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

点赞:5610 浏览:182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改革以“育人创佳绩”为指导思想,通过“教学、训练、科研”三位一体;“全省竞技体育一、二、三线一条龙管理的三位一体”;“竞技体育系、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单项体育协会三位一体”的方式来深入进行,探索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的道路.关 键 词: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

中图分类号:G81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9)01-0088-04

我国在20世纪50-60年代末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体制,也称“制”.在制的实践中,我国竞技体育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人们在赞叹我国竞技体育在与我国经济实力发展不相配的情况下取得如此耀眼成绩的同时,也思考一系列的问题,竞技体育成功的秘诀在哪里呢竞技体育成功的成本换算怎么样在满足国家需要和社会需要的背后,运动员个人需要满足度又怎样运动员结束运动生涯后的工作安排怎样等等.在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中有一个运动员接受文化教育的问题,特别是在当前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各项事业迅速发展,竞技体育取得显著成绩之时,却面临着运动员综合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邹春兰现象”就是一个典型.这最终影响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为解决浙江省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本文以“浙江省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作为切入点,以“新时期”为前提,意欲建立既适合我国国情,又解决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的新体系.为竞技体育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2005年7月29日“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把浙江省建设成文化大省和体育强省的决定.这是推动浙江省体育事业发展新的动力.在省体育局的直接领导下,在社会各方的关怀和支持下,以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建校为契机,通过集聚优势,集约管理,充分发挥各方效能,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院校化工作不断深入,这一改革具有独创性,标志着浙江体育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战略发展期.浙江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体制进行全面改革,实行院校化管理,是顺应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培养高水平竞技体育人才和实现体育强省,建设文化大省的需要,是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竞技体育发展新路子的一项重大创举.

1 计划经济体制下浙江省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建立过程

建国初期,浙江团省委建立军事体育部负责体育事务,举办了全省10个市,地区的体育干部暑检测学习会,1952年9月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浙江省分会,同年7月,浙江省人民政府设立体育运动委员会,从此浙江历史上有了政府的体育行政机构,它是负责统一领导、协调、监督全省体育事业的职能部门.1951年新中国第一届全省运动会召开,到1957年全省相继成立了武术、田径、国防体育、篮球、体操等协会.

1953年7月,浙江省委在“关于培养运动员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在全省范围内有计划地选拔培养有前途的篮、排球运动员及田径选手.1956年下半年起,建立了第一批培养青少年运动员的业余体育学校,杭州、宁波、温州、嘉兴4所少体操.都配备专职教练.1960年2月,省体委仍单独建制.分六处一室,成立了党组,建立了田径、游泳、体操、篮球、排球、足球、手球、乒乓球、举重、武术、射击、自行车和摩托车等13个项目的运动队,这些运动队都归属于1976年定名的浙江省体育训练工作大队.1961年为重点提高业余训练水平,将杭州、宁波、温州、金华、湖州5所少体校命名为省重点少体校,形成以优秀运动队为龙头,省体训大队,体育运动学校和青少年体校训练层次紧密衔接的训练管理制度.2000年,浙江省业余训练已有5所体育运动学校,7所重点体校和80所普通少体校.到2006年,其中11所单位被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

至此浙江省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体工队体制基本形成,该体制可以有效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科研等方面的资源,有利于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但国家负担过于沉重,同时存在着难以保证运动员文化学习,不利于运动员身心全面发展,社会可容性差等问题.

2 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的指导思想

我国体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在运动项目管理体制上,曾进行了大胆的尝试.1988年在登山、拳击、网球和体育舞蹈等项目进行了实体化试点.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发现在当时阶段实行运动项目完全实体化的模式并不可行.究其原因,一是社会整体环境不具备;二是制度不配套;三是运行机制不不健全.说明改革的步子快了,准备尚不够充分.1997年,对运动项目管理体制进行了重新的设计,将运动项目按照事业单位管理,称之为运动项目管理的过渡性体制.这种将运动项目中心这个事业单位与相关项目协会放在一起,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的结构模式,符合现阶段的中国国情,更符合我国体育改革的实情,有助于“制”的实施.实践证明改革的方向是正确的,成效是显著的.

