要求,是保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选取河南省部分一级以上现役优秀运动员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222份,剔除PHI三个效度量表得分在70分以上及回答不完整的后,有效问卷205份〔其中剔除PHI效度量表Q(无法回答的题目)2份,L(说谎分)1份,F(伪装坏)11份;其他问卷回答不完整的3份〕,有效回收率为92.34%.平均年龄为20.56+4.65岁.

样本中的个体变量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运动项目、入队训练年限、运动等级、来源地、家庭经济条件等类别.其中男107人,女98人;射击项目36人,垒球17人,水上项目(皮划艇、赛艇)14人,重竞技(摔跤、举重、柔道、跆拳道、举击)36人,武术套路17人,游泳26人,乒乓球14人,散打18人,太极拳6人,棒球7人,田径类14人;国际健将5人,健将58人,一级142人.

2.2测量工具

心理健康的评定选用中国社会心理学会WJZ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中心理健康测查表(PsychologicalHealthInventory,PHI),含168个题目;包括10个分量表,其中效度量表3个:Q(无法回答的题目)、L(说谎分)和F(伪装坏),临床量表7个:SOM(躯体化)、DEP(抑郁)、ANX(焦虑)、PSD(病态人格)、HYP(疑心)、UNR(脱离现实)和HMA(兴奋状态),共168个项目,若原始得分大于60分,则认为被试者在次方面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处于临界状态,若原始得分大于70分,则可认为被试者在此方面的问题比较严重.本研究中该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7.

2.3施测与数据处理

本次问卷调查由专门培训过的研究人员亲自组织测试,在教练员或管理人员的配合协助下进行团体施测,先由主试宣读指导语和注意事项,施测后问卷当场收回.采用SPSS10.0软件进行信度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子方差分析.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总体状况

3.1.1优秀运动员心理问题检出率

由表1知,优秀运动员各项因子心理问题检出率比较高,其中60<T≤70(被认为有轻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中兴奋状态和抑郁因子达21%,躯体化、病态人格因子分别达到了19%、16%,其他三项因子检出率也达到了14%.T>70(被认为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的检出率中躯体化和兴奋状态因子分别达到8%、7%,除脱离现实因子为0外其他因子最低的为3%.

3.1.2优秀运动员PHI测试结果与全国青少年常模的比较

由表2可见,除疑心与脱离现实因子外心理健康的其他5项因子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且优秀运动员均值高于全国青少年常模,优秀运动员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兴奋状态因子与全国青少年相比症状明显,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这与运动员的特殊职业有关.运动员是高应激人群,是身心负荷繁重的群体,他们在日常生活、训练尤其是比赛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比如比赛压力、过度训练、身体受伤等,若处置失当,就会出现负面情绪,进而可能产生心理问题,加上训练单一乏味,长期训练生活的封闭,很少有节检测日,运动员的闲暇时间较少,这也可能成为心理症状的诱因.

3.1.3检出率较高及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因子分析

在躯体化因子方面,19%的受试者存在轻度心理问题,9%的受试者存在严重心理问题,且与其他青少年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躯体化症状多表现为:有许多叙述不清的身体上的不适,在高度的精神压力下经常伴有不适身体症状,并常把心理问题作为躯体问题来解释,一般表现为不愉快、自我中心、需求同情、诉苦等.医学上认为,当人们内心存在情绪障碍时,会因此倍感焦愁不安而难以解脱,这种内在的压力长期得不到适当的释放,就很有可能转化为外在的躯体症状表现出来,出现一系列病痛与不适.这种焦躁和压抑越重,身体上的反应也就越明显,而一旦在精神上得以解脱,身体上的不适也就不治而愈了.“躯体化表现”之所以不可小视,在于这种精神压力如果无法解脱而长期存在,则极有转化为器质性病变的危险和可能,一旦病灶形成,病况就会急转直下,甚至危及生命.运动员躯体化因子表现较为突出可能和大负荷训练下的疲劳和伤病有关,同时也说明优秀运动员对心理健康知识普遍欠缺,运动队心理教育滞后.

在抑郁因子方面,21%的受试者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的受试者存在严重心理问题,且与其他青少年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抑郁因子症状多表观为:缺乏自信,处处感到不适,易怒、胆小、依赖、悲观、苦恼、嗜睡、过分控制及自罪,通常以心境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在兴奋状态因子方面,21%的受试者存在轻度的心理问题,7%的受试者存在严重心理问题,且与其他青少年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兴奋状态因子症状多表现为:善交际、外露、冲动、精力过度充沛、乐观、无拘无束,也可能是轻浮、性急、易怒、绝对乐观及不现实的打算、过高地估计自己,分数极高者可能表现情绪紊乱、反复无常、行为冲动.这可能与运动职业有关.

在病态人格因子方面,16%的受试者存在轻度心理问题,5%的受试者存在严重心理问题,且与其他青少年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病态人格因子症状多表现为:外露,善交际,可爱却是虚伪、做作的;爱享受、好出风头、爱寻衅、具攻击性;不善于处理婚姻及家庭关系,并可能违反法律.

在焦虑因子方面,14%的受试者存在轻度心理问题,3%的受试者存在严重心理问题,且与其他青少年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运动焦虑一直是国际运动心理学界一个重点研究领域,焦虑与运动成绩的运动心理学研究的前沿与热点课题.一些研究已经表明:焦虑度的高低与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水平、自信心、自尊感以及成功期望值等因素有很大关系.