2004年4月《浙江省委,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加快体育事业发展的决定》要求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交由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相似度检测组织承担.文件要求加强宏观管理和怎么写作职能,弱化直接管理和微观职能,逐步从“办”体育向“管”体育之转变.

2003年5月,浙江省体育局新任局长李云林走马上任,开始逐步推动省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体制院校化改革,其改革背景主要为:由于竞技运动竞争加剧,训练和比赛日趋专门化,为了使竞技运动获得更快的发展,为实现“赶超战略”,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全国各地均强化了“体工队”体制,专业化的竞技运动逐步与教育分离.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转型的重要时期.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体工队体制.体育高等教育体制和体育科研体制均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甚至面临生存危机,浙江省体育局提出了“三位一体”办学模式和改革思路.办学模式的设定要树立“训练也是教育”的“大教育”观,彻底改变以往过分强调竞技运动的特殊性而排斥办学共性规律的片面做法,转变”基地办基地“的封闭模式,切实按人才成长和教育过程的规律办事,建立”学院办基地“的新模式.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体制的改革是走院校化运动技术学院体制,院校化运动技术学院体制具有良好的社会、政治、经济效益,符合国际发展趋势,有利于培养竞技体育全面人才,有利于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以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建校为契机,以组织管理机构的合并、调整为内容的改革逐步推行.2006年7月14日省政府正式下文.标志着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正式组建.新学院应发挥三个作用,一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阵地作用;二是人才汇集的战略高地作用;三是技术创新研发基地作用.学院建设不是简单的合并,要在符合一般规律.完成共性任务的基础上,突出不可替代的体育特色任务.因此,办学理念上,要从注重训练,比赛转到训练、教学、科研并举,真正做好教学、训练与科研一体化.对此要按照教育评估的要求加以规范,这就意味着要符合可操作性、可控制性、可检测性的要求.同时,要有一系列的发展规划,且以之为长远目标推动各项工作.改革训练管理体制,要实行“全省竞技体育一、二、三线一条龙管理.”浙江省所走的这条路,不同于国内其他院校.迄今为止,还没有一所体育院校真正实行“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实行“训练、教学、科研三位一体”;“全省竞技体育一、二、三线一条龙管理的三位一体”;“竞技体育系、项目管理中心、单项协会三位一体”.这就是浙江竞技体育的个性化,也是浙江体育院校的个性化,是前无古人开创的,没有任何退路.必须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要以正式建院为动力.着眼于学院发展的新思想、新高度、着眼于学院工作的新突破、新成效,走出浙江竞技体育院校化管理的新路子.

浙江省竞技体育机构组成,在很长一段时间,各系统机构矛盾很尖锐,同一系统,即有高教部门,又有高水平运动队.还有专门科研单位.在育人模式,运行机制上进行改革.确立的评价改革成效的标准为:要有高质量的教育成果;要有高质量的人才成果;要有高质量科研成果;要有良好的办学效益.因此,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要解决如下问题:

2.1 进一步变“三张皮”为“三融合”从总体上,“三位一体”为人所认识,但在相当范围内仅仅停留在表层.离真正的资源优化配置还有很大差距,特别要解决深层次的思想问题.“训练、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改革观是对学校教育,专业化的运动训练和体育科学研究这3项职能所形成的相对独立的3种组织体系(学校,运动队和科研部门)进行改革,是将原先独立运行,自成体系的“三张皮”进行实质性合并,改造成三位一体的共同体.

2.2 要解决“学训”矛盾.确立“育人创佳绩”的办学思路在运动队文化教育过程中,既要遵循训练规律,又要遵循文化教育规律,努力探索新的教育方法,改革课程体系设置.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培养对象是向自身极限挑战的运动员学生.既有一般高校共性的“育人”任务,还有特殊性的“创佳绩”任务,既要培养能够在世界赛场上争金夺银的运动员学生,也要培养最终对社会有用的人,这是办学的独特意义.