3.2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个体差异

以性别、运动等级等为组变量对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其中依据运动训练学项群理论按竞技能力的主导因素对竞技项目进行分类方法把调查对象分为体能类和技能类两项),又以年龄、学历、运动项目、来源地、家庭经济条件为因子对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各因子进行单因子方差分析,数据现实:运动项目、来源地、家庭经济条件等个体变量对优秀运动员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性别、运动等级、年龄、入队年限、学历等个体变量不同,优秀运动员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存在显著性差异的变量如下.

3.2.1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的性别差异

由表3可知,优秀运动员在抑郁、兴奋状态因子方面存在显著性性别差异.其中在抑郁因子方面秀运动员得分较高,说明秀运动员比男优秀运动员症状明显.多项研究已经表明:抑郁症更容易困扰青年女性.作为特殊职业的女运动员由于面临种种压力,抑郁因子分值则更易偏高.这可能与女运动员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社会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女运动员情感丰富且易波动,感情脆弱且自尊心强,爱面子,而心理承受能力较男运动员低,却要承受同样巨大的压力,这可能是产生抑郁的直接原因.同时由于我国女子运动员成绩比较突出,人才济济,运动员为了争取一个参赛名额,相互之间的竞争压力较大.另外现代社会正处于转型期,在比赛、退役、婚姻等方面与同龄男运动员相比,女运动员不但没有得到照顾,反而可能处于劣势,她们面临着更大压力,如就业率偏低、就业不稳定等.

在兴奋状态因子方面男运动员得分较高,说明男优秀运动员症状更为明显,这可能与男性的生理、心理特点有关.

3.2.2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的运动等级差异

由表4可知,一级运动员除兴奋状态因子外其他因子得分均高于健将级运动员,且在疑心因子方面二者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说明一级运动员较健将级运动员在疑心因子方面症状更为明显.这可能与社会认同有关,健将级运动员们都曾经有过突出的运动成绩,极易获得社会的认同和较高的社会地位,相比之下一级运动员的社会认同度和社会地位都较低,即便是在运动队内部,运动员的生活起居如津贴、伙食标准、住宿条件等也是按等级区别对待的.如果运动员不能很好地调适自己,很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衡.

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心理健康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3 写作解决问题: 本科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本科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3.2.3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年龄差异

由表5可知,不同年龄的运动员在躯体化、焦虑、病态人格、疑心、脱离现实以及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各项因子分值及总分随年龄递增依次递减,25岁以上运动员得分最低,18岁-25岁运动员次之,18岁以下运动员最高.结果表明25岁以上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18岁-25岁运动员次之,18岁以下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这可能与竞技体育要求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有关,运动员是一个青春的职业,到了一定的年龄还出不了成绩,多数则自动离开运动队,或者由组织安排退役.大龄的在役运动员多数取得过较好的成绩,且有继续发展的潜力,那么能够在竞技体育的大浪中幸存下来的可以说是运动员中的精英,他们经历了长期系统的训练,有着雄厚的身体素质基础和丰富的比赛经验,技术日益完善,经过多场比赛的历练,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心理调整技能,有着过硬的心理素质.这也再次证明了美国运动心理学家Man等人提出的“心理健康模式”:〔1〕体育中的成功与心理健康相关,具有心理障碍的运动员不能像在心境测量得分数居正常范围内的运动员那样在竞技体育中获得成功.因此,重视优秀运动员的心理健康,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对于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延长其运动寿命也是至关重要的,同时也提示我们更需要关注大部分处在塔基上的相对年轻的运动员,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

3.2.4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入队年限差异

由表6可知,不同入队年限的运动员在躯体化、疑心、脱离现实以及总分存在显著性差异,除兴奋状态外其他因子分值及总分随入队年限递增而依次递减,10年以上运动员得分最低,5-10年的运动员次之,5以下运动员最高.结果表明,10年以上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5-10年的运动员次之,5年以下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之所以这样,也可能与竞技体育要求有较高的心理素质有关,入队10年以上运动员多数也是在竞技体育的大浪中幸存下的各种素质较高的优秀运动员.

3.2.5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的学历差异

由表7可知,不同学历的运动员在躯体化、疑心、脱离现实等因素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各项因子得分及总分大专学历的运动员最低,本科运动员次之,大专以下的运动员最高.结果表明,大专及本科学历的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好,大专以下的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相对较差.这可能与认知水平和升学压力有关.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认知评价是决定情绪发生的关键因素〔2〕.心理学研究也表明,认知评价会受到一个人知识经验、思想方法和信念、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对事物的认知和理解的基础是认识能力,而认识能力与一个人的文化知识水平有密切联系.例如受到挫折、缺乏辩证观念的人,只看到事物的失败一面,易产生悲观情绪,而具有辩证观念的人,会从“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角度认识挫折,避免消极情绪,经历大学教育且随着阅历的增加,这些运动员的认知能力要好于大专以下的那些运动员.同时多数一级以上的优秀运动员还要通过单招考试而接受大学教育,而唯有提升自己的能力并获得大学文凭才能在退役后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因此那些还没有考入大学的一级运动员还要面临升学的压力.

4结论与建议

(1)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心理问题检出率比较高;与全国其他青少年相比,躯体化、抑郁、焦虑、病态人格、兴奋状态因子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01),优秀运动员的症状明显.建议运动队建立心理咨询室,培养专门的运动心理咨询师,利用团体辅导、个别辅导、咨询讲座等手段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健康咨询.

(2)优秀运动员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性别、运动等级、年龄、入队年限、学历差异.建议给予女运动员、低等级、新入队、低学历的运动员更多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