2.3 争取各部门的支持,建立完善的高等教育与竞技体育结合体系积极争取教育部门的支持,要向省体育局争取经费.也要向教育部门争取经费,同时依靠专业化,社会化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改革重点是要打破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发展重复建设的管理方式,实现条块有机结合,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起一个布局合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建设需要的高等教育和竞技体育结合体系.

2.4 进一步增强驾驭全面工作的组织领导能力,提高运行效率要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建设,要专门成立机构,形成一个智囊班子和一个决策班子,提高运行效率.对全省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和人才培养要一盘棋考虑,在改革中按照“合心”、“合力”、“合拍”要求,通过理思路,顺关系.建制度,强管理,抓重点,攻难点来实现.

3 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的主要措施

“体教结合”是体育系统和教育系统相结合,是既遵循训练规律,又遵循教育规律的新型训练体制.当前“体教结合”在发展中缺乏系统有效的管理体制和模式.迫切需要教育、体育行政部门联合出台规范性文件,切实加强高校与体育都门的沟通与协调.“体教如何结合”在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中表现为多种形式,代表性的做法有:“学校化”模式以高校自办高水平运动队为主;“体、教联办”模式以体育部门与教育合办高水平运动队为主;“学院化”模式以南京体院华洪兴等(2001年)提出的运动队文化教育要利用与体育院校合作或联合办学,走运动员学生化之路为代表.浙江省院校化改革是一种“多元化”模式,走一条新型的“体教结合”之路.

3.1 实行“教学、训练、科研”的三位一体 2004年9月12日在浙江职工体育运动技术学院,浙江省体育运动学校和浙江省体育局萧山体育运动训练基地三单位合并的基础上挂牌,筹建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2005年第十届全运全后,已筹建的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又与浙江省体育训练一大队、二大队,浙江省田径运动管理中心再次合并,成立集训练、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合并的新学院总占地783亩,合522290.79m2,总建筑面积24.27m2万,其中萧山校区总投资将达9亿元人民币.现有教职员613名,专任教师238人,新学院现有竞技体育、运动训练、体育教育、社会体育四个专业,目前在校学生总数为1313人,计划到2010年达到2000人.学院由浙江省体育局主管,接受浙江省教育厅指导,实行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和以系为中心的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下设9个行政(党务)管理部门,8个竞技体育系(项目管理中心)以及体育系,附属竞技体校和继续教育部.

3.2 开展“竞技体育系、运动项目管理中心、单项体育协会”的三位一体协会作为体育项目组织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采用,项目协会实体化是走集约化、产业化、社会化、管理科学化的有效途径.为实行项目管理一体化,浙江省田径、乒乓球,游泳等项目管理中心与各单项运动协会以及学院下属的竞技体育系合并为一套班子,三块牌子.进一步理顺院、处(部)系(校)、科行政管理层次的关系,明确各部门的任务和职责.

新的办学模式打破了条块分割,自成体系,封闭发展的小而全重复设置,重复建设的办学格局,实现了条块有机结合,优化了资源配置,逐步建起一个结构合理,相互支持,办学效益好的共同发展的新体系.

3.3 进行“全省竞技体育一、二、三线一条龙管理”的三位一体我国竞技体育的人才输送体制一直是金字塔结构.采用训练网的方式输送,虽取得很大成效,但条块分割明显,各级部门之间为利益容易产生争议,特别是县市一级少体校人才输送率低,运动员文化教育的开展情况很不理想.浙江省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加强了从省队到省市重点体校(省二线队)再到县市普通少体校的纵向联系.实现垂直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和输送率.改革将省体校原有非常薄弱的学员文化教育统一集中到新组建的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中进行,将县市一级学员向上一级输送的文化教育考试在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领导下统一进行,使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良好的文化教育方式的能从一线延续影响到二线、三线.

3.4 与浙江大学开展的实质性合作成为改革的新举措浙江大学与浙江省体育局2006年8月22日在杭州签署了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浙江大学是拥有雄厚师资和办学条件的全国重点大学.此番与浙江省体育局的“强强联手”对于探索浙江“体教结合”道路,进一步提高浙江省的体育综合竞争力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有积极作用.浙江大学与浙江省体育局本着互相尊重、自助互利、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双方将在体育科研、优秀运动员培养、人才培训与交流、体育产业、法律业务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为优秀运动员创造良好的训练条件和学习环境,为加快体育事业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通过合作将使浙江大学拥有全国乃至世界一流的优秀运动员和运动队.扩大浙江大学的影响,并利用优秀运动员资源带动浙江大学体育运动的开展.而浙江省体育局也依据浙江大学的科研优势.进一步促进运动员提高训练水平,提高运动员的文化素质.根据教育部在优秀运动员招生入学、学习期限、学分计算和继续深造等问题上的相关政策,初期招游泳、田径等项目,扩大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队项目规模.分步实施省体育局的优秀运动队和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队的对接.省体育局为浙江大学高水平运动队提供运动训练方面的支持,浙大负责运动员的学科学习.在处理与浙江大学的合作和自己院校化改革的关系上,省体育局的基本观点是“以育人创佳绩”为指导思想.互利互惠,进行实质性合作,保证浙江大学对运动员充分的挑选权,管理权,积极向国家体育总局争取政策使代表浙江大学参赛的运动员具备“双重注册”的身份.目前部分项目的运动员同时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大学生体协注册,能承担双方的竞赛任务.

我国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竞技体育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4 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方式与“南体模式”的区别

4.1 改革在人事制度上进一步加强省体育局的领导.巩固了“举省体制”从级别上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是省体育局下属的副厅级单位,浙江省体育局副局长瞿晓翔兼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首任党委书记,学院各中层干部均由省体育局任命.省体育局各项目中心主任同时也是学院各竞技体育系主任,所谓“南体模式”是指南京体院首先开创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训练、教学、科研三位一体”的管理形式.但在“南体模式”中,南京体院作为正厅级单位与江苏省体育局是平级单位,使南京体育学院与江苏省体育局结合的紧密程度上不如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省体育局,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体制院校化改革更有利于建立统一有效的管理.原有的体工大队撤销,省体育局抓规划,抓管理.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抓训练,负责运动员文化学习.

4.2 进一步深化“三位一体”的管理与办学内涵 改革要做到“全省竞技体育一、二、三线一条龙管理的三位一体”,即做到全省竞技体育一、二、三线贯通,三线队伍直接延伸到县、市.从表1中可体现全省目前竞技体育一、二队伍的组成状况,也显示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的基本构成.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竞训处.

改革也要做到“竞技体育系、项目管理中心、单项协会三位一体”,这是浙江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体制院校改革的个性化,是运动项目协会管理实体化改革的深入.浙江省“三位一体”改革观是对南京体育学院开创的“训练、教学、科研三位一体”办学观的发展.浙江省体育局要求:1)要以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体育家为标准,进一步加强院系两组领导班子和学院领导干部队伍建设.2)要以高标准,强特色,创佳绩为目标,建设好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3)要以强管理,优怎么写作,抓落实为要求,不断地深化“精、细、实、新”的工作要求.

4.3 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体制改革产生的背景不同浙江省体育训练体制的改革是在第十届全运会上浙江取得历史最佳成绩的基础上开始的,其所向临的压力,阻力可想而知.浙江十运会获29金20银12铜,总分1291分,分别列金牌第6名,奖牌榜第7和总分榜第8名.如果第十一届全国运动会成绩不如第十届全运会的话,改革的成效将如何评价不过在评价各省市竞技体育成绩标准方面,上海、浙江已开始改变观念,尝试抓精品、抓影响大的项目,相对淡化全运会金牌总数来体现其竞技体育成绩.第十届全运会上海金牌总数大大下滑,但上海市只要有姚明、刘翔,谁也就不能否认上海竞技体育的成就,浙江的游泳也在走类似上海这条路.

5 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的经验总结

5.1 转变观念,坚持以创“校园金牌文化”为特色观念的转变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只有思想认识提高了,才会有工作水平的提高,尤其是在相对独立的教学、训练、科研部门之间进行合并的改革会产生许多现象和矛盾.浙江优秀运动队建设必须培养“四有新人”.“育人创佳绩”既是办学根本,也是教学、训练、科研三者的结合点.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三位一体”,真正提高运动成绩的科技文化含量,提高运动队伍的思想文化素质,就必须坚持以创“校园金牌文化”为特色.以竞技体育梯队建设和专业建设为龙头,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深化竞技体育训练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教学改革,真正走运动队伍院校化的发展之路.

5.2 在体育系统内也能构建适合的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体系浙江省竞技体育训练体制院校化改革不仅能解决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而且还能取得优异的运动成绩.体育系统加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与现行竞技体育体制有天然联系,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长期的办学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普通学校难以替代的作用.体育系统熟悉运动员特点,能够指定特殊的教学计划,更好地因材施教.优秀运动员入队时大多未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主要传授社会生存的基本知识,是接受高度教育的前提,因此,体育系统加强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应以九年义务教育为重点.当前优秀运动员文化教育问题应立足于体育系统自己解决为主、教育系统和全社会支持为辅,体育系统也能构建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体系.


这篇论文来源 {$getarticleurl}

5.3 争取各方面的支持,积极探索竞技体系和教育体系结合的路子争取社会全方位的支持.新的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汇聚了全省优秀体育运动人才,每年领导都要亲临学院视察工作,关心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学校的投资主体由单一型变成了综合型.省教育厅、省科委十分重视学院的发展,每年投入保证学院发展的经费.近年来,建成了职工宿舍和学生公寓.合并后运动员编制从原先的878个增加到1058个,还将引进优秀教练、运动员人才.除浙江大学与浙江省体育局合作办学外,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根据运动员情况设置竞技体育专业,经省教育厅同意,运动员入学采取“单独考试,单独录取.”

一直以来没有一所高校开设竞技体育专业,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开设竞技体育专业是为着力培养自己的竞技体育专业人才,与以往运训练训练专业相比,竞技体育专业以省队各级运动员为招生对象,更加注重学生的竞技能力培训.2006年共招收全日制普通高校学生144名,其中三年制64名.

5.4 巩固制、举省体制,加大资源配置力度 浙江省体育强省建设,是作为“文化大省”建设的组成部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推进浙江社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全省人民交给体育工作者的历史重任.没有制、举省体制,没有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就没有浙江省竞技体育的今天.学院筹建,有利于整合全省竞技体育资源,实现一体化,实现所有运动队院校化管理,实现实质性合并人、财、物.要在思想上高度统一,行动上步调一致,制度上创新,管理上形成合力.新单位的组建应是既有传统又有发展的关系,要取长补短.要在管理上做文章,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人才.要在作风上表率,体现“合心”、“合力”、“合拍”的要求,提高资源配置整合效率.改革进一步巩固了制、举省体制,社会各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重视、关心、支持、参与体育.备战雅典奥运会周期(2001-2004年),浙江竞技体育的总投入6.26亿元,其中直接投入3.76亿元,占总经费的60%,训练设施设备、有效激励机制及其他各项基本保障全面得到改善和提高.本周期(2005-2008年)计划投入10亿元,其中预计直接投入训练经费将为6.5亿元,占总经费65%,训练条件将进一步改善.李云林局长表明:在新的历史时期,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制.省体育局是实施制坚定的支持者,积极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5.5 改革中有待解决的问题浙江省竞技体育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年初至2006年6月30日,浙江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共有45名运动员参加30项次的国际重大比赛,获世界冠军10个,亚洲锦标赛冠军9人,世界青年锦标赛冠军2个.全国冠军34个.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其一为向社会筹资难度大,自筹资金不足.投资主体的不同导致行为主体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体化.其二为教育体制刚性的入学条件和学制使得部分运动员排斥在高等教育之外,运动员有学历无能力现象普通存在.其三为学院内的资源配置还没有达到最佳化和合理化,更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资源共享和优化.其四为实行院校化管理现处于初始运行阶段,新的团队需要进一步融合.实现管理院校化,要引进普通教育管理规范.严格按照高等教育的要求,规范办学行为.同时,也应根据竞技体育的发展规律,完善激励机制,管理运动队伍.